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利平
案例背景
參與轉貸過程的高利貸等資金中介,利用借款人短期的轉貸資金不足獲取高額利息。在貸款客戶轉貸的過程中,部分金融機構信貸業務管理人員違規直接或間接參與客戶資金調度,聯系代辦借款、還貸手續,并從中收取費用,這種違規行為極大地敗壞了銀行的聲譽,同時為信貸業務埋下了極大的風險隱患,因而一直是銀行內部審計需要重點排查的內容。
審計過程
(一)數據排查發現疑點
A農商行B分理處位于距城區45公里的某礦區,轄內市場經濟較為活躍,客戶信貸需求量較大。截至2019年末,B分理處共有員工6人,其中主任1人,客戶經理2人和從事信貸業務人員3名,其中這3名從事信貸業務人員在崗時間均連續超過三年,且未進行過換崗換片,期間也未進行過相關信貸專項審計。截至此次專項審計時,該分理處共有貸款戶數988戶,貸款總余額14,313萬元。2019年度全年累計發放貸款1694筆,金額21,613萬元,其中屬于還舊續貸的貸款共計1471筆,金額16,121萬元。通過前期審計調查了解到,此前大部分貸款到期后,還需要借款人籌集資金將原貸款歸還后,再重新辦理貸款發放手續才能取得貸款,大部分借款人由于自有還款資金不足,一般都需向他人借款籌集,除了向親戚朋友借款外,也不乏向人事資金中介人員借貸,借款日息可達1%以上,這大大增加了借款人轉貸的資金。而該網點因所處區域經濟較發達,資金需求量與資金活躍度均較大,因此各擔保公司等資金中介也較為活躍,獲利空間較大。
在進入該點審計前,審計部對該分理處的審計數據進行進一步的梳選、匹配和比對。獲得可疑數據后,對761條可疑數據進行層層抽絲分析,發現這些可疑數據大都和該分理處信貸客戶嚴某某及其管理客戶經理有關。嚴某某系本地某村人,2011年起與A農商行B分理處建立了信貸關系,審計時在該分理處有3筆以礦石運輸名義的貸款,總金額130萬元,有從事資金中介獲利的嫌疑。
(二)重點排查鎖定證據
根據審計實施的目標要求,審計部采取現場與非現場相結合的方式,并采用審核綜合驗證、重點現場排查等方式對相關審計可疑數據進行排查。
1.現場和非現場相結合。為全面了解嚴某某的貸款情況及從事網點轉貸款操作流程的具體情況,審計組進駐分理處進行現場檔案檢查,共抽查了該分理處的貸款203戶,金額2290萬元,排查重點是在2019年度辦理過轉貸手續且單戶金額較大的貸款,與嚴某某有關聯的貸款全部列入重點排查范圍,也包括嚴某某的個人貸款及其作為擔保人的所有貸款,還包括與其賬戶存在較大資金往來的所有貸款戶,并根據現場審計檢查所收集的可疑信息,對抽查的所有貸款按時間進行分類匯總,對所有可疑數據進行逐戶分析核實排查,并將一戶多貸、信貸資金非正常流向、發放借冒名貸款、員工和信貸客戶有資金往來等情況作為排查重點。
2.多種形式交叉審查復核。通過多種審計方式,對信貸資金支付、劃轉、使用、轉貸過程中的操作以及信貸人員信貸手續的操作等情況,按戶按年逐項進行排查審計,并充分利用業務綜合管理系統、OCR影像系統和監控錄像等對可疑數據進行分析查驗和核對,共對嚴某某及與其賬戶存在頻繁大額資金往來的共12個賬戶全面開展賬戶查證,特別是對賬戶大額交易流水情況,利用OCR影像等系統查證其賬戶資金的流向及具體用途,對其中116戶貸款在轉貸前后發生的資金轉入及轉出,利用大信貸平臺管理系統進行逐項查證,對于信貸資金業務的具體轉賬步驟,結合每日監控對業務操作是否存在他人代辦、借用客戶賬戶、信貸管理人員參與等情況進行調查取證。
(三)資金流向還原真相
本次審計利用計算機審計輔助系統,通過對所有可疑數據的跑批進行對比梳理排查取證,有效提升了審計效率,節省了審計時間和成本。比如,通過對轄內員工及其關系人與貸款客戶的資金往來查詢模型,通過批量排查分理處信貸管理人員與嚴某某等資金中介之間是否存在非正常資金往來,引用對客戶賬戶的查詢模型,批量比對客戶賬戶資金的非正常交易。
通過對可疑賬戶數據的排查,2019年1月1日至12月31日,總計排查出112條數據,該分理處的貸款資金流向嚴某某賬戶,涉及借款客戶73人次,通過對嚴某某賬戶資金流水走向的分析,發現有多筆資金轉出且用途為替他人歸還貸款,貸款重新發放后又轉回嚴某某賬戶,匯出匯入賬戶交易發生時間不超過7日且發生總金額多出了0.5%左右,可認定通過嚴某某賬戶從事資金中介調度的事實。同時通過保存的營業場所監控錄像,鎖定了該分理處信貸人員多次存在參與資金中介交易的行為。
(四)內外訪談落實證據
在排查過程中,對存在的重點疑點內容,采用多種形式的談話詢問方式進行調查取證。審計組成員不畏繁瑣與困難,在調查取證過程中,對于每個貸款戶轉貸過程中是否通過資金中介支付高利息的疑點,都上門進行了核對查詢,通過與每個借款人面對面的談話取證,取得了第一手審計材料,對于客戶資金賬戶是否由客戶經理控制等情況因無法通過談話方式進行認定,只能通過對賬戶預留的聯系方式及客戶維護聯系電話進行全面排查,確定了賬戶實為嚴某某和信貸員實際借用操控的事實。掌握了一定的審計證據后,在與當事人談話時,通過旁敲側擊,當事人和涉事員工也承認了多次參與資金中介并從中獲利的事實。
審計發現問題
審計人員根據數據跑批確定的重點進行審計查證,主要查明以下違規事實:
一是發放借名貸款。通過審計查實,2019年7—9月,該分理處負責人利用其審批權限,分別向王某、黃某某發放信用貸款30萬元,向嚴某某發放信用貸款30萬元,向嚴某某的母親發放信用貸款25萬元,四筆貸款發放后均通過借用第三方賬戶轉賬最后轉到嚴某某賬戶,實際由其使用,信貸資金實際也用于他人貸款轉貸等民間借貸行為。
二是貸款資金直接用于民間借貸。審計查實,2019年6月,該分理處客戶經理向客戶邱某發放保證貸款76萬元,當日轉賬至嚴某某賬戶,隨后又轉入汪某某賬戶36萬元用于其到期還款,汪某某辦好貸款重新發放后,用于歸還嚴某某本金36萬元及多付利息0.54萬元;第二天,嚴某某又將40萬元轉入余某某存款賬戶用于其還款。次日,余某某辦好貸款手續放款40萬元,歸還嚴某某40萬元,嚴某某隨即將76萬元轉至邱某某賬戶用于歸還貸款。在調取錄像時,發現該分理處主任及信貸員多次代客戶辦理業務參與資金中介并從中獲利的事實。
三是貸款用途不實。2019年11月,經該分理處主任審批,向嚴某某發放貸款50萬元,貸款用途為貨車購置,擔保人留某某。經查實,嚴某某已于2019年3月以貨車購置名義向該分理處貸款50萬元,兩筆貸款提供的貨車購置材料相同,該筆貸款用途與實際用途明顯不符。
審計違規行為的處理
通過審計查實,共違規發放用于民間高利借貸周轉的信貸資金261萬余元。民間高利借貸嚴重擾亂了正常的金融市場秩序,風險危害極大,一方面,從事資金中介本身存在較大的資金鏈風險,資金鏈斷裂的情形屢見不鮮;另一方面,信貸資金用于資金中介違反銀行監管要求,同時借冒名貸款也加大了貸款風險。因此,要求該分理處主任限期收回違規貸款,以減少貸款損失。
本次審計查實,共有50萬元貸款與貸款用途不實,違反了銀監部門的“三個辦法一個指引”的明確要求。同時,信貸客戶本身所從事的資金中介業務,也為信貸資金安全帶來了風險。因此,要求在今后貸款發放管理中,要求重點關注借款人是否存在從事民間借貸等行為。同時,要加強對貸后資金流向的實時監測,以防止信貸資金被移作資金中介使用。今后對于涉及的違規貸款,除了要求限期收回外,還要對信貸經辦管理人員按照貸款操作規程等制度從重、從嚴、從快進行處罰。
本次在審計中發現,部分員工在平時的工作生活中存在自我要求不嚴、對銀行內控制度的執行也存在松懈的現象。最終該行對違規情況作出如下處理:免去該分理處主任職務、給予開除留用察看兩年的處理決定,對該分理處信貸經辦人員按照貸款操作規程等辦法制度給予行政記過處分及兩萬元罰款,限期調離信貸崗位,并在全轄進行通報。同時,要求進一步完善和落實信貸內控制度,并認真執行到位,要求全體員工嚴格信貸合規操作,切實防范信貸風險的產生。
審計建議及防控策略
(一)創新信貸操作制度,推廣無縫續貸操作新思路
目前,大部分貸款到期后,都由借款人籌集資金歸還原貸款,再重新發放新貸款。在具體操作過程中,就難免存在借款人自有還款資金不足而需向外拆借的情況,由此也為民間高利轉貸提供了生存機會,高利轉貸行為不僅增加了借款人的籌資成本,也加大了信貸風險。為此,監管部門和商業銀行加大到期還貸形式的創新,推出了貸款到期無縫續貸的新模式,貸款到期后,無需客戶歸還到期貸款,只需歸還所應付的利息,就可對到期貸款進行轉貸。這樣大大壓縮了高利資金中介的生存空間,又為客戶節省了籌資成本和轉貸時間,是一舉多得的好辦法,現正在各商業銀行大力推行。
(二)加強信貸管理制度的執行與監督,規范轉貸業務操作
一方面,強化對員工行為的管控和監督,充分利用計算機等輔助系統,定期開展對可疑數據的排查,同時采用突擊檢查、飛行審計等多種方式,不定期開展現場突擊審計,做到檢查到位、問責到位,實現員工行為全方位管理,使從業人員不想為、不敢為、不能為;另一方面,推行貸款無縫對接全面覆蓋辦結制度,進一步壓縮資金中介的營利生存空間。
(三)常規化開展審計排查,加大對資金中介行為的排查
要定期對轄內員工及客戶貸款資金是否直接或間接用于民間借貸進行排查,審查員工是否代客戶調度資金或為客戶籌集貸款周轉資金行為提供幫助或便利,員工有無直接或間接參與貸款資金周轉等。嚴禁客戶經理與貸戶發生資金往來,對存在的制度漏洞及問題要求及時整改到位,最大限度堵塞各類風險隱患和漏洞。
(四)加強對信貸人員行為的動態管理
銀行作為高風險單位,人員終究是風險管控的源頭,應通過健全日常化、長效化、規范化的防控機制,防范信貸操作人員的道德風險,同時強化員工家屬廉政輔助監督作用,樹立良好的行風家風,筑牢防腐倡廉“防護墻”。
審計啟示
員工違規參與轉貸資金中介行為,具有很強的隱蔽性,在審計中很難獲取證據。在大量的交易數據中,首先要取得一定的可疑數據,通過對大量可疑交易數據的對比發現可疑線索,然后通過多方談話取證,才能最終得出審計結論。
(一)有效借助計算機審計模型
該網點交易數據量大,審計部門首先利用計算機審計模型對該分理處交易數據進行科學的梳選、匹配、比對,在獲得可疑數據后,對761條可疑數據進行層層分析,從中找到突破口,再對可疑相關人員進行重點審計,完成對審計事實的取證。
(二)掌握審計證據,變被動為主動
在未掌握一定的審計證據之前找當事人談話會很被動,掌握一定的審計證據后再與當事人談話,會使當事人感到審計人員確實掌握了線索,使其處于矛盾的心理狀態,做出一些過激的行為和反常舉動。在談話中,通過旁敲側擊,對當事人的每句話進行記錄,也會對當事人產生很大的心理壓力。
(三)細查深挖查實證據
本案例中,審計人員先對當事人周圍的人進行了詢問,因其對當事人日常的工作作風、為人處事、住房、工資收入、家庭情況、經濟狀況等比較了解,對其會有一個大致的判斷。通過對相關人員賬戶的資金交易進行逐筆分析,判斷其資金走向,分析其資金是否與信貸業務、存款業務、個人貸款業務等存在關聯,再對其進行逐一排查,發現匯出匯入賬戶交易發生時間不超過7日且發生總金額多出了0.5%以上,從而認定通過嚴某某賬戶從事資金中介調度的事實。
(四)強化動態管理,發現審計線索
本案例是在員工日常動態管理中,發現部分員工經常出入高消費場所,存在過度消費等行為,并且轄內客戶多次舉報,確定對重點人員進行審計而發現的。所以,要通過建立日常化、長效化防控機制,通過日常的走訪談心、單位部門調查、同事談心了解、建立廉政信息檔案、監督近親從事的生意行業及其賬戶有無可疑資金流向等,有效強化風險易發重要崗位人員的動態信息管理。建立員工動態管理制度,關注信貸人員8小時外的行為,實行8小時內管理和8小時外行為監督相結合,防范工作人員的職業道德風險。
(作者單位:浙江衢州衢江農村商業銀行股份有限公司,郵政編碼:324022,電子郵箱:qznlp@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