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晨宇,陳德云,江冬冬
2020年2月開始,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范圍內肆意蔓延,對社會和經濟的發展產生了巨大影響,疫情防控成為全世界“一致”的重點工作。在黨中央科學防控新冠肺炎疫情的統籌部署下,教育部發布《疫情期間做好高校在線教學組織與管理工作指導意見》,要求各高校開展居家教育活動,借助網絡平臺開展線上教學。學校體育作為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教學場域由學校體育場所轉移至家庭,體育教學借助家庭環境開展[1],基于“互聯網+”的信息化教學資源被廣泛開發和應用,為學生提供學習支持。
隨著科技的不斷進步,“智慧”時代儼然成為當下主流。隨著智能手機的更新換代和5G網絡的快速部署,線上教學已成為大眾普遍接受的學習方式,形式多樣的網絡直播課、教育教學類App層出不窮,各高校也逐漸加大對線上授課的重視和投入,鼓勵教師積極參與慕課、微課的錄制,為學生提供內容更優質、形式更豐富的精品課程。然而,基于運動技能特殊的授課方式,體育的線上教學并未普及,僅僅作為課堂的輔助教學手段。如今,面對疫情防控形勢嚴峻和教育部“停課不停教、停課不停學[2]”的雙重壓力,線上教學“被迫”轉為體育課的主要授課手段。該背景下,無論是對教學平臺的軟硬件要求,還是對教師的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教學設計與實施能力和師生的適應能力都帶來了相應的挑戰[3]。為此,本研究從探討線上教學的邏輯基礎和問題治因入手,以山東大學健美操課為例,依據活動理論,探索線上體育教學新模式,旨在為體育在線教學提供多樣的模式選擇和參考借鑒。
1.1.1 在線教學的發展與特點
2001年,美國麻省理工學院開啟“開放課件計劃”,優質的學習資源向全世界學者開放,開啟了在線開放教育資源的先河[4]。2012年,在美國興起的xMOOC將“大規?!焙汀伴_放性”理念與傳統課堂教學相結合[5],使MOOC成為沒有圍墻的大學,有力地推動了教育事業的蓬勃發展。2018年,中國大學慕課實現“彎道超車”,將慕課融入混合式課堂,推出系列跨校國家精品課程,形成中國最大的覆蓋學科最完整、課程資源數量最大、運營服務最優的綜合網絡教學平臺[6]。在此大環境下,體育教學也深受影響,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復旦大學[7]等院校陸續加盟到體育慕課的教學實踐中,力爭為學習者提供更具個性化的教育資源服務。線上教學的出現,徹底解決了因時間不合適、空間不允許帶來的不便,讓學習者在自由的時空范圍內,通過使用電子設備觀看教學視頻、課件等學習資源,與教師和同伴討論問題、分享經驗、內化知識。
1.1.2 “視頻+打卡”的優勢分析
學校體育旨在增強學生體質,培養學習者的全身運動協調能力,掌握動作技術,提高身體素質,形成良好的運動技能、思想品德和意志品質[8]。為更直觀地對動作技術、身體結構和生態機理進行概念講解和分解示范,教師常借助圖片、視頻、模型等手段進行演示教學。近年,以“快手”、“抖音” App為代表的短視頻媒介已滲透大眾生活,其中,教育教學類短視頻涉及領域甚廣。短視頻是指在各種新媒體平臺上播放的、適合在移動狀態和短時休閑狀態下觀看的、高頻推送的視頻內容[9],其具有三大特點:時長短、內容短小精悍、受眾口味定位準確。在體育運動方面,優秀運動員的比賽錄像和教練員的示范教學視頻應有盡有,教師可以根據具體的教學目標選擇相應的視頻,使教學更直觀、更權威,節省了大量物力財力資源。隨著線上學習用戶的劇增,教學平臺的服務器難以承受多人同時訪問,出現了網絡癱瘓、教材無法加載等問題,嚴重阻礙授課進程。短視頻可以無時無刻重復播放,學習者可以錯開用網高峰,在合適的時間段觀看視頻進行學習,增加了練習時間。
網絡打卡是近年新興的社交方式,以微信小程序和App為載體,參與者可以進行生活作息、讀書學習和運動健身等方面的打卡,通過贏取同伴關注和認同以養成良好習慣,約束自身行為[10]。將“打卡”運用到體育教學中,教師可以在班級圈中建立簽到日程表,學習者每日上傳學習成果視頻或圖片與大家進行交流分享,教師根據每個人出現的問題和錯誤動作進行糾正指導,不僅提高了練習效率,更促進了經驗交流,融洽了班級氛圍。打卡雖存在于網絡,但實際活動來源于線下學習和運動,將虛擬與現實充分結合,成為網絡時代全新的生活方式。當前,互聯網和智能軟件皆已普及,高校所具備的軟硬件條件與學生學習的適應能力均相契合,因此,基于視頻學習和打卡反饋進行教學傳播的在線教學模式有巨大的發展空間,在高校體育教學中的應用是可行的。
1.2.1 上課狀態難以監督,課堂管理無力
首先,電子設備長時間運行會出現閃屏、卡退、發熱等問題,存在潛在的安全隱患。學生和教師長時間面對藍光熒屏也會造成視覺疲勞,產生眩暈、眼睛發澀、腫脹疼痛、愣神等癥狀,注意力難以集中,上課狀態難以維持在較高的激昂水平[11]。其次,教師與學生分處在不同地方,很多自制力較差的學生出現穿著睡衣聽課、躺在床上聽課、吃東西聽課或看著電視聽課等不良行為,不僅缺少了課堂的莊重感和參與度,也是對教師和知識的不尊重。即使要求打開視頻,但學生總會以網絡卡頓、設備故障、環境不方便等理由堂而皇之,課堂紀律管理倍感無力,教學質量難以保證。
1.2.2 課后追蹤反饋不足,學習情況難以把握
課堂教學最重要的是師生之間的溝通交流。教師可根據學生的眼神和動作適時了解知識掌握情況,并以此調整課堂節奏,對重難點問題進行現場解惑。然而,線上教學教師面對的是屏幕,不易與學生互動,若逐一打開視頻檢查學習情況則會耗費大量時間,影響教學進度。一旦下課,很多學生會如釋重負地關掉電子設備,如無硬性要求,便不再進行復習和鞏固,造成了教學本質和實際應用的脫節。課后缺乏追蹤反饋,不利于安排后期課程的速度進程,更不利于學生知識的掌握,教學效果大打折扣。
1.2.3 沒有同伴對比,缺乏學習熱情和競爭力
青少年屬于社交型群體,需要在集體中尋求關注和認同,然而,線上學習多在各自家中進行,缺少了傳統課堂的班級學習氛圍,學生之間面對面地交流和互動大大減少,缺乏歸屬感和同伴橫向對比,看不到他人的學習狀態和進度,來自外界的鼓勵和競爭不足,學生找不到學習所追求的目標,感受不到成功帶來的刺激和喜悅,學習熱情逐漸泯滅。
線上教學模式的設計要遵循教學邏輯和教學規律,在確保實現教學目標的前提下,既要充分發揮電子設備和互聯網平臺的優勢,又要符合學習者的實際需求?;顒永碚撟钤缙鹪从赩ygotsky的中介思想,該理論認為人類在以目標為導向的社會實踐中會借助一系列中介工具來協調自身與外部世界的關系,從而獲得認知和心理的發展[12]。該理論的核心元素是主體、客體和共同體,中介元素是工具、規則和勞動分工。本研究結合上述“視頻”和“打卡”在線上教學中的優勢特點和“慕課”為主的線上教學模式存在的問題,以“活動理論”為基礎,設計了基于“視頻+打卡”的在線體育教學模式,如圖1所示,該模式由任務分析、任務實施和交流評價三部分組成。

圖1 “視頻+打卡”在線體育教學模式設計
任務分析是進行任何教學活動的第一步,根據教學大綱做好全面地分析準備,才能順利高效的開展學習活動。從活動理論的三個核心要素考慮,主體即進行學習活動的學習者,共同體即在學習環境內一同進行學習的其他學習者,客體即構成任務的各要素。本文的任務分析主要涉及四個方面:課程目標分析,課程內容分析,學習者個性分析,學習環境分析。
2.1.1 課程目標分析
明確學生的學習目標可以幫助教師選擇恰當的教學策略,制定合理的教學順序、組織形式等,保證課程的方向性和穩定性,有利于課程的規范和學生的學習。要充分發揮視頻媒體的優勢,提供豐富的感官刺激,激發學習動機。
2.1.2 課程內容分析
深入理解和鉆研教學大綱,充分領會教材的編寫意圖,才能知道哪里詳,哪里弱,做到有的放矢。教師要遵循“三位一體[13]”原則,在自身教學素養的基礎上,對課程內容進行補充和完善,促進課程目標的達成。
2.1.3 學習者個性分析
教學設計是否與學習者的個性特征相匹配是決定教學活動成功與否的關鍵。學習者個性分析包括學習者的起點能力分析、學習動機分析、學習風格分析、性格特點分析等,由此決定教學速度,制定個性化的教學方案。
2.1.4 學習環境分析
教學設計必須考慮學習者的學習環境,包括物理、資源、技術和情感環境等,城鎮跟鄉村學生、單親跟多口家庭的學生所處環境必有差異,教師要站在學生的角度,因地制宜地營造學習氛圍,調整教學方案,以最大限度提高教學質量和效率。
任務實施過程分為課前、課中和課后三部分。課前,教師根據對課程目標、課程內容、學習者特征和學習環境的分析,在網上搜尋契合教學內容的視頻,或自行制作系列短視頻,發布到班級群中,學習者進行課前預習;課中,學習者根據視頻內容進行自主在線學習,期間可以將視頻分享到社交圈進行交流探討,教師可參與其中進行輔助指導,并對班級學習情況進行監督管理;課后,學習者將自學成果以視頻或圖片的形式上傳到班級圈中進行展示,完成每日打卡,教師根據打卡情況進行答疑解惑和相關知識的拓展。
交流評價階段包括學生自評、學生互評和師生互評,在期中、期末以討論區和調查問卷的形式進行階段性和總結性評價,為優化課程內容設計和把握課程實施進度提供了實踐性的依據。學生自評主要是針對線上視頻自主學習情況進行回顧、總結,剖析在學習過程中遇到的困難、問題和解決方法,以及對知識掌握程度的自我反省。學生互評是在觀看他人學習成果分享后,學習者之間互提建議、取長補短的過程,交流學習技巧,提升自我能力。師生互評是評價與反饋階段最重要的環節,教師根據學習者的整體學習情況進行評價和鼓勵,學習者對課程設計和教師師德提出實踐性的意見和建議,作為后期優化教學設計和課程進度的參考。
將“視頻+打卡”在線教學模式應用于技術動作的教學中,通過問卷調查和訪談分析法,觀察具體的實踐效果,檢驗該教學模式是否能有效監督學生進行課后運動參與和復習鞏固、是否能激發學生自主學習和協作學習的興趣、是否能提高線上體育教學質量和效果。在進行教學實踐前,我們了解了實踐班級學習者的電子產品使用情況。班級內智能手機的使用率為100%,所有學生對通過視頻進行線上學習健美操均持支持態度,滿足教學條件。
山東大學2018級健美操公體課本科學生,共72人。
全民有氧健身操二級。
實驗組36人,接受“視頻+打卡”線上教學模式,對照組36人,通過慕課進行在線學習。實驗周期為1個學期,共18個教學周,每周2課時,共36課時。在學期末對實驗組的學生發放自擬問卷進行調查,了解實驗對象對全民有氧健身操的掌握情況、身體素質的提高情況及對新型教學模式效果的評價等方面,檢驗新型線上體育教學模式的實施效果。共發放問卷72份,收回72份,回收率為100%,其中有效問卷70份,有效率為97.22%。
本研究采用SPSS16.0軟件對問卷進行信效度檢驗,Cronbach’s Alpha值為0.926,而基于標準化項的Cronbach’s Alpha值為0.929,二者都大于90%,說明量表內部一致性良好,可靠性較強;因子分析提取了12個特征根大于1的因子,kmo值大于0.8,能夠合理地解釋量表的結構,因此本問卷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
3.4.1 “視頻+打卡”在線教學模式培養了學生的自主學習、協作學習能力,有效團結班級凝聚力,提高了學生的人際交往能力。對新型線上教學模式在培養學生自主探究、協作學習能力方面的調查發現,72.22%的學生能夠跟著教學視頻將動作完整學會;76.39%的學生喜歡在班級圈中互動,展示自己的學習成果;72.22%的學生愿意分享在學習過程中遇到的困難、趣事和練習技巧、學習資源等,觀看彼此學習成果展示視頻,互相糾錯、互相鼓勵,合作學習能力明顯提升。
3.4.2 “視頻+打卡”在線教學模式課后跟蹤反饋效果好,能有效督促學生進行技能復習和運動鍛煉,使體育課的意義落到了實處。通過對新型線上教學模式是否起到了課后監督的調查中發現,90.28%的學生認為通過打卡能督促自己課后進行技能復習和運動鍛煉,有效破除了因犯懶而不想運動的惰性心理;80.55%的學生認為通過打卡能激發自己每日運動的競爭心理,通過訪談了解到,很多學生都有“今日我要第一個運動打卡”、“別人打卡,我也要打卡”的心理,學習興趣明顯提高,增強了對運動的熱愛;84.72%的學生表示即使沒有體育課,也會跟著視頻復習動作,養成了健身鍛煉的好習慣,由被動學習轉為主動學習。
3.4.3 “視頻+打卡”在線教學模式提高了學生的創編能力和自信心,深化了學生對音樂、肢體和自我情緒的感知,教學意義得到延伸。期末考核的任務之一是“根據本學期所學的動作技能,編排一段能體現自己風格的健身操”,調查發現,75%的學生認為通過舞蹈學習,自信心得到很大提升,形態儀表也得到改善;60%的學生能在保證動作規范的基礎上,編排具有自己風格的舞蹈;90%的學生在表情管理、服裝搭配和音樂選擇上均有創新,勇于展現自我情感,做到學以致用。
3.4.4 “視頻+打卡”在線教學模式不僅保證了課堂出勤率和打卡率,也緩解了學生面對眾人時的緊張感和不自在,能夠自己把控學習節奏。調查發現,80.55%的學生認為面對視頻比面對老師和同學更輕松自在,可以更好地展示自我,尤其是性格內向、容易害羞的學生。根據教學計劃和內容,對實驗組和對照組為期18周的動作技能(40%)、理論知識(30%)、舞蹈創編(30%)和綜合評定進行比較,分別對兩組數據進行t檢驗,結果見表1。

表1 實驗組與對照組教學實驗后動作技能、理論知識及舞蹈創編t檢驗分析表
由表1可以看出,實驗組與對照組在動作技能、理論知識、舞蹈創編及綜合評定四個方面進行成對樣本t檢驗,均具有非常顯著性差異。由此說明,“視頻+打卡”在線教學模式的教學效果顯著優于慕課教學模式。通過線上視頻學習、課后打卡反饋進行體育教學,有效促進了師生之間的互動反饋、監督指導,增強了班級凝聚力,學習者的自主學習能力、鑒賞能力和協作學習能力得到提升,有助于提高學習實效和教學質量。
“視頻+打卡”在線教學模式的構建突破了傳統教學模式和慕課為主的線上教學模式存在的難以追蹤學習效果、缺乏課堂管理、課后反饋不及時等問題。該模式充分利用了移動終端信息技術,加強了線上班級管理和監督指導,即使面對屏幕相隔千里,也能感受到濃厚的班級學習氛圍,通過同伴效應能有效激發學習興趣和進取心,增加了線上課堂參與度。實踐證明,該教學模式在運動技術教學實踐中,在動作技能、理論知識、舞蹈創編和綜合評定方面均具有顯著性提高,有效提高了線上體育課教學質量和效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靈活運用網絡資源,最大化發揮各平臺的效用,使線上學習與體育教學做到真正意義上的融合。未來的研究需將該模式應用于各年齡、各技能的教學實踐中,進一步驗證其有效性、實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