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藝洪
在初中地理教學當中,教師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自主投入到地理學習當中,這樣才能夠提高學生的自主思考能力,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但是,在目前的初中地理教學中,有些教師并不能有效地運用研究性學習這一教學手段,導致學生只是被動地學習并未真正主動參與課堂,從而導致學生在地理課堂當中無興趣參與其中,進而抑制了學生的個性化發展。基于此,本文將以“研究性學習”這樣一種教學模式為出發方向,結合具體的教學策略展開探討。
一、有效利用導學單,激發學生研究欲望
在課堂教學過程中,首先要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自主學習意識從課前預習做起。預習可以喚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發揮學生的主體性,將導學清單融入課前準備環節。預習是教學活動中非常重要的一個環節,它能夠將課堂準備學習的知識以及學習過程中的知識點進行梳理,能夠為學習本節課打下基礎,也能激發學生的學習欲望。
例如:在學習人教版七年級上冊《地球的運動》這一內容時,本章在于帶領學生了解晝夜長短的變化、四季更替和五帶劃分。鑒于此章知識與學生已有經驗相差甚遠,為了更好地帶領學生了解地理環境的整體性和差異性,教師可以在教學之前為學生呈現導學單,讓學生基于導學單任務的完成,找到學習方向。首先,在教學過程當中,教師可以基于書本內容,讓學生梳理本章節的重難點,并對重難點進行探究,以形成自己的想法,從而在教學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其次,教師在教學之前可以讓學生準備地球儀、手電筒,并且收集網上資料,以了解地球的運動狀態,并對我們生活的環境有大致了解,從而為減輕學生復習負擔服務,同時也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探究欲望。
二、依托教材中地圖,培養自主研究讀圖
培養學生的讀圖能力是學好地理學科的重要一環。所以,地理教師要指導學生認知教材中圖形包含的信息,教師可以先對圖片中的關鍵元素進行分析,并傳授給學生正確與精準分析圖片信息的方法,最終使學生具備從圖片中獲取信息與轉化知識的能力。在地理教學當中,教師可以通過利用特殊圖片或者不同顏色來介紹不同地區的地形特點,和不同地區的分布范圍。因此,地理教學中的首要任務是要教會學生熟識圖形的三要素,即比例尺、方向圖例、標記,為學生今后的地理學科學習奠定基礎。
例如:在學習人教版七年級下冊地理《撒哈拉以南的非洲》這一內容時,在引領學生學習之時,教師可以依托教材當中有關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圖片,讓學生對此形成自己的感悟,以此逐步帶領學生學會解析圖片、閱讀圖片。如此,學生既可說出圖片當中包含的要素,也可以分析圖片傳遞怎樣的信息,更可根據圖片聯想其他東西,因此教師可以呈現一個開放性的探究性學習。不僅如此,教師在教學過程當中,還可以基于信息技術的引領呈現非洲清晰的三維圖片,以此讓學生去了解此地形變化,并從另外一個角度對非洲形成自己的感受。最后,為了以有效地引領學生感受非洲的氣候類型,描繪非洲的氣候總特征,教師還可以有效地呈現配有天氣變化的非洲比例地圖,從而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自主探究,通過呈現的信息讓學生在讀圖之中了解氣候變化與區域特點有關,以此推動學生在學習過程當中實現真正探究化。
三、巧借多媒體技術,發揮學生自主研究
研究發現,學生在學習地理時可以有效培養學生的自主觀察能力與邏輯理解能力,而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給學生自主研究帶來了許多便捷,由此教師應該充分地運用多媒體技術及其他高新技術、教學資源,為學生打造自主研究型初中地理課堂。針對一些較為抽象的地理知識,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并結合相關圖片與文字進行教學,通過生動的圖片與寫實的文字可以輔助學生更快更好的理解知識點。因此,對于地理學科這種實踐性學科,教師應該嘗試將不同的科學技術與生活元素有機的聯系起來,讓學生在熟悉的情景中進行地理學習,降低學生的學科恐懼感。
例如:在學習人教版地理八年級上冊《自然資源的基本特征》這一內容時,課程重點是強調何為自然資源,再舉例證實可再生資源和不可再生資源的區別。在課堂中,教師如果僅僅只是通過講述去強調地理環境這一抽象的基本知識點,學生在聽課過程中只能通過機械記憶來對本節知識進行學習,這很難從根本認識與理解知識點,同時也不利于學生進一步學習。因此,教師應當以學生為主題,充分巧借多媒體技術,鼓勵學生進行自主探討與研究。又如:利用多媒體技術讓學生觀看日常生活中的公交車、教學樓、食物和課本等圖片。然后,可以讓學生根據圖片內容總結出哪些元素與自然資源有關。根據學生的回答教師可以再繼續提問:這些自然資源各自有何特點?連續提問并結合生動的提問,可以短時間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隨后,教師還可以繼續提問:熟知了自然資源的概念,找一找生活中哪些事物當中隱藏了自然資源。
簡而言之,研究性學習是新形勢下的新模式,能夠極大地促進初中地理教學由被動化走向主動化,從而能夠為學生學習提供平臺,讓學生能夠在自由的天空中翱翔,讓學生能感受地理知識的魅力,并且獲得學科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