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魯鄭
印度還有未來嗎?誰能拯救印度?美國著名學者邁克爾·羅斯金提到印度這樣一個細節:當一輛汽車陷在泥里的時候,上層種姓的人在座位上等,下層種姓的人出去推車。“這個國家要運轉起來,要么需要一個洛克菲勒,要么需要一個毛澤東。”
印度新冠疫情大暴發的慘劇震驚了世界:醫院和火葬場排滿了人,但到處缺醫少藥,甚至連氧氣都缺。火葬場竟然連木柴都告罄。大量的病人死在醫院門口,死在出租車、救護車上。救護車的職能已經從救治病人變為轉運尸體。許多病人還沒有斷氣,就為了早占個位置而被送到火葬場。
這一次被震驚的西方對印度也毫不客氣,除了指出病毒變異的因素外,直指這是印度總理莫迪一手制造的人禍。在莫迪的決策下,大量的疫苗用于援助,大搞“疫苗外交”以和中國競爭。政治人物出于對選票的需要,大規模舉行各種選舉集會,而且多數人不戴口罩,也不保持社交距離。因不敢得罪九億五千萬印度教選民,對宗教節日大壺節放行,不計其數的人在沒有任何防范的情況下密集地聚在一起。
印度疫情大暴發,中國醫學界早就預測到了。復旦附屬華山醫院感染科主任張文宏早在2020年就說,最怕的是非洲和印度,如果這兩個地方暴發疫情,將是全人類的災難。
“印度告一個狀,要10年才知道結果”
曾經去過印度、被認為是“自由派”人士的茅于軾先生曾這樣點評:“印度這樣的民主還不如沒有。中國沒有(西式)民主,但中國比印度搞得要好,經濟搞得好那關系可太大了。印度還有人挨餓,馬路上有要飯的。中國也有乞丐,但他不要飯,要錢。你知道什么叫要飯嗎?就是肚子餓。印度有饑餓的問題,但中國沒有饑餓的問題,這當然大不一樣。我覺得印度比中國差得太遠了:它有(西式)民主,但這個(西式)民主發揮的是民主的壞處,沒有發揮什么好處。”
由此我們可以理解,印度為何擁有全球最多的耕地,卻是世界上饑餓人數最多的國家。
茅于軾還談到印度的司法:“印度告一個狀,要10年才知道結果,這樣的司法也等于沒有。”一直以來,印度司法制度受到貪污、缺乏效率以及沒有公信力的困擾。印度大法官揭露,新德里(印度首都)高等法院積壓的案件堆積如山,要466年才能清完。其中,超過20年的舊案不下600宗。
無獨有偶,曾在冷戰后提出“歷史終結論”的美國學者福山,在其著作《政治秩序的起源》中也如此點評印度的民主:“印度的民主,就像香腸的制作,越是近距離觀察,其吸引力越是下降。舉例來說,幾乎三分之一的印度立法委員,現正遭受各式的犯罪起訴,有些甚至是重罪,像謀殺和強奸。印度政治家經常從事公開的政治交易,以政治恩惠來交換選票。印度民主的爛攪難纏,令政府在重大基礎設施投資上很難作出決策。”
只有形式上的西方民主
今天的印度,有全球三分之一的貧困人口,男性文盲率接近20%,婦女文盲率更高,達到了三分之一。直到2010年4月,女童的教育權利才得到法律保障。全國近一半的人只會寫自己的名字。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英國著名的印裔經濟學家阿瑪蒂亞·森曾指出,印度窮人教育極端落后,讀完小學四年級的小孩中,居然半數以上算不出20除以5的答案。沒有接受基礎教育的人口只能是負擔而不會是紅利。
在今天的印度,有三分之一的家庭所獲得的電力供應,還不足以點亮一個燈泡。印度人均電力消費屬全球最低水平的國家之一。
此外,印度還存在嚴重的不平等:種姓制度(印度種姓制度將人分為四個階層,依次為:僧侶階層、武士、商人、工匠。在這四個種姓之外,就是所謂的賤民)和男女不平等。根據英國路透社的調查顯示,對女性而言,印度是全球危險程度第四高的國家,略好于戰亂不斷的阿富汗。還有觸目驚心的種姓制度,目前印度低種姓超過全國人口的一半,也就是說一半以上的群體無時無刻地遭遇著全方位的歧視。
在天災時,賤民亦飽受歧視,得不到最基本的援助。如2008年8月,印度比哈爾邦的阿拉里亞發生水災。由于阿拉里亞為賤民的集中地,災民得不到地方政府的任何協助,大量死于水災當中。
所以,有專家指出,在印度,有形式上的西方民主,但沒有平等的人權。
誰能拯救印度
中國之所以今天能夠創造人類歷史上最大的經濟奇跡,很重要的一點是中國的連續革命:辛亥革命從政治制度上終結了數千年的封建王朝體制,共和理念深入人心。隨后共產黨領導的革命則解決了土地問題、平等問題,把中國復興的障礙徹底清除掉。這種對整體利益的大調整,除了革命,其他手段是無法實現的。然而,現在的印度不可能退回到過去,重新進行一場革命。
那么印度還有未來嗎?誰能拯救印度?美國著名學者邁克爾·羅斯金在其名著《國家的常識》一書中提到印度這樣一個細節:當一輛汽車陷在泥里的時候,上層種姓的人在座位上等,下層種姓的人出去推車。于是作者的一位朋友憤怒了,大喊道:“這個國家要運轉起來,要么需要一個約翰·D·洛克菲勒(美國超級資本家),要么需要一個毛澤東。”
只是印度已經失去了這樣的歷史時機。美國所謂的印太戰略將不攻自破。這一次疫情大暴發,也應該令美國明白,印度不但幫不了它,而且還會成為負擔。
(觀察者網2021.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