王睿,山東省萊州市第一中學特級教師。曾獲山東省教學能手、齊魯名師建設工程培養人選、山東省優秀電化教學研究人員、煙臺名師、煙臺市學科帶頭人等榮譽稱號。先后參與兩個國家級課題和兩個市級課題,并順利結題。執教課程獲評全國優質課特等獎、山東省優質課一等獎、山東省“一師一優課”。指導學生獲全國中小學生電腦作品制作大賽一等獎。主編教材《“互聯網+”簡明教程》,并多次參編高中信息技術課堂自主探究叢書,公開發表學術論文數篇。
[摘? ?要]加強教學研究,向教科研要質量,是每一所普通高中學校發展的必由之路。創建科研型的高中教育,不僅需要專職研究人員在日新月異的教育改革中發揚優秀傳統,更需要一線教育工作者在經年累月的教育實踐中勇于探索創新。學校可發揮集體教研的優勢作用,調動全員教研的積極熱情,在學習中扎實根基,在創新中穩步發展,讀書、聽課、反思、整合,促進教育新內涵的有效提升。
[關鍵詞]教科研;創新;發展;高中
我國有著幾千年的光輝教育史,從堯舜孔孟到董仲舒朱熹,再到蔡元培陶行知,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教育呈現出風格各異的形式和內涵,時至今日,關于教育問題的研究更是百花齊放。“素質教育”“智慧教育”“創新教育”“情境教育”等教育觀念的提出,問題中心、互教互學、轉識成智、學為主體等教育形式的創新,杜郎口“10+35”、昌樂二中的“271”等具體教學模式的應用,無不讓一線教育工作者對原本感覺十分熟悉的教育突然產生一種陌生感。此外,互聯網、人工智能等信息化手段的不斷融入,日新月異的技術改革,讓教育擺脫了以往發展的永恒性和相對獨立性。在如此形勢下,不能與時俱進地搞好教研,依舊固步自封、畫地為牢的教育者將逐漸為時代所淘汰。
一、高中教師科研現狀
相對于不斷發展的教育形式,學校教研的發展開始出現了滯后的狀況,特別是狠抓高考質量的普通高中學校,教研現狀更是堪憂。很多教育者往往更注重看得見的“實惠”,摸得著的“用處”和立竿見影的“效果”,卻忽視了間接的、潛在的,看似沒有價值,實則影響深遠,能在無形中給人以啟迪、發人深省的教學內涵發展。學校的教育科研建設關系到學校教師隊伍的成長,關系到為高校輸送人才的質量,因此抓牢抓實教科研已經刻不容緩。
教育科研成果來源于教學實踐又服務于教學一線,相對于以往教育科研多以專職教研人員為主的狀況,當下的教育越來越需要更多一線教師加入到教育科研隊伍。而事實上,很多高中教師,特別是教學成績突出的教師,更多時間是在低頭拉車、埋頭苦干,而較少抬頭看路、教研興教,在進行經驗交流時也只是把目光集中在培養了多少進入清華北大等名牌高校的學生。顯然,這樣的教學是低效的、短期的,是不能順應目前教育創新發展新形式的。
二、放低教育研究姿態,做接地氣的教科研
1.一線教師從事教研活動首先應從低姿態做起
一線教師應該是教科研活動的主力軍,他們既是教育研究者又是教育的直接實踐者,但事實上,理論性較強的研究內容并不適合多數教師。一線教師更關心如何解決具體的、必須要直接面對的教育現象,比如課堂中使用什么案例能夠更好地激發學生興趣、調動學生參與度,如何設計問題才能引導學生深入思考,如何解決學生之間出現的矛盾,怎樣引導問題學生找準其生長點并加以轉化……對于這類問題,既不需要長篇大論地撰寫論文,也不需要興師動眾地開研討會,大多是同一辦公室的教師們在閑暇之余各抒己見,就實現了經驗或智慧的共享,很多問題就這樣解決了;也有可能是某個問題讓大家爭論不休、互不相讓,這樣的過程使各自的思想都得到了進一步升華。這樣的研究雖不規范,卻是最常見、最有效、也最容易被接受的方式,是一種讓教師看得見、做得起的、原生態的研究活動。
2.一線教師做教科研也要有梯次
完全停留于實踐層面的教學研究是缺乏高度和深度的,這就需要組織一部分有科研意識的教師從事規范的、體系化的教學研究。讓100%的教師進行以教學觀察和反思為主的教育敘事研究,也就是前述的低姿態的研究;讓80%的教師進行以論文、課例編寫為主的經驗提升研究;讓50%的教師開展以解決現實問題為主的小課題研究;讓20%的教師從事以重點課題研究為主的專業化研究。專業化研究需要扎實的理論作為支撐,但即使是再“高大上”的理論,也需要在課堂教學實施中落地、推廣應用,用實例驗證,靠數據說話,這樣才能凸顯理論研究的價值所在。同時,一線教師做課題研究,一定要發揮自己的專長,避免假大空。
三、教師全員參與,打造人人參與的學術氛圍
教學研究不是某一個體或某些群體所獨有的職責,需要每一個教育者全身心地投入其中。
1.激發熱情,克服惰性心理
許多高中學校班額大、教師課時多,教師的主要精力都放在備課教學上,常常抱怨沒有時間和精力去讀書和做研究。但只要靜下心來思考就不難發現,教學工作壓力大的現實固然存在,但真正阻礙教師做教研的常常是惰性。每個教師都有豐富的教育故事,如果及時把這些故事整理出來,并加以升華,就是最寶貴的教育資源。
2.善于學習,扎實教育根基
盡管每個時代的學生各有特點,但因材施教、尊重差異、啟發誘導、循序漸進等樸素的道理早就存在于大師們用心鑄就的典籍中,它們經歷了歲月的淘洗和實踐的檢驗,顛撲不滅,歷久彌新,如同根植于沃土的大樹,只要有讀者的春風就會催新吐綠,帶來滿園春色。教師要總結屬于自己的教育經驗,首先要學懂弄熟這些經典教育理論,多閱讀、多思考,敢于在教學中大膽實踐、推陳出新,將它們轉化為自己的教育理念和行動,打造出別具一格的教育智慧。
真正的教育沒有捷徑可走,教師的人格魅力和學術魅力是有效教學的重要因素,所以打鐵還需自身硬,要成為高素質的有“道”之師,唯有不斷地學習和實踐。
3.創新進取,增強發展意識
教師隊伍中不乏優秀的“教書匠”,其中理論水平高者有之,思想深邃者有之,文筆犀利者也有之,這些人同時積累了豐富的教學經驗,但卻少有人主動去思考和研究教書背后隱藏的哲理和學問。在部分縣城重點高中或鄉鎮駐地高中,教學成績突出、教學能力超群的教師不乏其人,但學校一年發表的各級論文的總量只有幾篇或十幾篇,許多教師迫于壓力去撰寫論文、做課題,結果卻并不盡如人意。教育改革的大潮風起云涌,一浪更比一浪高,不能積極進取爭當弄潮兒,便隨時會被時代所淘汰。當前的教育改革已進入攻堅期,教育大數據云時代已經到來,MOOCS教育、STEM教育、智慧課堂、Moodle網絡教學……每一種新興教育方式的提出都追隨著社會的發展和科技的進步,每一項教育理念的落實都需要一線教師認真學習和融入教育智慧。謀求發展,勇立潮頭,方顯當代教師的英雄本色。
4.勤于讀書,豐富個人內涵
讀書是所有名師成長的共同之路,眼界決定高度,當教師沒有機會走出去用眼睛感知世界時,讀書也可以為其打開一扇窗,使教師瞭望到遠處的風景。從書中讀出深度、讀出智慧、讀出做人的品質、讀出成長的力量,方為讀書之道。很多名人因讀書而忘我的故事都曾帶給我們震撼,當閱讀成為教師的習慣和生命的需要,也就自然會成為其愿意用心研究和堅持的事。
四、發揮集體教研優勢,
取長補短助力教師專業成長
1.集體備課不能取代個人備課
在科技迅猛發展的新時代,單打獨斗的教研模式已經落伍,要打造高品質的教育,一定要重視集體教研工作,但集體教研并不是分工備課,一人備課全組用。電子備課的應用讓教研在復制粘貼中實現了高效,但其弊端也隨之而來。往年的備課復制后今年再用,集體教研的課件不做修改地走上課堂,這樣的教育現象似乎成了常態。但教育需要每個人都能從司空見慣的教學現象中發現規律、總結經驗、尋找共性、推廣應用。每個教師對教育的專注點和理解力不同,集體備課是為了凝聚集體的智慧,只有注重集體備課后的個體備課,把所有人的能量都激發出來、調動起來,才能揚長補短,使課堂教學研究回歸本原。
2.推門聽課,學習他人的教育智慧
聽有經驗的教師授課是發揮集體智慧的一條有效途徑。聽課不僅要聽這節課的教學內容,更重要的是聽教師的教學智慧,包括教學環節的設計、串聯方式,每個環節的設計意義,怎樣完成學習目標,怎樣評價學生的反饋等。不僅要依托教研團隊,“擇善而從之”,更要細察臺下功夫 ,縱覽“廬山真面目”,堅決杜絕不合實際的“拿來主義”和不敢創新的“墨守成規”。
3.積累反思,形成自己的教學思想
葉瀾教授說:“一個教師寫一輩子教案難以成為名師,但如果寫三年反思則有可能成為名師。”每一節課堂都有亮點和不足,堅持寫教學反思可以幫助教師做一個“腦中有綱、胸中有本、目中有人、心中有數、手中有法”的好教師。面對不斷更新換代的學生,教師要在重復性的工作中保持熱忱、堅守信念、用教育智慧打造璀璨的教育人生,就需要在實踐中不斷修行,只有堅持求索、促思生成、成而創新,才能讓思想之花綻放,讓創新精神涌流。
“學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難后能自強也。故曰教學相長也。”每一個人都從年輕時走過,也終將步入暮色陳年,在這條歲月坐標上留下怎樣的足跡是每位教師終生必修的課題。要成為一個真正的好教師,成為能夠為學生的精神、信仰、方向給予指引的教師,就要不斷提升教科研水平,從教學走向教育。當每個教師都能夠把教研興校作為自己的使命和擔當,樹立把自己的瑣碎經驗和感受條理化、明晰化、結構化的意識,不僅自己的教育智慧會得到不斷升華與完善,一所教研風氣濃郁、成效顯著的科研型學校也會悄然而生。
(責任編輯? ?姚力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