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洪洋
(貴州財經大學 信息學院,貴州 貴陽 550025)
《會計研究》于1980年3月創刊至今已將近40年,歷經1982年和1995年兩次改版,由季刊改為雙月刊,而后又改為月刊。該刊是由國家財政部主管、中國會計學會主辦的國際一級學術期刊,是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確定的管理科學A類重要期刊,是CSSCI來源期刊中唯一的會計類學術期刊,是學術界公認的會計學期刊。其涉及面囊括了財務會計、財務管理、管理會計、公司治理、審計等多個領域,國內外具有良好理論基礎的會計研究學者和實務工作人員是其主要的受眾面。近40年以來,刊物緊跟國內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實踐,對于學術前瞻性、政策指導性和現實針對性的體現十分突出,致力于推進社會理論發展和傳播,是我國高質量會計研究成果的重要學術平臺之一。
目前國內最大的全文數據資源庫——中國知識資源總庫(CNKI),涵蓋了我國主要期刊發表的論文以及碩士、博士論文等,且絕大多數期刊都可回溯至其創刊。本文以CNKI為數據源,使用文獻計量的研究方法,將文獻時段的取值限定在10年,對《會計研究》期刊其間的學術文獻進行計量,針對研究重點范疇和研究趨勢進行分析總結。主要涉及計量指標包括關鍵詞、作者以及機構等多個方面,運用可視化分析工具進行分析,意在探索和總結《會計研究》近10年的研究熱點和發展趨勢,便于有關學者從該期刊的側重點以及會計領域發展的趨勢獲得進一步理解,從而對相關學者決定自己的研究方向和投稿方向起到一定程度的幫助。
本研究數據來源是根據中國知識資源總庫(CNKI)展開的,對《會計研究》期刊2009~2018年共計1594篇學術文獻進行選取,為確保理想的查全效果,使用知網的高級檢索功能,在檢索欄里選擇“期刊”,在“期刊來源”一欄中輸入“《會計研究》”,同時選擇“精確”檢索模式,再設置年份,最后鎖定2009~2018年的文獻。對檢索范圍內的1594篇相關文獻,經過排除會議記錄、征稿啟示和年度目錄等非學術文獻,最終整理出1446篇有效文獻,統計。從高頻關鍵詞、發文作者,發文量和發文機構以及載文情況等方面進行展開研究。
對于數據的統計分析,運用到了Citespace(5.4.R3)知識圖譜可視化分析軟件。該軟件的基本功能是對文獻文本進行采集和收集,進而提供文獻可視化模式和發展趨勢分析。鑒于因Citespace工具對于導入格式限制的考慮,將文獻摘要的格式轉換為refworks后,導入到分析軟件中進行分析,其中refworks是包括了作者、摘要、主題、關鍵詞等信息的文獻數據結構。本文在CNKI平臺上對目標文獻進行檢索和采集后,通過表格、圖譜等方式科學計量,研究展示并得出分析結論。
利用Citespace關鍵詞共現網絡分析工具,節點過濾條件“出現頻次”設置不小于25次,生成圖譜。從圖1中發現按照出現頻次的高低來看,分別是“內部控制”“審計質量”“盈余管理”“會計師事務所”“財政部”和“公司治理”。而在整個網絡圖譜中,“內部控制”位于中心點。其中,通過整理各個關鍵詞間的互相作用關系,大體可以總結為企業的內控有效性和審計質量高低的關聯度,而兩者之間的確存在正相關,這是因為內部控制的每個因素的有效性提高都會促進審計質量提升。另外,從“財政部”的出現頻次可看出其對“財政管理”“會計行業”和“財務報告”等關鍵詞呈現出發散式的總分關系,這也體現了一切會計領域的管理和準則遵循財政部指引和規范的原則。
利用CNKI在文獻數量上的關鍵詞分布的分析工具,可在圖2中發現,在10年期間,以“內部控制”為高頻關鍵詞的文獻居于首位,多達78篇文獻。這與我國于2012年起對上市公司進行全面實施內控審計有著重要聯系,為了有效通過內控審計,企業首要的手段措施就是需要提交一份合格的內部控制自我評價。內部控制逐漸成為企業的一門必修課,因此圍繞“內部控制”的研究文獻數量逐步攀升也就符合情理。隨后是“公司治理”“盈余管理”和“審計質量”,分別達到44篇、38篇和32篇,而在公司治理和盈余管理方面,兩者的關系又尤為密切,企業是否具備良好的管理機制,關鍵是平衡大股東和企業管理層與其他利益主體的利益。因此,對于激勵機制和監督機制的建立健全,從而實現較為完善的市場運作機制和內部控制作為基礎就顯得極為重要。由關聯效應致使這一類關鍵詞在學術文獻數量上呈現出大批量的涌現,便更加容易理解。由此統計來看,處于研究范圍內的文獻對企業單位在管理和控制上的研究重心較為突出。

圖2 2009~2018年文獻的關鍵詞分布統計
表1數據來源于CNKI平臺的統計,從2009~2018年間,發現在年均文獻數上除了2016年僅有148篇以外,其他年份在文獻數量上均保持在一個相對穩定的水平,而在總被引數和篇均被引數方面,自2014年起呈現出下滑狀態,且無回升情況。其中文獻數最多的年份在2009年,達到179篇;總被引數和篇均被引數最多的年份在2011年,分別達到19862次和119.65次。
利用CiteSpace工具對《會計研究》的作者及合作情況進行分析,以“作者”為節點類型,進行過濾后經過運算,生成可視化圖譜。在圖3中,“伍中信”“湯谷良”和“葛家澍”在發文量和被引數上均位于前列。其中,葛家澍于2009年發表的《關于公允價值會計的研究——面向財務會計的本質特征》被引數和在CNKI上的下載次數分別為361次和12819次;隨后是伍中信的《產權保護、公允價值與會計穩健性》,發表于2010年,被引數和知網下載量分別達到了160次和7297次,湯谷良在2010年發表的《交互預算:應對戰略不確定性、契合管理控制的新機制——基于天津一汽豐田公司的案例研究》,在被引數和知網下載數上分別達到108次和3481次。

表1 2009~2018年載文量及被引情況
在作者合作方面,作者合著情況圖譜的節點數為124,連線數為49;從圖譜中發現比較具有代表性的作者連接線有“葛家澍-劉峰-杜興強”“楊海峰-趙英吉-黃長胤”。在整個網絡圖中,國內學者在會計領域的研究合著總體處于偏少的狀態,大多數學者更趨向單獨研究;在該圖譜中未出現絕對中心節點亦或是中心度較高的節點,可進一步得出,該領域的研究較為分散,相互間關聯和引用較少。

圖3 2009~2018年作者及合作情況
在圖4中,發文量最多的是中央財經大學會計學院,達到85篇,其次是中國人民大學商學院,為66篇。排在第三位的是西南財經大學會計學院,發文量也達到了56篇。隨后是財政部會計司和中南財經大學會計學院,發文量和影響力也都比較靠前。根據以上數據可認為這些院校和機構就《會計研究》期刊的發文的主要來源和核心發文平臺。鑒于《會計研究》在國內會計領域的權威影響力,可以發現,高校仍是我國會計領域的重要研究機構,這也體現出財經類院校是會計學科研的主力單位,它們的科研水平從很大程度上反映出會計學科的科研能力。
從發文機構的共現圖譜中,機構節點個數為135(N=135),其中有合作關系的機構有197個(E=197),網絡密度比較低(Density=0.0218)。那么可知在該期刊的發文合作上,,機構分布情況較為廣泛,而各個機構之間的互動合著偏少。其中最大的合作網絡則是以中央財經大學會計學院為網絡核心,與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中國人民大學商學院、西南財經大學會計學院和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會計學院等構成的研究網絡。其次是以中國人民大學商學院為核心,與財政部會計司、北京工商大學商學院、東北財經大學會計學院等組成的網絡。
通過觀察圖5的學科分布發現,其中文獻在企業經濟的學科領域占比最高,以773篇的文獻數占到了24.6%,其次是會計學科23.3%的占比,文獻數也達到了729篇。隨后分別是金融、投資、證券,占比分別達到11.4%、10.0%、9.8%。而數學和經濟理論及經濟思想史以及經濟法等偏向于理論類的學術文獻占比相對較少,可看出該期刊主要服務于企業的各方面運作和管理等應用性較強的領域。

圖4 2009~2018年發文機構共現圖譜

圖5 2009~2019年文獻的學科分布
從研究熱點來看,近10年間《會計研究》主要圍繞企業在內控有效性和審計質量高低之間的關系和相互作用。同時,這一熱點在文獻數量上的體現,也很好的對應了這一研究趨勢。從時間分布上看,這10年間,論文數量始終保持穩定態勢。單從被引情況來看,2009~2014年,處于較穩定狀態。而自2014年起,無論是總被引數還是篇均被引數,開始出現明顯下降趨勢。在作者合作分布方面,作者共現網絡節點分布比較分散,各個作者之間的合作程度偏低,多為2~5人的小團體。他們作為該期刊的核心力量,也從一定程度上為我國會計領域的發展起著重要影響。在研究機構分布上,研究機構間的合作較少,高校是《會計研究》期刊其文獻來源的主要機構。其中中央財經大學會計學院、中國人民大學商學院、西南財經大學會計學院是該期刊的中堅力量,為期刊的發展提供了科研支撐和學術保證。通過關鍵詞共現圖譜分析,《會計研究》所涉及的主要領域有內部控制、審計質量、盈余管理和公司治理等,這些研究為近10年來《會計研究》期刊的發展夯實了基礎,也是該期刊現階段的核心研究內容。隨著時間的推移,《會計研究》的研究熱點都發生著變化,由之前的內部控制、計量屬性和中國會計學會等研究熱點,已逐漸的轉化為回歸結果、資本市場等。通過近幾年突現詞的檢測,可以推測近幾年《會計研究》的熱點為變量、管理會計、回歸結果等研究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