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群霞(廣州城市職業學院 廣東廣州 510405)
2019年3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京主持召開的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指出,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新要堅持“八個統一”,“要用好課堂教學這個主渠道”,“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因此,將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專業性課程教學的各個環節、各個方面,通過打通專業課程與思政課程之間的通道,對激發專業課程中的“思政”功能,與思政課程一起,構建全課程的育人格局至關重要。
審計作為一項經濟監督活動,是由國家授權或接受委托的專職機構和人員,依照國家的法律法規等對被審計單位的財政、財務收支、經營管理活動及其相關資料的真實性、正確性、合規性、合法性、效益性進行審查和監督,因此對于經濟社會的發展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本文以審計課程教學為載體,以貨幣資金審計章節為例探討如何在專業課程中融入思政教育,在塑造學生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社會認知、誠信品格等的基礎上,培養學生的專業技能和職業素養。
審計課程在會計專業的課程體系中占據了舉足輕重的地位,是會計專業人才培養中的高階綜合技能培養課程,目的是為了檢驗前期會計相關專業課程的理論學習效果和專業技能的培養程度,進一步培養學生的會計審查技能,其對學生的道德素養、會計專業能力、綜合運用各學科知識應對財稅問題、財經法紀以及經濟效益等問題的解決能力要求比較高。
課程按照審計的初步業務活動、計劃、實施、完成四階段設計教學任務,基于學生模擬的審計工作小組展開項目教學,以審計工作任務為引領,從而提升學生的審計工作能力。
通過課程學習,學生掌握風險導向型相關審計理論,并能夠按照具體的業務工作流程,收集審計證據,估計審計重要性水平,確定審計重點,熟練運用審計方法對貨幣資金、采購與付款、銷售與收款等業務循環進行審計,編制審計工作底稿,出具審計報告,完成全套財務報表審計工作,具體課程內容設置如圖1所示。
圖1 審計課程教學模塊(以審計任務為引領的教學內容)
毋庸置疑,審計課程對于學生的道德素養和職業技能要求都很高。但是一般的審計課程往往重在學生的職業技能的培養上,強調審計的術,而忽視了德的培育。
“課程思政”則重在培養學生的道德素養,強調立德才能樹人,德育為先。將“課程思政”的內容,如馬克思主義哲學、紅船精神、工匠精神等融入審計課程的日常教學中,堅持知識傳授與價值觀引領相融合,就可以在培養學生道德修養和職業素養上雙管齊下,實現審計課程的教學飛躍。
在審計課程的教學設計中,通過對思政元素的挖掘,尋找其與審計課程的契合內容,如表1中所述。
表1 課程相關思政元素挖掘
通過學習審計的發展史,可以結合我國古代歷史上的審計萌芽,引用大禹、孔子、管仲等的示例,開拓視野,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通過近現代的潘序倫、謝霖等人物案例,結合紅船精神進行講解,提高學生的愛國熱情,激發學生心中的忠誠為民、百折不撓、敢為人先的紅船精神。
審計課程的學習中,審計不僅僅是審查監督被審計單位的財務收支,對其經營管理活動、財經法紀等也要發表意見,因此要將馬克主義唯物辯證法的全局觀、聯系觀、發展觀、認識論貫徹其中,要培養學生的大局觀,動態發展地思考問題,不能孤立地頭痛醫頭腳痛醫腳,以偏概全,而應該將審計的點放到企業的全部經濟活動中,甚至是大社會經濟環境中去探究思考。
審計作為一項經濟監督活動,是對被審計單位的經濟活動及其相關資料的真實性、正確性、合規性、合法性、效益性進行審計,涉及到的工作內容廣度和深度都比較高,檢查的資料、執行的審計程序眾多,工作時間長且強度大,因此要求審計工作人員能夠具備專注執著、精益求精、持之以恒的工匠精神,腳踏實地、扎實苦干。
另外由于審計工作的特殊性,在審計工作過程中,還需要面對一些特殊情況,比如被審計單位不配合審計工作等,審計工作人員更需要具備強大的內心,要具備堅持信仰法律、崇尚法治、客觀公正、忠于職守的審計精神,在與被審計單位的溝通交流中,堅定理想、百折不撓。
在進行課程設計的時候,引入的案例符合國家政策、規劃方針,并具有典型特點,進行講解時與思政元素結合,審計課程思政元素與案例設計詳見上頁表2。
表2 審計課程思政元素與案例設計
根據審計課程中挖掘的思政元素,結合教學目標,通過貨幣資金審計中部分內容探討課程思政與專業課程結合滲透的實施過程,具體如上頁表3所示。
表3 資金審計課程思政案例分析
由于審計人員在財務工作崗位中的獨特性,被稱為“為人民服務的經濟警察”。因此在講授審計課程時,要想為社會培養更多的高素質審計人才,必須要加強學生的工匠精神、審計精神及紅船精神等的培養。
通過結合思政元素的課堂教學,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培養學生專業技能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利用馬克思主義辯證法看待和解決問題,實事求是,樹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努力使自己成為對國家和社會有用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