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劉春波,中共黨員,中學高級教師,北京市順義區后沙峪中心小學校長兼黨支部書記。1983年從教至今,他始終堅持“讓師生像樹一樣茁壯成長”的教育理想,先后被評為“順義區優秀教育工作者”“順義區教育系統十大黨員楷模”“和諧校園—全國校園文化建設優秀校長”“順義區優秀校長”等。
2016年到北京市順義區后沙峪中心小學任職至今,他用勤奮、睿智和懷揣的教育理想引領干部教師詮釋雁群飛行,在高端設計與規劃、繼承與發揚的基礎上,集思廣益,上下溝通,積極探求、詮釋、凝練學校“潤德養正,積厚成器”的辦學理念。近年來,學校力求發揮文化育人、文化潤德、文化養正的三大校園文化特色,通過建設三大文化展廳和六大文化景觀初步形成了學校文化的多元文化融合、特色文化鮮明、動態交互便捷的文化育人品牌。
學校秉承“教育回歸生活”的理念,以“科技﹢人文”為指導挖掘教育資源,以培養具有“中國情懷、國際視野”為目標,創建“生活化”“課程化”“系列化”“信息化”為一體的中華民族傳統節日文化特色校本課程。師生在探秘節日文化、體驗特色活動中,認同祖國文化,領悟民族精神,形成學校德育教育的魂。
按照“以生為本、尊重差異、遵循規律、植根課堂、務實高效”的工作思路,圍繞“生本、對話、求真”的主題,在教學中搭建骨干教師示范課、家長開放日等展示研究平臺,追求“體驗式學習”與“研究式學習”相結合,探索課堂教學的新模式,構建活力的課堂,師生在參與中體驗、在體驗中收獲,學會知識、掌握方法、展示自我、豐實成長。
學校努力追求“讓每個人擁有自信、成功和快樂”的目標,成立了舞蹈、科技、合唱、校園劇、籃球、足球等社團,滿足學生的興趣特長和發展需要,為學生的個性成長服務。
在劉春波的帶領下,學校先后獲得“全國足球特色校”“全國優秀少先大隊”“北京市課改先進單位”“北京市課程建設先進單位”“北京市首批文明校園”“北京市校園環境示范校”“北京市文明禮儀示范校”“北京市綠色學校”“首都綠化美化先進單位”“北京市健康促進學校”“北京市星星火炬獎”“北京市民族教育示范校”“順義區教育系統先進單位”等榮譽稱號。
1983年,在完成了師范院校的學習后,劉春波正式踏上三尺講臺,成為一名教師。從教以來,他一直將“因材施教,有教無類,各美其美,美美與共”作為座右銘,心懷“讓師生像樹一樣茁壯成長”的教育理想,秉持教育初心,耕耘教育沃土,用愛譜寫教育人生,用情獲得桃李滿園。
在2016年成為北京市順義區后沙峪中心小學校長后,劉春波帶領學校先后獲得“全國足球示范校”“全國寫字達標研究實驗校”“北京市基礎教育課程建設先進單位”“北京市綜合實踐特色校”等榮譽稱號。近日,記者有幸采訪到了劉春波,聽劉校長講講他的教育管理之道。
《教育》:劉校長,您好,您從教36年,能談談您一直以來對教育的理想和追求嗎?
劉春波:從2008年擔任校長開始,我就一直追問“什么是真正的教育,辦怎樣一所學校才可以實現真正的教育”。我深知,校長的責任就是用自己的激情喚起師生生命體自主成長的意識。任職期間,我帶領沿河中小構建了“樹文化體系”;帶領牛山三小打造了方圓智慧文化;到后沙峪中小后,在繼承的基礎上,提出了“潤德養正積厚成器”的辦學理念。激情傳遞,文化引領,使三所學校辦學質量均邁上新臺階!
《教育》:眾所周知,校園文化是學校發展的靈魂,是凝聚人心、展示學校形象、提高學校文明程度的重要體現。您能具體談談后沙峪中心小學打造“正·器”文化的初衷和做法嗎?
劉春波:2016年任后沙峪中小校長后,我一直在追求“讓師生不僅能做正確的事、正確做事,更能‘心中有正氣,眼中有天地,積厚能成器”的教育理想。養正,孟子認為是養浩然之氣,就是涵養德性,引領正道;養習慣之根,正做人之本。基于這樣的考慮,我帶領學校著力打造“正·器”文化。我校的“正·器”文化主要體現在構建身正為范的養正教師文化、構建學校“正·器”課程文化體系和開展豐富多彩的正道活動三方面。
《教育》:浩然求正,尊賢學范,教師文化構成了一種“集體無意識”,對教師個體具有內在的約束力。學校對教師文化的構建具體是怎樣做的?
劉春波:我們一直致力于通過學校文化的構建點燃教師的激情,提升教師的思想境界,使教師隊伍浩然求正,讓教師學做真人,追求真知。一是大力開展師德師風建設,培育講正氣、修正德的教師隊伍。我們結合法律法規制定了《后沙峪中小教師師德師風考核細則》,將師德表現作為教師考核、評職、評優、晉級的首要內容,并實行“師德一票否決制”。同時,積極開展“講師德,做師表,樹正氣”“尋找身邊的好教師”“百名教師進千家”等活動,努力讓教師成為“四有好老師”,爭當學生“四個引路人”。二是大力開展教師素質提升工程,打造“教學正確,形象雅正”的教師隊伍。以學校“十三五”國家、市區級10余項課題研究引領教師隊伍的成長;積極開展班主任校本培訓,提升班主任專業素養;在教學研究方面,從“加強師生雙邊互動,構建多維對話的生本課堂”入手,踐行實驗二小“生本、對話、求真、累加”的課堂文化,探索“課前參與、課中研討、課后拓展延伸”的三段式課堂教學模式。此外,學校多次承擔了市區級教學研究活動,先后有云南、湖北“國培計劃”班的學員走進我校。
《教育》:課程文化建設對提升教育品質、促進學校的可持續發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后沙峪中心小學是如何打造“正·器”課程文化體系的呢?
劉春波:我們著眼于基礎性課程、拓展性課程、個性發展性課程三級課程的融合推進,立足于學生核心素養,構建了“4類加2主題”的課程體系:“4類”分別為品格與道德、科學與人文、體育與健康、藝術與審美。“2主題”:一是實踐與特長發展課程,以主題式研究的方式,融多學科內容,在注重實踐、體驗、參與、合作理念的前提下,培養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綜合實踐能力,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二是形成學校“養正”校本教材和讀本,編寫《養正教育讀本》《養正課題—學生習慣訓練手冊》等,從正容、正言、正行、正心、正風、正氣六個方面對學生進行指導。
《教育》:豐富多彩的校園活動不僅能使學校充滿活力,還讓校園文化精髓在耳濡目染中被接受和被傳播。請您談談學校的正道活動是怎么開展的?
劉春波:首先,我們充分挖掘民族傳統節日教育點,對學生進行民族情懷教育。如二月二以龍文化為主線,開展畫龍、編龍、唱龍活動;清明走進焦莊戶地道戰紀念館,緬懷革命英烈;春節課程結合理財教育,開展逛廟會活動等。其次,將活動課程化。如精心設計“一年級入學課程”和“六年級畢業課程”;在七一前夕舉行“我們是共產主義接班人”少先隊員入隊儀式,請毛主席的生活管家吳連登先生講毛主席勤儉節約的故事;邀請殘奧冠軍波波夫走進學校和孩子們一起運動,中央電視臺對此進行了報道等等。再次,將社團活動精品化。學校成立弦樂、舞蹈、足球等56個精品社團,讓學生的個性特長得到充分發展:女足獲北京市聯賽第八名,朗誦《雨說》、校園劇《天空之城》、民族健身操舞獲北京市銀獎,男子舞蹈《西游今記》獲全國小荷風采大賽金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