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梅
【摘要】德育工作是班主任的核心工作。在工作中,我們一直面臨著各種問題,尤其遇到具有頑固問題行為的學生,問題更是層出不窮。筆者在不斷地摸索和實踐中發現,要喚醒這些學生的心靈,唯有回歸最純真質樸的“愛”。用愛的觀察、溝通和對策給予學生持續的關注和愛。筆者希望最大程度地保護學生的個性發展,尊重他們的個性特點和興趣愛好,在此基礎上去幫助他們改善自己的不足,成為更好的自己。
【關鍵詞】小學;班主任工作;愛;觀察與溝通;對策
小學階段作為人一生思想極為純潔的時期,是德育的啟蒙教育階段。因此,小學生的德育不容忽視。而德育工作又是班主任的核心工作,作為一名年輕的小學班主任,在學生的德育路上,筆者一直面臨著好似永遠解決不完的問題,因為世界上沒有兩個完全相同的孩子,經驗也沒辦法照搬,總有一種“老辦法不管用了”的感覺。尤其是遇到具有頑固問題行為的學生,他們耗盡了我們大部分的精力,但總是收效甚微。于是,筆者“上下求索”,終于在摸索中發現,要喚醒這些學生的心靈,唯有回歸最純真質樸的“愛”。
一、“愛”的觀察
羅丹說過:“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碑敼P者發現學生存在一些較頑固的問題行為時,筆者不會馬上告訴家長,而是先細心觀察,觀察學生出現問題行為的情況和具體的表現,憑借自己的經驗初步分析判斷學生出現這種行為的原因。同時,尋找學生在這種行為中體現出來的優秀潛質,為之后的有效溝通和對策實施打基礎。
比如,小胡在三年級新班成立兩三天的時間內,就有學生經常反映他的一些不良行為。于是,筆者開始細心觀察他。他確實做了一些不好的事情,比如拆筆,拿著筆芯去廁所玩水,又把臟水彈在同學身上,還哈哈大笑;比如,在宿舍的地板上滑水等等。于是,筆者看出來這個學生動手能力強、好奇心重、喜歡探索。但是當筆者詢問他時,他總是不承認自己的錯誤,幾乎每次的開場白都是大聲的一句“我沒有”,并用充滿惶恐的大眼睛看著筆者。所以,筆者猜測,他對承擔后果有恐懼,應該是在曾經接受的教育里面有讓他害怕的東西。
女生同樣存在問題行為。班上一個因病遲來了幾天的女生小吳,她待人熱情,喜歡走近同學。但是突然有一天,好幾個學生跟筆者反映,在小吳的柜子里發現了他們丟失的物品。筆者安撫了這幾位學生,又開始了觀察,發現一些學生不太喜歡跟她玩,但她會非常主動地接觸同學,可是又很容易引起同學的不適,比如,說話不好聽、用手肘撞擊同學等。筆者初步判斷,她渴望友誼,想引起他們的注意,但是不懂跟同學相處的正確方式,拿東西的行為可能是“報復”。同時,筆者也看到了她非常樂于幫助同學。
二、“愛”的溝通
有了前期的觀察作基礎,就可以進行下一步。通過比較全方位的溝通去驗證自己的想法,同時得到更多信息,幫助自己更深入地了解這些問題背后的本質原因。
首先,與學生溝通。在溝通中了解他們做這種行為時是怎么想的,是什么時候開始出現這種行為的,家長是否知道,知道的話平時是怎么處理的,等等。并對學生進行引導,認可他們通過這種行為體現出來的潛在優點,明確告訴他們行為錯誤在哪里,希望他改正,并表示為了幫助他們,筆者會跟他們的家長聊一聊,但不是告狀,而是希望他們變得更優秀,這就是放進了“愛”的溝通。
然后,與家長溝通。先肯定學生的優點,然后告訴家長通過觀察發現孩子存在的問題,自己做了怎樣的引導,效果怎么樣,需要了解學生在家的情況,迫切需要家長的配合幫助。過程中,一定要融入對學生真心的“愛”,讓家長感受到真誠。始終站在共同幫助學生的角度,認可家長的辛苦付出,理解家長的想法,以此得到家長的信任與認可,與家長結為“盟友”。當然,教師與家長要一起對付的不是孩子,而是孩子身上的不足。只有思想上統一了,家長才會接納我們的建議并且作出改變。因為,很多學生的問題大都由家庭因素導致的,如果家長不配合,我們將事倍功半。
像筆者在與小胡的媽媽溝通時,首先真心地認可了小胡的優點,再說出小胡不承認錯誤的表現,然后委婉地指出自己的猜測“孩子在家犯錯,您是否過于嚴厲?”結果證實了筆者的猜測,家長的家庭教育缺乏耐心,小胡經常挨打,于是,形成了如此的“條件反射”。因此,筆者建議家長今后采取柔和的方式,她也接納了。而筆者則更加注意方式方法,當小胡出現一些問題行為時,筆者會告訴他,不會罰他,只要他承認錯誤并道歉。不久后,他已經能勇于承認錯誤,母親也反映小胡情緒穩定一些,也開始發現孩子的可愛之處。
三、“愛”的策略
在充分了解了問題行為背后的原因之后,我們就可以制定相應的對策。筆者認為,有“愛”的策略不是“千人一法”,而是“一人一法”,我們要根據學生不同的特點采取不同的對策,因材施教,循序漸進,一步一步糾正學生的不足,不求一步到位,但求每周有進步。
如,學生小周,一開始就發現他不喜歡受約束,不遵守紀律,甚至會在教師指出他錯誤的時候頂撞教師。筆者觀察了他兩三天,發現他愛表現、活躍,渴望認可。于是,考慮以一個身份來約束他,同時提供一個展現自己的平臺,就安排他做他想做的勞動委員。在他做勞動委員的過程中,筆者會幫助他做得更好,并不斷認可他的能力,在班上將他樹立成榜樣,幫他得到同學們的認可,他開始信任尊敬筆者,并且能聽得進去筆者指出的錯誤和給予的建議。但他的問題行為實在太多,從課堂到路隊,再到飯堂宿舍。為了逐個擊破,筆者就幫他分解成了一個個小目標,再幫他改善。比如,最棘手的上課隨意插言,他同意慢慢改,可總是控制不住自己,筆者就讓他寫張紙條貼在桌上,并且在課堂上提醒他別把優點變缺點。慢慢地,他在筆者的課上就不插言了,但仍然在別的課上插言。于是,筆者認可他的進步,順勢提出下一階段的目標,而后,他真的有進步。直到現在四年級,他仍然還有很多常規的問題行為等待改善。但筆者相信“愛”能感化他,喚醒內心那個優秀的他。
再比如,學生小彭,性格沖動,起初會因為一點小摩擦就對同學大打出手,甚至打腫女生的鼻梁。正是因為這樣,愿意和他一起玩的同學很少,大家排斥他??墒牵址浅?释颜x,卻苦于方式不恰當。于是,筆者找到一位很懂得控制自己情緒、性格溫和的同學,安排他們同宿舍,再征求這位同學的意見,問他能否幫助他控制情緒,適時提醒他。這位同學欣然接受了,倆人還在筆者的要求下設定了一個暗號“沖動是魔鬼”,每當發現小彭情緒不對時,就以此提醒他。這個方法見效了,小彭的沖動行為減少了。
四、持續的“愛”
筆者認為,有頑固問題行為的學生最需要的往往是最簡單的愛,就跟嬰兒哭鬧一樣,他們不懂用正確的方式去獲取,只能通過這些行為或引起關注、或發泄不滿,等等。而這種愛需要是持續的,形式又是靈活的,非常不容易,需要極大的誠心、包容心和耐心。因此,我們對于有問題行為的學生,應給予持續的關注,對問題行為的改善也應提供持續的幫助,這是一場“持久戰”,堅持方能取勝。
總之,“愛”是喚醒學生心靈最強有力的力量,而筆者一直都是真心投入地去愛學生們,因為,筆者希望自己的孩子遇到怎樣的教師,自己就想努力成為這樣的教師。筆者希望最大程度地保護學生的個性發展,尊重他們的個性特點和興趣愛好,在此基礎上去幫助他們改善自己的不足。筆者清楚,雖然這項工作不容易,但是只要能給學生的成長之路送去一絲光亮,為人師者,就應該一直堅持這樣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