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序
在臨床疾病中,膝關節骨性關節炎是一種較為常見的慢性關節疾病,主要病理是關節軟骨發生退行性病變與繼發性骨質增生,常發生在中老年群體中[1-3]。一旦患上該疾病后,會導致患者關節功能出現障礙、疼痛、活動受限等,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臨床上在治療該疾病患者時,常采用非甾體抗炎藥物進行治療,如醋氯芬酸片等,雖然具有良好的抗炎效果,但該藥物在發揮治療作用過程中,由于需長期服用該藥物,進而導致患者胃腸道出現不同程度的損傷,影響患者的治療效果。基于此,本次研究選取本院2018年1月~2019年12月接收的94例膝關節骨性關節炎患者進行研究,主要探討采取針灸治療膝關節骨性關節炎的效果,以期能提高患者臨床療效,改善其生活質量,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18年1月~2019年12月接收的94例膝關節骨性關節炎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根據治療方法不同分為常規組與實驗組,每組47例。常規組男25例,女22例;平均年齡(58.2±5.7)歲。實驗組男27例,女20例;平均年齡(58.3±4.7)歲。兩組患者一般資料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納入標準:①均符合膝關節骨性關節炎診斷標準,診斷標準:a.臨床主要表現為膝關節功能障礙、腫脹、疼痛等;b.晨僵時間<30 min;c.在運動時能聽見關節出現摩擦音;d.經X片檢查后,結果顯示在受累關節處形成骨贅。②經本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③患者及患者家屬均知曉本次研究內容,均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①合并心、肝、腎功能嚴重障礙者;②對本次研究藥物過敏者;③同時服用過其他鎮痛藥物、抗凝劑者。
1.2 治療方法
1.2.1 常規組 患者服用醋氯芬酸片進行治療,100 mg/次,1次/d,連續治療4周。
1.2.2 實驗組 在常規組治療基礎上加入針灸治療,方法如下:調整患者體位為作為或仰臥位,充分暴露出穴位,在對患者皮膚進行消毒后,選取1.5寸毫針對患者內膝眼、犢鼻穴、陽陵泉、陰陵泉、三陰交、血海、梁丘、足三里、懸鐘、太溪、鶴頂穴、阿是穴實施針刺,采取補瀉手法得氣,待得氣之后需留針30 min,1次/d;若患者存有寒濕,則可在其膝周穴位上實施隔姜灸與艾灸,1次/d,在針灸結束之后,應叮囑患者不可長時間站立、坐著,不可負重,并做好保暖措施。連續治療3個療程,1個療程為10 d。
1.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對比兩組治療前后關節功能、疼痛程度、日常活動能力及治療效果。
1.3.1 療效判定標準 結合患者病情恢復情況,分為無效、有效及顯效。無效:患者經過治療后,臨床體征與臨床癥狀并無明顯改善,甚至病情加重;有效:患者經過治療后,臨床指標與臨床癥狀得到明顯改善;顯效:患者經過治療后,臨床體征與臨床癥狀基本消失。總有效率=顯效率+有效率。
1.3.2 疼痛程度 采用VAS進行判定,總分為10分,7~10分表示患者重度疼痛;4~6分表示患者中度疼痛;1~3分,表示患者輕度疼痛;0分表示患者并無疼痛感,分值越低,則代表患者疼痛感越輕。
1.3.3 關節功能 總共分為4級:①1級表示患者能夠正常進行各項工作與日常生活;②2級表示患者能夠進行某種專業的工作與一般日常生活,但是參加其它項目時,活動能力受到限制;③3級表示患者能夠進行一般日常生活,但是對于參加職業工作及其它項目時,活動能力受到限制;④4級表示患者日常生活自理與參與工作能力均受到限制。
1.3.4 日常生活能力 根據下蹲、下樓梯及上樓梯3項指標進行判定,總分為3分,0分表示患者下蹲、下樓梯及上樓梯并無困難;1分表示患者下蹲、下樓梯及上樓梯較為困難;2分表示患者下蹲、下樓梯及上樓梯很困難,3分表示患者無法下蹲、下樓梯及上樓梯。評分越高,則代表患者日常生活越困難。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1.0統計學軟件對研究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治療前后VAS評分及各項指標變化情況對比 治療前,兩組VAS評分、關節功能分級、日常生活能力評分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VAS評分、關節功能分級、日常生活能力評分均較本組治療前改善,且實驗組患者改善程度優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VAS評分及各項指標變化情況對比()

表1 兩組VAS評分及各項指標變化情況對比()
注:與本組治療前對比,aP<0.05;與常規組治療后對比,bP<0.05
2.2 兩組治療效果對比 實驗組治療總有效率顯著高于常規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效果對比[n(%)]
在臨床骨科疾病中,膝關節骨性關節炎屬于常見的一種疾病,也被稱為退行性骨關節炎,常發生在老年群體中,有少數患者是重體力勞動者,該疾病主要是由于關節軟骨代謝異常而出現進行性病變,從而導致患者喪失關節功能、關節處疼痛及軟骨組織發生變化[4-6]。該疾病常見癥狀有關節畸形、活動受限、肥大、僵硬、慢性疼痛等。在臨床上治療該疾病患者時,主要目的是為了緩解患者關節疼痛,避免病程進一步發展,以此來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非甾體類抗炎藥物是常用的一種骨關節炎治療藥物,該藥物通過對氧化酶活性進行抑制,抑制炎性介質合成前列腺素,以此來起到鎮痛、抗炎的功效,但是患者在服用藥物之后,容易出現惡心、嘔吐等不良反應,且需要長期服用藥物,難以顯著緩解患者疼痛感,進而影響到患者治療效果。中醫將膝關節骨性關節炎歸在“痹癥”范疇中,認為該疾病主要是由于筋脈失和、肝腎虧虛、氣滯血瘀、風寒濕邪等所導致的,故而在治療該疾病患者時,主要治療原則應是散寒除濕、扶正祛邪、行氣活血、溫通經脈,而針灸則是最佳的治療方法[7-10]。針灸屬于中醫傳統的一種外治方法,其利用循經取穴、表里配穴,采取補瀉手法使穴位得氣,從而達到治療目的。現代醫學則表明,通過對患者膝關節周圍的穴位實施針刺,不僅能夠加快膝關節局部血液的供應速度,促進膝關節代謝,還能對關節周圍的軟骨與病變軟組織進行有效恢復,從而起到緩解患者膝關節疼痛感,進一步提高患者膝關節抗病能力,改善其膝關節功能的作用。
綜上所述,應用針灸治療膝關節骨性關節炎患者具有明顯效果,不僅能夠改善患者膝關節功能,有效緩解患者疼痛感,還能提高患者治療效果,且安全性較高,可廣泛應用在臨床治療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