冉琪
【摘 ? ?要】美作為一種精神文化,一直被人們關注與追求,它不斷激發人們體驗情感并感悟精神個性,思考人生價值。學生的情感與審美能力會在高中階段迅速發展,高中語文課程的設置又是提高學生審美能力和培養情感認知的重要途徑。因此,將美育與高中語文教學結合對語文教育有著十分重要的影響和意義。
【關鍵詞】高中語文 ?美育教育 ?方法途徑
中圖分類號:G4 ?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21.08.044
語文審美教育是新一輪語文課程改革的亮點和關鍵點,同樣也是語文教育工作者需要長期探索的重要領域。然而,在以往對語文美育的探索和實踐中存在著種種誤區,語文美育的功能未能得到充分發揮,也無法達到新課程對美育的要求。如何避免誤區,使語文美育教育真正落到實處,是每一位語文老師要思考的問題。
一、語文學科美育教育的特點
1.協調性。教育的目的是為了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新人,因而語文美育必須與德育、智育等諸多相關教育理論與教學實踐相融合,同時符合德育、智育的內在規律。語文美育與德育、智育不可割裂,它們之間互相融合,彼此促進,協調一致。
2.效應性。語文美育的效應性正如物理學中“場”的概念一樣,“場”由不同的力所構成,而語文美育也有其自身眾多的內部因素與外部因素。這些不同的因素在不斷整合的過程中相互作用、相互融合,最終形成了語文美育的整體效應。
3.誘導性。語文美育的誘導性指的是教師應當針對學生的不同特點設置一定的教學情境,用以誘導和激發學生的審美感知,觸動學生的審美想象和情感,從而促使他們能自覺地接受審美的教育。語文美育要重視審美形象的作用,重視學生的差異,要循循善誘,啟發引導,尊重學生的差異,保證學生身心的健康成長。
4.功利性。語文美育教育的功利性體現于讓學生通過對于語言文字的品讀,來實現其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升華,最終使學生的語文整體素養得以提高。
二、高中語文教學中美育教育的實施策略
車爾尼雪夫斯基說:“美的事物在人心中所喚起的感覺,是類似我們當著親愛的人面前時洋溢于我們心中的那種愉悅。”教學過程應使學生身心全面得到愉悅發展。
1.研習語言,發掘意蘊。語言文字是語文學科的基石,文章的人物形象、情感意蘊等都有賴于文字的巧妙運用,因此品評與鑒賞文章的語言應當成為語文教學的首要之義。但在以往的語文教學中卻往往是本末倒置,教師在面對一篇文章時,往往更熱衷于分析文章的主題思想,大談特談所謂的文章結構、人物形象。而對文章的語言要么是視而不見,要么就是輕描淡寫,早早收場。這種架空語言文字的文本解讀不僅違背了語文學科的教學規律,更是嚴重挫傷了學生的學習熱情。在新課改的理念之下,語文美育必須要遵循語文的學科特點,加強對于語言文字的學習,通過品評與辨析語言來讓學生感受到文學的魅力,以此陶冶學生的性靈,豐富他們的情感,增強他們認清真善美與假惡丑的能力,使語文美育最終能夠回到它應有的方向。
2.加強誦讀,培養語感。通過對于經典作品的反復誦讀,對于語言的不斷涵泳,教師在教學中要讓學生在語言實踐中體會到語言文字的特點,能夠在學習過程中學會舉一反三,使學生能夠具有初步的語感與整體把握能力,能夠感受到作品中的情感和意境,能用普通話流暢地朗讀,恰當地表達出文本的思想感情和自己的閱讀感受,從而獲得情感的體驗、心靈的共鳴和精神的陶冶。比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無論是從結構、語言、手法,還是情感等方面都是無可挑剔的。但是,文學作品的品讀與鑒賞,因為角度的不同,感受也截然不同。時代在變,學生在變,但是文學的魅力不變。教師可以通過帶領學生誦讀、品讀、美讀,反復揣摩,讓他們真正體會閱讀的快樂,進而帶著自己的那份興趣,主動深入文章,把握作者深層次的情感。通過對語音輕重,高低,長短的把握,挑出最喜歡的一段,反復誦讀,深入理解作品蘊蓄的美感,把作者的思想感情恰如其分地傳達出來。
3.創設情境,激發情感。教育心理學研究表明:情感是人對客觀事物的態度的體驗,與人的認識過程及所處的情境密切相關。教師創設出能夠被學生所接受的、熟知的教學情境,可以很好地激起學生對于被認識事物的情感體驗,可以極大地促進學生的學習熱情,提升他們探索創新的能力,增強其克服困難的勇氣,可以有效地提高學習的效率。在教育現代化與新課程改革的大背景之下,教師可以充分利用多媒體的優勢,豐富課堂內容,創設高效和諧的教學情境,調動學生的主體情感,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課堂教學效率。一方面,要利用網絡上的各類資源,以貼近學生的日常生活為基本原則選材、加工、制作合適的教學內容,將課文內容以更活潑生動的形式教授給學生。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多媒體看得見、聽得著的互動優勢,鼓勵學生的積極參與,使之通過自身的實踐將知識轉變為能力。
4.勤寫多思,主動創美。《高中語文新課程標準》提出,高中生應當對未知世界始終懷有強烈的興趣和激情,敢于領異標新,走進新的領域,嘗試新的方法,追求思維的創新、表達的創新,以及通過寫作實踐發展形象思維和邏輯思維、分析和綜合等基本的思維能力,發展創造性思維。語文教師應當注重發展學生的評價與鑒賞能力,尊重他們的個性化閱讀,培養學生的理性思維與創造能力,在評價與鑒賞中,提高學生的想象能力、思辨能力和批判能力,讓學生能夠養成高尚的審美理想和高雅的藝術趣味。語文教師在培養學生評價與鑒賞能力之時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入手:首先,語文教師要積極提高自身的文學素養與業務水平。其次,語文教師要努力拓寬學生的知識面。再次,語文教師要能夠將學生評價與鑒賞能力的培養與其他語文能力的培養有機地進行整合。第三,語文教師培養學生評價與鑒賞能力的同時,要進一步增強學生思維的批判性。語文教師要培養學生學習探究性閱讀和創造性閱讀,發展學生的想象能力、思辨能力和批判能力。
總之,進入新世紀,新課程改革如火如荼,素質教育不斷發展,美育必將成為我國教育改革中的重要組成部分。高中階段是學生審美和情感發展的重要階段,語文課程又是提升學生審美能力的重要路徑,在高中語文教學中實施美育成為高中語文教學發展的必然趨勢,從傳統的知識性學習轉向體驗性、感受性學習,也會是高中語文教學發展的基本方向。
參考文獻
[1]楊萍.論中學語文教學審美教育的重要性[J].陜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35):316.
[2]趙恒武.發揮語文教學的美育功能[J].教育研究與實驗,1987(2):36.
[3]陳瑩.新世紀高中語文教學的美育觀念與模式研究[D].海南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