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婷婷
淺表性胃炎是一種發生率高,控制率低及并發癥多的常見疾病,中老年人是最常見的發病人群,主要是由于工作,生活壓力的增大有關,為慢性病之一[1,2]。該病反復發作,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在中醫學中該病歸于“胃痛”范疇,該病與肝脾密切相關,脾胃位居中焦,共主升降,肝屬木,脾屬土,“木土乘克”因而發生疾病。中醫云:“不通則痛”,肝氣郁結導致胃氣郁滯從而發生疼痛。刮痧、按摩為傳統的外治法,以調理肝經為主,作者對淺表性胃炎患者進行肝經循經刮痧結合穴位按摩治療,研究結果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9年1~12月在遼寧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收治的90例淺表性胃炎患者,患者年齡40~75歲,且均同意并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排除患者心、肝和腎等臟器嚴重原發性疾病,排除有凝血功能障礙、糖尿病、皮膚潰瘍、損傷和嚴重全身性水腫的患者,排除對刮痧過敏,以及不愿意繼續刮痧治療的患者。將所有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試驗組,每組45例。對照組男20例,女25例,年齡41.50~67.50歲,平均年齡(55.40±4.64)歲,患者淺表性胃炎病程為2~3年,平均病程(2.30±0.80)年。試驗組男21例,患者女24例,年齡42.50~68.50歲,平均年齡(54.30±4.74)歲,患者淺表性胃炎病程為1~3年,平均病程為(2.50±0.90)年。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療方法 對照組依據西醫診療指南采用常規藥物治療,抑酸,保護胃黏膜,促胃動力,必要時根除幽門螺旋桿菌治療及護理方式,對患者進行健康教育,不吸煙喝酒,控制體重,適當體育鍛煉,合理飲食,保持心情舒暢,按時服用藥物,配合完成各項檢查,密切關注患者,如有病情變化,隨時告知主治醫生。試驗組采取肝經循經刮痧結合穴位按摩疏肝法治療:對于肝氣郁結患者,舒暢肝經尤為重要,因此采取肝經循經刮痧可以有效的泄肝經實火,疏通郁滯,條暢氣機。重點刮痧部位為行間穴、太沖穴進行刮痧。具體刮痧方法:操作前觀察患者皮膚,如皮膚完好無破損可以進行刮痧,主要采取瀉肝經。瀉法刮痧,刮痧力度要重,并且頻率快,逆著經脈循行方向刮拭,刮痧速度慢,力度要輕柔,順著經脈循行的方向刮拭。刮痧的頻率每個部位15次,因此刮痧時間15 min/次,手法不可太重,尤其對于初次刮痧的患者。15 d為1個療程,治療1個療程。穴位按摩,患者采取俯臥位,首先使用摸發對整個后背進行按摩,使后背皮膚溫度升高,皮膚主要選取的穴位為胃俞、肝俞、脾俞、三焦俞,使用拇指和食指指節進行點按每個穴位3 min,之后讓患者采取仰臥位,對中脘、天樞、足三里進行按摩,手法同前。注意力度上要以患者輕微感覺疼痛為宜,早晚各做1次,15 d為1個療程,治療1個療程。
1.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比較兩組患者抑郁、焦慮情況;臨床療效;SF-36評分;癥狀體征以及胃鏡評分。采取SAS和SDS對患者焦慮抑郁情況進行評價。根據臨床慢性胃炎主要癥狀,分為上腹部疼痛、上腹部不適、惡心嘔吐及饑餓等。分為四個等級:無、輕度、中度和重度,每個等級分別為1、2、3、4分。療效指數為患者治療前癥狀與治療后癥狀總分之差,與治療前癥狀總分的比。痊愈為患者臨床癥狀體征消失,療效指數>90%;顯效為患者臨床癥狀體征明顯改善,療效指數75%~89%;有效為患者臨床癥狀體征改善,療效指數40%~74%;無效為患者病情未改善或加重,療效指數<40%。總有效率=(痊愈+顯效+有效)/總例數×100%。患者癥狀體征評分主要有口干、易怒、嘈雜反酸、上腹饑餓、不適或燒灼痛、隱痛、大便干燥。根據消化道疾病中醫癥狀積分表,將患者的癥狀體征分為無、中、重3個等級,積分分別為1、2、3分。胃鏡檢查評分:安排患者在治療后接受胃鏡檢查,比較兩組治療后胃鏡評分的差異。比較兩組治療前后SF-36評分,分數越高,患者越健康。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3.0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SAS、SDS評分比較 試驗組患者SAS、SDS評分分別為(40.33±1.25)、(40.11±5.12)分,均低于對照組的(50.26±1.32)、(54.24±5.21)分,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試驗組治療總有效率93.33%高于對照組的66.67%,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3 兩組患者SF-36評分比較 試驗組患者精力得分(81.74±0.22)分、社會功能得分(69.80±0.32)分、情感職能得分(89.40±0.02)分均高于對照組的(76.18±0.32)、(61.21±0.43)、(75.91±0.03)分,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2.4 兩組患者癥狀體征以及胃鏡評分比較 試驗組患者癥狀體征評分(4.46±0.46)分與胃鏡評分(7.13±0.16)分均低于對照組的(8.06±0.49)、(12.12±0.21)分,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1 兩組患者SAS、SDS評分比較(,分)

表1 兩組患者SAS、SDS評分比較(,分)
注:與對照組比較,aP<0.05

表2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n(%)]
表3 兩組患者SF-36評分比較(,分)

表3 兩組患者SF-36評分比較(,分)
注:與對照組比較,aP<0.05
表4 兩組患者癥狀體征以及胃鏡評分比較(,分)

表4 兩組患者癥狀體征以及胃鏡評分比較(,分)
注:與對照組比較,aP<0.05
淺表性胃炎為臨床上常見疾病,中老年人為高發人群,該病隨著近幾年生活節奏的加快,壓力的增大,發病率逐年增加,該病在中醫中歸于“胃脘痛”范疇[3]。主要的發病原因為各種原因導致的肝失調達,肝氣郁滯,從而化火,肝木克脾土,脾與胃互為表里,從而發生胃痛[4,5]。因此在治療上主要采取疏通肝氣,和胃止痛的方法[6]。肝氣郁結導致的胃痛主要的臨床表現為胃脘脹悶,噯氣頻繁,喜長嘆息,大便不暢。在生理上肝主疏泄而喜條達,當各種原因導致肝氣郁結時,橫逆犯胃,胃失和降而發生脹疼痛,可以波及到脅肋部[7]。胃的生理功能主受納、腐熟水谷,胃主通降,胃氣下降趨勢保持通暢則胃安,肝主疏泄,調暢全身氣機,因此脾胃升降的功能正常與否與肝氣的調大密不可分。刮痧為治療胃脘痛的常用方法,主要是通過體表與體內、經絡與臟腑辯證,選擇循經刮痧肝經,足厥陰肝經為肝氣所主,刮痧肝經可以條暢全身氣機,刺激機體血管,是局部組織充血,加速淋巴循環,從而調節血壓,并且刮痧療法的操作非常簡單,整個操作過程中患者無痛苦,因此多數患者樂于接受該療法。同時進行穴位按摩,作者選擇的穴位具有和胃止痛,行氣血的作用,中脘穴為任脈穴,位于腹部,為任脈上的核心穴位,是八會穴之一,對中脘穴進行按摩可以起到調節機體內中氣,疏肝、和胃降逆的作用。此外按摩中脘穴可以增強胃腸蠕動,增加消化液的分泌,胃腸吸收營養物質的能力增加,正氣得到提升,促進機體盡早康復[8]。足三里是足陽明胃經穴,是治療胃病的常用穴位,與機體臟腑組織之間關系密切,對該穴位進行按摩可以調整臟器功能,起到扶助機體正氣,強身的作用,此外按摩足三里可以增加胃腸道的血液循環,消散胃黏膜炎癥,增強代謝,有利于損傷的康復,同時起到止痛作用[9]。天樞穴可以促進胃腸的蠕動,提高胃腸功能,穴位位于胃臟附近,可以起到止胃痛的作用。胃俞、肝俞、脾俞、三焦俞為足太陽膀胱經的背俞穴,研究顯示每個神經階段與體內臟腑有密切關系。現代研究顯示,神經管和體節有著相互聯系,通過發出軀體神經和內臟神經傳導到所對應的軀體體節和內臟部分。構成“體表-神經節-內臟”的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的形式。
按摩以上穴位促進臟腑之間的關聯,提高機體正氣[10]。以上穴位合用,起到消食導滯、理氣和胃、解痙止痛的作用。從本試驗可以看出,試驗組患者SAS、SDS評分均低于對照組,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試驗組治療總有效率93.33%高于對照組的66.67%,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試驗組患者精力、社會功能、情感職能得分均高于對照組,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試驗組患者癥狀體征評分與胃鏡評分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刮痧與穴位按摩都均為中醫外治法,對經絡進行刺激,目前在臨床上應用比較廣,并且無副作用,效果優于內治法。
綜上所述,肝經循經刮痧結合穴位按摩治療肝氣郁結型淺表性胃炎臨床效果顯著,可以明顯提高臨床療效,改善胃黏膜狀態,提高生活質量,值得在臨床廣泛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