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婉婷,何 陽,王 琳
本文對高校高水平運動隊的期刊進行分析,可以讓人們能清楚以往關于高校運動隊建設的基本情況和研究主題不同時期的重點是什么,有助于我們了解現有研究以理論研究為主還是經驗研究為主。從研究方法角度分析,有助于了解高校運動隊建設的方法過程,如未來的趨勢如何。
在了解現狀的基礎上,尋找以往高校運動隊建設中存在的一些問題,并結合實際情況予以思考,從而認識到研究中存在的不足。主要從以下三個方面進行:高校運動隊分布情況、基礎設施是否完善、運動員的招收情況。
Citespaces是一款應用于科學文獻中識別并顯示科學發(fā)展趨勢和新動態(tài)的軟件[1]。首先根據檢索詞的內涵,確定哪些文獻不僅屬于高校范圍的研究,而且屬于高水平運動隊的研究。其次,通過查閱文章題目、關鍵詞、摘要及引用文獻有高校高水平運動隊的字樣,確定保留下來的文獻不僅單純的介紹高校高水平運動隊一詞,而是進行研究。同時文獻主題中未出現這一字樣的,不計入文獻范圍。
在CNKI的高級檢索文獻期刊中,用主題詞為高校和高水平運動隊進行檢索,共計檢索文獻309篇,然后通過篩選掉與高校和高水平運動隊不相關問題的文獻,最后確定共計239篇進行國內研究數據集。將國內的檢索結果導入CiteSpace進行分析更有效地掌握高校高水平運動隊的現狀,以及如何讓其進行更好地發(fā)展[2]。
在CNKI數據庫檢索出不同年份的發(fā)文量。分析近十年來的發(fā)文量,某領域在一定時間范圍內的研究數量可以在某種程度上反映此類問題的熱度及是否具有前沿性。高校高水平運動隊研究從2010年22篇至2019年5篇,年度發(fā)文量大幅度下降,說明學者在這一領域的研究成果較多,關注度有所下降[3]。

圖1 年度發(fā)文量
在本研究中,由圖2可見,國內研究頻次越高的作者,說明在高校運動隊建設中相關研究的關注度越高,可視化數據顯示:研究頻次較高作者有:張春合(5);何志林(3);于振峰(3),作者的中心性為0.00,說明相關研究的核心作者之間沒有什么聯結作用。對核心作者的引文頻次進行分析,有較高被引頻次作者為:虞重干(422);于振峰(302);丁玲娣(158)等。文獻高被引作者研究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了其在該領域影響力較大。在對核心作者數據分析中于振峰在高校高水平運動隊研究領域研究頻次和被引頻次都較高,說明其在此領域有一定的影響力。

圖2 國內核心作者共引網絡圖
由圖3可見,國內核心機構研究成果較多的是:上海交通大學體育系(4);上海體育學院體育教育訓練學院(4);山東大學體育學院(4);首都體育學院(4),它們的中心性0.00,說明相關研究的聯結作用不太顯著。其他機構的研究成果都比較少,且中心性為0.00,說明了它們之間基本沒有聯結作用。

圖3 國內核心機構合作網絡
研究熱點是指在專家學者共同關注的單個或多個話題。高校高水平運動隊建設中心性較高的主題詞集中在1995年,數據結果顯示(見圖4),研究熱點詞共現頻次分布較高的為:高水平運動隊(142)、高校(62)、對策(18)、現狀(17)說明高校高水平運動隊現狀和對策研究是該領域探討的主要內容。

圖4 國內主題詞
由表1可見,中心性較高的:高水平運動隊(0.31)、高校(0.20)、對策(0.08)、現狀(0.10),說明對策是該領域探討的主要內容,因為它的共現頻次和中心性較高,現狀和體教結合的研究頻次不高,但中心性卻比較高,在高校高水平運動隊中有著重要的聯結作用。

表1 關鍵詞共現頻次與中心
3.4.1 高校運動隊區(qū)域發(fā)展不均勻
經濟基礎的發(fā)展決定著運動隊的分布情況,經濟越發(fā)達的地區(qū)高校高水平運動隊的建設越完善,其辦學水平和層次越高。據調查研究顯示,北方的高水平運動隊建設高于南方,東部地區(qū)的高水平運動隊建設高于西部地區(qū)[4]。除受經濟影響外,高校高水平運動隊建設還受地理位置、文化水平等因素的影響。經濟發(fā)達地區(qū)的物資豐富,人才聚集,發(fā)展速度快,可以得到更優(yōu)質的待遇和機會,高校高水平運動隊建設比較順利,整體分布比較均勻。經濟落后地區(qū)的發(fā)展速度慢,人才外流較多,基礎服務設施不夠完善,建設高校高水平運動隊時遇到問題較大。這樣不利于我國高校高水平運動隊的全面協調發(fā)展,不利于舉行區(qū)域之間的高水平運動隊的競技比賽,呈現出“北強南弱,東強西弱”[5]。
3.4.2 高校對高水平運動隊的期望值過高
高校高水平運動隊是學校體育和競技體育的產物[7],高水平運動員退役后被安置在各個大學,不僅解決了高水平運動員退役后的去路問題,而且為各個大學參加世界大學生運動會提供了優(yōu)秀的人才,這也正是大學所期望的引進高水平競技人才。但是高水平競技人才的選材是緩慢的過程,而且現如今體育的地位在學校慢慢被邊緣化,高校缺少高水平教練員,難以保證運動員的訓練成效[8]。也沒有高級別的競賽來支持運動員的持續(xù)進步,狀態(tài)會有所下滑。資金來源是否充足也對運動隊發(fā)展極其重要的,在訓練過程中,口頭的表揚和物質的表揚都是非常必要的,可以激發(fā)運動員的競技意識,更有激情去為學校拿下優(yōu)異的比賽成績[9]。但是很多大學很難保證有充足的資金來提供給高水平運動員成長。由于這些基礎的服務保障不夠,運動員得不到良好的發(fā)展,盡管很多高校都在大范圍的招收,但是期望過高超過現實的承受能力。
3.4.3 后備人才的資源匱乏
后備力量是培養(yǎng)高水平運動員的選材基礎,是競技體育發(fā)展的主力軍[10]。高水平運動員形成需要對有潛力的后備人才進行培養(yǎng)。由于普通高中部分學生想通過體育高考進入大學,體育都是半路出家,沒有童子功,也沒有較強的身體素質和肌肉能力。只是把體育高考作為一種進入大學的途徑,很少有人真正熱愛體育而選擇體育高考。而這類學生進入大學后根本達不到高水平運動員的要求,所以高校非常愿意招收退役下來的高水平運動員來建設高水平運動隊,滿足學校的利益,為學校參加各類高水平體育競技比賽取得成績?yōu)閷W校帶來巨大的榮譽。趨于形勢的緊張,很多學校急功近利,不切實際地去招收,不利于高水平運動隊的發(fā)展。
專業(yè)運動員和普通運動員相比角色更加特殊,訓練非常辛苦,承受的精神壓力更大。不僅需要對運動員訓練的成效隨時測評和關注,還要對其心理變化及時的捕捉。教練員要給生活中出現困難的運動員一定的幫助,加強教練員與運動員之間的溝通和運動隊隊員之間的溝通,解決遇到的問題,不讓他們因為其他事情過度影響到訓練的效果,也讓運動員的內心也可以健康成長,實現訓練、學習、生活全面的發(fā)展[11]。不能只在乎運動員的競技成績,人文精神也是非常重要的。這樣才不會失去對體育的真正熱愛,不被逐漸商業(yè)化[12]。
高校在招收高水平運動員的同時要考慮到本學校針對運動員所指定的培養(yǎng)方案的規(guī)劃是什么,培養(yǎng)的方向是什么,不能只考慮到學校的名利,一把抓地去招收。每個學校都會有擅長的項目,如籃球、乒乓球等。不考慮實際情況反而會影響到運動員的訓練成果,給運動員樹立正確的意識有利于提高運動員的責任感和進取精神,為了超越成績不斷地去訓練。除了運動員本身的角度,還要從學校本身去考慮問題,訓練場地設施和資金的供給也是基礎保障,要加強學校場館的基礎設施建設和社會外部的交流,拓展資金,把訓練環(huán)境建設得更加舒適。科學的制定訓練計劃,將自身的優(yōu)勢結合起來,提高運動員的訓練成績[13]。
2002年國家體育總局、教育部等6部門聯合下發(fā)了《關于進一步做好退役運動員就業(yè)安置工作的意見》,高校作為培養(yǎng)學生的人才聚集地,這是安置退役運動員的重要場所之一。國家政策的支持給了高水平運動員很大的心理安慰,高水平運動員進入高校,高校的體育水平也會大大提高。2017年7月,教育部印發(fā)《關于進一步加強普通高校高水平運動隊建設的實施意見》中指出,運動員的文化成績也不能忽視,有效提高運動員的文化素養(yǎng),讓高水平運動員能順利完成學校的培養(yǎng)計劃[14]。政策的支持可以讓運動員得到全方位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