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飛
前列腺增生癥是中老年男性群體中常見的泌尿系統疾病,具有一定的發病規律,多發生在40歲以后的男性,近年呈現持續增長的趨勢。有相關的研究指出[1],到60歲時,其發病率約>60%,而在患者在80歲時則高達80%,本病呈現出一種進展性的發病特征,臨床表現為排尿困難、血尿等,保守治療無效后多需要外科治療。相關研究顯示[2],在前列腺增生癥患者中極易發生明顯的膀胱結石,而兩種疾病合并則會對機體造成較大的影響。前列腺鈥激光較傳統手術而言,創面較小恢復較快,可獲得較好的臨床治療效果。
1.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16年1月~2020年10月泌尿外科收治的70例前列腺增生癥合并膀胱結石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35例。對照組病程0.3~1.4年,平均病程(0.6±0.3)年,年齡57~79歲,平均年齡(64.5±4.9)歲,結石直徑4.2~43.7 mm,平均結石直徑(23.4±6.8)mm;觀察組病程0.2~1.5年,平均病程(0.7±0.3)年,年齡55~78歲,平均年齡(64.3±4.6)歲,結石直徑4.0~43.8 mm,平均結石直徑(23.7±6.8)mm。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前列腺增生癥診斷標準[3]:①尿頻,夜尿≥2次,自主排尿遲緩、斷續、尿后滴瀝;②直腸指診:前列腺增大,表面光滑,中央溝變淺或消失;③最大尿流率(Qmax)<15 ml/s,膀胱殘余尿<60 ml;④國際前列腺癥狀評分(IPSS)<7分;⑤血清前列腺特異性抗原(PSA)<4 ng/ml;⑥超聲提示前列腺增生。膀胱結石的診斷和納入:①腹部平片或經腹部彩超檢出膀胱結石;②結石直徑<30 mm;③結石數量<10個。納入標準[4]:符合前列腺增生癥合并膀胱結石診斷;手術指征,患者及其家屬接受手術治療;經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排除標準:血液系統疾病、未控制糖尿病、活動性結核及免疫疾病活動期;因嚴重并發癥不能耐受手術者;有排尿困難、排尿中斷、尿潴留、尿失禁等相關尿道狹窄的癥狀;有尿路外傷、感染、留置尿管、尿道擴張及其他尿路手術史;泌尿系統腫瘤、手術瘢痕粘連所致自主排尿困難等;精神、溝通、認知異常。
1.2 方法 對所有患者進行術前健康宣教與術前指導,保障患者在接受手術前充盈膀胱檢查后確定結石的情況。在手術前則需要排空膀胱,手術時需要保證膀胱截石位,并對兩組患者均進行腰-硬膜外聯合麻醉手段。對照組行前列腺切除聯合碎石鉗碎石術:以電切鏡切除增生葉與前列腺組織,留置導管,隨后以生理鹽水沖洗膀胱。觀察組行前列腺切除術聯合鈥激光碎石術:切除增生后,維持頻率10~21 Hz,能量維持1.4~2.0 J,再進行激光碎石,于術后3個月執行療效觀察。
1.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比較兩組患者不同大小結石所用的碎石時間以及治療效果。療效判定標準[5]:癥狀消失,小便通暢無疼痛,結石在檢查過程中均已消失為顯效;癥狀逐漸消失,小便基本通暢有輕微疼痛,經檢查結石改善為有效;未達到以上標準為無效。總有效率=(顯效+有效)/總例數×100%。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7.0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不同大小結石所用的碎石時間比較 兩組結石<1.5 cm、1.5~2.5 cm、>2.5 cm的患者分別為18、9、8例。兩組患者結石<1.5 cm時碎石所用時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結石1.5~2.5 cm、>2.5 cm時碎石所用時間均短于對照組,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兩組患者不同大小結石的治療效果比較 兩組結石<1.5 cm患者治療總有效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結石1.5~2.5 cm、>2.5 cm患者治療總有效率均高于對照組,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1 兩組患者不同大小結石所用的碎石時間比較(,min)

表1 兩組患者不同大小結石所用的碎石時間比較(,min)
注:與對照組比較,aP<0.05

表2 兩組患者不同大小結石的治療效果比較 [n(%)]
全球前列腺增生癥人數約為2.1億,占總人口的6%。在45~49歲男性人群中,BPH患病率為3%,是引起老年男性排尿障礙原因中最常見的一種良性疾病[6]。而年齡在75~79歲范圍的男性人群中前列腺增生癥患病率則可能增加到38%,因此考慮60歲以上的老年人中有將近50%的男性會出現前列腺增生癥,因此需要接受盡早的治療[7]。而在前列腺增生癥的發生機理中主要涉及基質細胞和腺上皮細胞的增生,上述的細胞學反應發生后可以使患者的前列腺體積增大。而此病是進行性增長的,因此當患者的前列腺體積增加到一定程度時就會產生較為明顯的壓迫尿道癥狀,而出現較為明顯的尿急、尿頻、夜尿等刺激性癥狀及排尿困難、排尿中斷等阻塞性癥狀,嚴重時則可引起尿潴留和充溢性尿失禁的發生[8]。由于此癥狀所引起膀胱出口梗阻,使患者的膀胱出現了較為明顯的排空障礙,造成了患者的逼尿肌代償性肥大。癥狀如此反復,如果梗阻長期未能得到手術解決,梗阻無法解除,造成了患者的逼尿肌失代償,進而出現了較為明顯的凋亡和纖維化,導致患者出現尿潴留,此現象出現后則較易合并感染和膀胱結石。研究指出,前列腺增生癥患者合并膀胱結石的幾率為10%,其誘發的原因很多,但是目前的具體的發病機理尚未完全清楚。還有一些其他不確定因素,在結石形成中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前列腺增生癥相關膀胱結石的成分多種多樣,可供選擇治療方式很多,包括:經尿道膀胱碎石術、經皮恥骨上膀胱碎石術、開放性膀胱取石術。每種治療方式都有其各自的優缺點。經尿道膀胱碎石術途徑允許選用不同碎石工具,如碎石鉗機械性碎石、超聲波碎石術(ultrasonic lithotripsy,USL)、氣壓彈道碎石(pneumatic lithotripsy,PL)和鈥激光碎石(holmium laser lithotripsy,HLL)等。其中,鈥激光碎石術現已成為腎結石、膀胱結石等體內的相關結石疾病的碎石方案的首選,尤其廣泛用于治療膀胱結石。鈥激光治療所用的波長為2.1 μm,其釋放方式為脈沖式,使結石粉碎成粉末狀。對人體組織的穿透深度僅為0.4 mm,因此其對機體損傷的情況則很淺,無法對深層組織進行損傷[9,10]。另外,由于水吸收了大量能量,減少了激光對周圍組織的損傷,術中幾乎無膀胱穿孔、黏膜損傷、出血等并發癥發生。當能量控制在<1.2 J時,幾乎不會引起結石的振動和位置改變,而常規手術則在治療時則可能引起位置改變。同樣在技術上鈥激光碎石術相對簡單而且結石粉碎效果更佳,因此在治療膀胱結石時單次成功率可達100%。到達結石部位,進而在較短時間內粉碎結石手術過程簡單,大大縮短了手術時間。本研究中,兩組患者結石<1.5 cm時碎石所用時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結石1.5~2.5 cm、>2.5 cm時碎石所用時間分別為(21.73±4.17)、(31.75±5.67)min,均短于對照組的(26.66±4.28)、(58.03±8.27)min,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結石<1.5 cm患者治療總有效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結石1.5~2.5 cm、>2.5 cm患者治療總有效率分別為100.00%、87.50%,均高于對照組的44.44%、37.50%,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針對前列腺增生癥合并膀胱結石患者,結石直徑>1.5 cm的患者行前列腺切除術聯合鈥激光碎石術治療效果更佳,因此在術前應對患者進行超聲檢查,明確結石直徑,旨在為臨床患者提供更好的治療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