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滋舜
自戲劇誕生起,戲劇表演藝術就隨之誕生并發展。戲劇表演藝術反映了人類對社會生活的藝術再現的思考,是表演者根據劇本內容、故事情節、人物形象通過藝術手段加工、創造使之再現在舞臺上的藝術。戲劇表演體現了表演者對生活、對劇本的理解,表演者以自身為載體,通過外部條件和手段,達到人與角色的統一。在長期的藝術觀察和藝術創作過程中,表演藝術家會在對社會生活和工作實踐大量探索的基礎上,提煉出表演的規范以契合觀眾的心理,這就是表演的程式。它是源于生活的舞臺藝術表現形式,是具備藝術性、真實性和審美性的表演方法,最早在中國戲曲中大量使用,因其高度凝練和虛實結合的優勢,如今在各種現代舞臺劇中也常見,成為畫龍點睛的一筆。很早之前就有人提出在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體驗派和布萊希特的間離派為代表的兩大表演體系之外,要加上梅蘭芳為代表的虛擬派,正是因為它體現了中國傳統戲劇的程式化表演特色。
戲劇表演程式的象征性。亞里士多德說過“一切藝術都是模仿”,表演藝術也是人們在長期觀察的基礎上對生產生活中的常見動作的模仿。這種模仿在大量的重復、提煉、加工的過程中形成了一定的統一動作,是被人們廣泛接受的行動單元或行動組合。這種模仿的本體行動和表演的動作往往采取類比聯想的思維方式,比如通過雙手的開合類比開門、關門的動作,因此程式化表演往往具備象征意味。在現代戲中,也同樣有運用程式化表演的象征意蘊的,比如《駱駝祥子》中虎妞的設計。出場時演員左甩肩,右手托盤,叉腰亮相,這就是運用類比聯想的方式,讓人瞬間聯想到身邊同樣動作的女人的性格,捕捉到女主人公風風火火、大膽潑辣的性格。戲劇表演程式的象征藝術特色給人以形象的真實感受,增強了戲劇的意境,豐富了形象的意蘊。
戲劇表演程式的藝術性。表演藝術是對生活的最詩意、最凝練的表述,在一方舞臺上往往可表現千軍萬馬,亦可呈現大浪淘沙。自古就有對戲曲“三五步走遍天下,七八人百萬雄兵”“咫尺地五湖四海,幾更時萬古千秋”的形容。這正體現了表演藝術虛實結合、時空跨越的藝術特色。只要表演者戲中有生活的真意,就可外化成舞臺上的程式,遵循“外師造化,中得心源”的美學理念,通過相對定型的、完整的動作展現戲劇的形象和環境。比如《駱駝祥子》中祥子拉車的步伐化用了《李逵探母》中的下山步,雖然,來源于戲曲中的程式,但是又根據生活實際和劇本情況進行了改編,體現了出之以實、用之以虛的寫意性表演品格和藝術魅力。
戲劇表演、程式的審美性。戲劇表演的程式是一輩又一輩的藝術家在生活和藝術實踐中摸索出來的,在現代戲中曾經一度被誤解拖沓,但是程式化表演不是固定不變的,應隨著時代的發展和人們審美能力的提高而與時俱進,表演者應根據劇情實際化用和改編,將藝術呈現和當代生活情境相結合。古典戲曲程式應用于人物塑造,因此程式化表演藝術也具備著獨特性。程式化表演在表演方式上以寫意的方式呈現,還要有舞臺燈光、音樂等多方面的配合,是融音樂、舞蹈、美術、文學等多方面藝術樣式為一體的綜合性舞臺藝術。
戲劇表演的程式就是綜合運用夸張、虛構、變形、象征和比擬的綜合性表演方法,無論是傳統戲曲還是現代戲劇都可以通過提煉還原生活,藝術地再現生活,演員要具備高超的表演技巧,才能達到“有法之極,歸于無法”的藝術境界。表演的方式方法沒有高低之分,無論追求“形似”還是“神似”,這只是東西方藝術審美的理解不同,審美觀不同,都具備令人難以割舍的藝術魅力。程式化表演也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同樣能塑造出鮮活的舞臺形象、真實的人物情感和跌宕的戲劇情節,獲得觀眾的認可和喜愛。程式化表演是戲劇文化的瑰寶,具備無限的待人發掘的藝術迷人之處,值得表演者們大力研究和挖掘,用好程式,生發程式。
責任編輯 岳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