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麗斌 姜麗杰 李程 白楊
高血壓是臨床常見疾病,腎臟受損是老年高血壓患者常見的并發癥。隨著高血壓的發展會累及腎臟,產生腎損害,高血壓患者進行早期腎損害檢測和診斷不易。高血壓腎損害早期患者無明顯臨床癥狀,血尿素氮和血清肌酐可在正常范圍內,尿蛋白尿常規為陰性。近年來臨床研究表明脈壓指數比脈壓更能反映心血管事件,可作為預測心血管有效指標。對高血壓患者聯合檢測血清視黃醇結合蛋白和尿mAlb/尿Cr,是早期腎損傷診斷的重要手段[1]。腎損害是老年高血壓患者常見的器官損害,當腎臟的結構受到輕微損害,或處于損傷早期時很難早期發現。腎功能常規檢查尿蛋白也呈陰性不敏感,患者血清肌酐和血尿素氮沒有升高時,腎很難檢測到損害,這就給早期診斷帶來了困難。此時,如果使用更靈敏的檢測方法,仍然可以發現異常指標。本文從理論基礎、研究現狀和臨床證據等方面觀察,研究老年高血壓患者脈壓指數與尿mAlb/尿Cr、血清視黃醇結合蛋白的關系,對其臨床意義進行評估,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9年6月~2020年6月大連市第三人民醫院收治的50例老年高血壓患者作為試驗組,同期50例健康者作為對照組。對照組男25例,女25例;年齡56.5~80.8歲,平均年齡(64.4±5.5)歲;體質量指數(BMI)>17.5 kg/m2但<24.5 kg/m2。試驗組患者根據脈壓指數不同分為脈壓指數<0.5組以及脈壓指數≥0.5組,每組25例。脈壓指數<0.5組男12例,女13例;年齡57.5~74.5歲,平均年齡(65.4±3.1)歲;BMI>16.7 kg/m2但<23.8 kg/m2。脈壓指數≥0.5組男13例,女12例;年齡58.1~76.5歲,平均年齡(64.9±3.9)歲;BMI>16.5 kg/m2但<23.6 kg/m2。三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納入及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參照衛健委管理司《中國高血壓防治指南》診斷為高血壓患者。排除標準;有嚴重高血壓并發癥史的患者,包括嚴重糖尿病、腦梗死、腦出血、主動脈瓣狹窄、功能不全、肝腎功能不全和甲狀腺功能亢進癥(甲亢)。
1.3 方法 ①在患者休息和坐姿時采用臨床標準臺式汞柱血壓計,測量其左上臂肱動脈血壓。測量血壓三次取平均值。計算收縮壓(SBP)、舒張壓(DBP)和脈壓(PP)的平均值。脈壓指數=PP/SBP。②早晨空腹抽取靜脈血用離心法測定血清Cr,取晨尿5 ml測定尿mAlb和尿Cr,尿mAlb用免疫比濁法測定,血清Cr、尿Cr用酶法測定,血清視黃醇結合蛋白用免疫比濁法測定。
1.4 觀察指標 比較試驗組和對照組血清Cr、尿mAlb/尿Cr、血清視黃醇結合蛋白水平;不同脈壓指數組血清Cr、尿mAlb/尿Cr、血清視黃醇結合蛋白水平。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3.0統計學軟件對研究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試驗組和對照組血清Cr、尿mAlb/尿Cr、血清視黃醇結合蛋白水平比較 試驗組血清Cr、尿mAlb/尿Cr、血清視黃醇結合蛋白水平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不同脈壓指數組血清Cr、尿mAlb/尿Cr、血清視黃醇結合蛋白水平比較 脈壓指數≥0.5組血清Cr、尿mAlb/尿Cr、血清視黃醇結合蛋白水平均高于脈壓指數<0.5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1 試驗組和對照組血清Cr、尿mAlb/尿Cr、血清視黃醇結合蛋白水平比較()

表1 試驗組和對照組血清Cr、尿mAlb/尿Cr、血清視黃醇結合蛋白水平比較()
注:與對照組比較,aP<0.05
表2 不同脈壓指數組血清Cr、尿mAlb/尿Cr、血清視黃醇結合蛋白水平比較()

表2 不同脈壓指數組血清Cr、尿mAlb/尿Cr、血清視黃醇結合蛋白水平比較()
注:與脈壓指數<0.5組比較,aP<0.05
高血壓為臨床上的常見疾病,是一種心血管綜合征。近幾年,隨著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飲食結構的改變,該病的發病率逐年上升,尤其是老年人高發,高血壓可以傷害機體各種器官,尤其是腎臟,高血壓引起的腎損害在臨床上也很常見,腎是高血壓患者重要的靶器官損害之一[2]。隨著高血壓病程的延長,高血壓腎損害的可能性逐漸增高。高血壓患者的腎損害是一個長期過程。良性腎動脈硬化是慢性腎功能不全主要病理表現。早期診斷是預防高血壓腎動脈硬化和慢性腎功能不全、腎損害加重的關鍵。因此早期發現診斷高血壓患者腎損害具有重要意義。高血壓性腎硬化引起終末期腎功能衰竭發生率平均每年增加13%。高血壓腎病病理基礎是腎動脈硬化和腎動脈順應性降低。動脈硬化已成為預測高血壓患者冠狀動脈狹窄腎損害程度的指標[3]。脈壓指數由非線性彈性腔理論導出是PP/SBP的比值,血管順應性是壓力的函數,其變化程度明顯考慮了血管,還考慮了血管的動態順應性。理論上脈壓指數受其他因素干擾小,變化范圍小及穩定性好。當脈壓指數在0~1之間時接近1說明血管順應性越小;越接近0,血管順應性越大,這是衡量血管順應性、評價血管硬化程度的一項臨床指標。結果表明,老年高血壓患者24 h內隨年齡增長而增加。老年高血壓患者脈壓增高,反映動脈彈性減弱及血管順應性降低。脈壓指數升高的原因與老年人衰老引起血管彈性下降和高血壓患者動脈壁增厚有關,元神經和體液調節也是脈壓長期升高的影響因素。高血壓負荷可導致血管壁肥大而增加血管壁硬度[4]。PP增高引起腎功能損害的機制可能與PP過高不能維持腎血供和腎小球鞘內壓相對恒定有關。遠程研究表明腎功能損害與脈壓指數增加有持續的正相關關系。因此,高血壓病患者腎損害風險指數也可作為,預測高血壓腎損害的指標。本研究旨在探討脈壓指數預測老年高血壓病患者早期腎功能不全性的價值。腎臟具有較強的儲備能力,使腎損傷的病理表現相對落后,尤其在亞臨床狀態下的血清Cr和尿蛋白定性監測患者早期腎功能損害的敏感性較低。目前認為尿mAlb/尿Cr結合血清視黃醇結合蛋白可更準確地診斷早期腎損傷。試驗組根據脈壓指數不同分為脈壓指數<0.5組以及脈壓指數≥0.5組,每組25例。結果顯示:脈壓指數≥0.5組尿mAlb/尿Cr高于脈壓指數<0.5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提示脈壓指數與尿mAlb/尿Cr密切相關[5]。脈壓指數可反映老年高血壓患者早期腎功能損害程度,其原因可能與老年高血壓患者脈壓指數升高、全身動脈壓順應性降低、僵硬增加有關。本試驗結果顯示:試驗組血清Cr、尿mAlb/尿Cr、血清視黃醇結合蛋白水平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脈壓指數≥0.5組血清Cr、尿mAlb/尿Cr、血清視黃醇結合蛋白水平均高于脈壓指數<0.5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說明脈壓指數越大患者情況越不容樂觀,需要臨床積極進行治療。
綜上所述,老年高血壓患者脈壓指數與尿mAlb/尿Cr、血清視黃醇結合蛋白有明顯關系,并且脈壓指數越大的患者其病情越不容樂觀,可以作為輔助檢測手段,值得臨床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