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文
外周血管病變是糖尿病患者最常見的并發癥之一,以下肢動脈閉塞、糖尿病足較為多見,糖尿病患者發生下肢血管病變后需實施積極治療,否則具有截肢風險[1-3]。近年來,介入治療用于糖尿病患者下肢血管病變治療中取得了一定的效果,本研究為探討介入治療用于糖尿病外周血管病變中的臨床效果,回顧性分析2017年1月~2019年6月本院80例合并下肢血管病變的糖尿病患者的臨床資料。
1.1 一般資料 回顧性分析2017年1月~2019年6月本院收診的80例合并外周血管病變的糖尿病患者的臨床資料,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各40例。對照組年齡50~85歲,平均年齡(68.19±10.51)歲;男22例,女18例。觀察組年齡50~86歲,平均年齡(68.54±10.47)歲;男23例,女17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醫學倫理學委員會批準,患者及家屬均知情同意。
1.2 方法
1.2.1 對照組 實施常規治療,給予二甲雙胍、阿托伐他汀治療,二甲雙胍口服,0.5 g/次,2次/d,分別在早餐后、晚餐后服用;阿托伐他汀口服,20 mg/次,1次/d,于晚間睡前服用。持續治療12周。
1.2.2 觀察組 在常規治療基礎上實施介入治療,根據患者外周血管病變情況選擇介入治療方式,包括普通球囊植入術12例、藥物洗脫球囊植入術15例、動脈內金屬裸支架植入術4例、藥物洗脫支架植入術9例。
1.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比較兩組的臨床療效、踝肱指數、足背動脈血流量、血流動力學指標、癥狀評分、下肢周徑差值、生活質量評分。患肢踝肱指數、足背動脈血流量采用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測儀測定;血流動力學指標包括紅細胞壓積、紅細胞沉降率、血漿粘度,采用流式細胞儀和粘度計測定;癥狀評分主要針對患肢疼痛、麻木、發紺、皮膚低溫進行評估,采用自制量表進行評估,評分0~10分,得分與癥狀嚴重程度呈正比;下肢周徑差值主要測量患側與健側的大腿周徑差值、小腿周徑差值;生活質量采用世界衛生組織生存質量測定量表簡表(WHOQOL-BREF)評估,量表分為4個維度,即生理、心理、環境、社會關系,單個維度分值最低0分,最高100分,得分與生活質量呈正比[4]。療效判定標準:顯效:患肢癥狀完全消失,患肢周徑與健側肢體周徑基本一致,差值<1 cm;有效:患肢癥狀有所減輕,患肢周徑與健側肢體周徑差值為1~2 cm;無效:患肢癥狀未減輕,甚至加重,患肢周徑與健側肢體周徑差值>2 cm。總有效率=顯效率+有效率。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2.0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n(%)]
2.2 兩組踝肱指數、足背動脈血流量比較 治療后,兩組患者的踝肱指數、足背動脈血流量水平均高于本組治療前,且觀察組高于對照組,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3 兩組血流動力學指標比較 治療后,兩組患者紅細胞壓積、紅細胞沉降率及血漿粘度均低于本組治療前,且觀察組低于對照組,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2.4 兩組癥狀評分比較 治療后,兩組患者疼痛、麻木、發紺、皮膚低溫癥狀評分均低于本組治療前,且觀察組低于對照組,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2.5 兩組下肢周徑差值比較 治療后,兩組患者患-健側大腿周徑差值與患-健側小腿周徑差值均低于本組治療前,且觀察組低于對照組,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5。
2.6 兩組生活質量評分比較 治療后,兩組患者生理領域、心理領域、環境領域、社會關系領域評分均高于本組治療前,且觀察組高于對照組,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6。
表2 兩組踝肱指數、足背動脈血流量比較()

表2 兩組踝肱指數、足背動脈血流量比較()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a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bP<0.05
表3 兩組血流動力學指標比較()

表3 兩組血流動力學指標比較()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a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bP<0.05
表4 兩組癥狀評分比較(,分)

表4 兩組癥狀評分比較(,分)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a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bP<0.05
表5 兩組下肢周徑差值比較(,cm)

表5 兩組下肢周徑差值比較(,cm)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a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bP<0.05
表6 兩組生活質量評分比較(,分)

表6 兩組生活質量評分比較(,分)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a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bP<0.05
糖尿病在臨床上較常見,是一種病程漫長的慢性疾病,糖尿病患者以中老年患者較為多見,臨床表現以血糖水平異常增高為主,患者發病后還往往伴隨有口渴、多尿、疲乏等癥狀,嚴重危害到患者的身心健康[5-8]。糖尿病的并發癥種類較多,由于患者機體內代謝紊亂,血管基底膜往往會出現增生,致使血管內皮細胞凋亡,導致外周血管管腔閉塞,易引發外周血管病變[9,10]。糖尿病患者的外周血管病變發生率較高,以下肢血管病變為主,多表現為下肢動脈閉塞,隨著病情進展,患者甚至會出現肢端壞死,具有截肢風險,因此,臨床需對糖尿病外周血管病變實施積極治療[11]。
以往臨床上治療糖尿病患者下肢血管病變多采取藥物治療措施,常采用降血糖藥物控制患者血糖,再采用阿托伐他汀等藥物來控制患者血脂,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患者血管內皮功能,抑制血管內栓子形成,控制外周血管粥樣硬化進展,但部分糖尿病下肢血管病變患者經藥物治療的效果不夠理想,其外周血管病變尚未得到根除,患者具有較高的復發風險[12]。近年來,介入治療逐漸用于外周血管病變治療中,介入治療是介于外科手術治療與藥物保守治療之間的治療新技術,具有創傷小、安全性高等優點,糖尿病患者下肢血管病變的介入治療包括普通球囊植入術、藥物洗脫球囊植入術、動脈內金屬裸支架植入術、藥物洗脫支架植入術等,相比于藥物保守治療,介入治療可通過將支架或球囊植入責任血管內,對責任血管進行擴張,解除責任血管狹窄情況,還可經支架或球囊將藥物注入至血管內,減少血管內栓子,加快血管內血流速度,有利于改善糖尿病患者的下肢血液循環,減輕下肢缺血反應,避免患者因下肢缺血性壞死而選擇截肢[13-15]。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的踝肱指數,足背動脈血流量水平,生理領域、心理領域、環境領域、社會關系領域評分均高于本組治療前,且觀察組高于對照組,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紅細胞壓積,紅細胞沉降率,血漿粘度,肢體疼痛、麻木、發紺、皮膚低溫癥狀評分,患-健側大腿周徑差值與患-健側小腿周徑差值均低于本組治療前,且觀察組低于對照組,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說明介入治療對糖尿病下肢血管病變患者的療效顯著,可切實改善下肢血流灌注,緩解患者下肢疼痛、麻木等癥狀;且介入治療可有效緩解患者癥狀,控制其病情進展,從而減輕了病情對患者生活質量的干擾。
綜上所述,介入治療用于糖尿病外周血管病變治療中,可有效改善患者下肢血液循環,促使癥狀緩解,有利于提高生活質量,具有良好的臨床療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