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在社會應用型人才短缺的背景下,許多高校必然要進行應用型改革,建設應用型課程。許昌學院“設計表現技法”課根據學校辦學定位、課程定位與教學目標,進行課程設計,重構課程教學內容,與工作過程為藍本進行教學組織,創新教學評價方式,并使用多種教學手段,為其他課程的應用型建設提供了參考。
關鍵詞 設計表現技法 應用型 風景園林 教學改革
中圖分類號:G642?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j.cnki.kjdks.2021.02.013
The Reform and Practice of the Applied Course "Design Performance Techniques"
——Take Xuchang University as an example
BI Yifei
(College of Urban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s, Xuchang University, Xuchang, Henan 461000)
Abstract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shortage of social applied talents, many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must carry out application-oriented reform and construct application-oriented courses. According to the school running orientation, curriculum orientation and teaching objectives, Xuchang University's "design performance techniques" course designs the curriculum, reconstructs the teaching content, and takes the working process as the blueprint for teaching organization, innovates teaching evaluation methods, and uses a variety of teaching methods, which provides a reference for the application-oriented construction of other courses.
Keywords design expression techniques; application-oriented; landscape architecture; teaching reform
2015年10月,教育部等三部門共同發布了《關于引導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應用型轉變的指導意見》。意見指出,當前我國已經建成了世界上最大規模的高等教育體系,但隨著經濟和社會的發展變化,特別是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實施,高等教育的結構問題越來越嚴重,高校畢業生就業問題仍然存在,生產服務一線緊缺的應用型、復合型、創新型人才培養機制尚未完全建立。因此,各地要積極改革,推動一批本科院校轉型發展。[1]此后,全國各地多個院校都開始了應用型的轉型發展。
1 應用型課程的內涵
人才培養需要通過具體課程來實施。要創建應用型高校,培養社會需要的應用型人才,在高校教學中就要建設應用型課程。[2]應用型教學不同于傳統單項灌輸式的教學模式,更著重于學生應用能力的提升。教學內容不再是單純的理論講授,而是以行業一線為指導,以專題等形式為載體,將理論融入實踐,以實際工作流程為教學過程的藍本,教學過程中以學生為中心,以教師為引導,讓學生通過真學真做,掌握真本領,打破了傳統“重結果輕過程、重教法輕學法、重教材輕學生、重知識輕能力”的模式。[3]風景園林設計表現類課程實踐性強,非常適合進行應用型課程改革。
2 課程定位與教學目標
2.1 學校人才培養定位
許昌學院的人才培養定位為培養實基礎、強能力、有個性、富有社會責任感和創新精神的高素質應用型人才。[4]作為專業基礎課,培養風景園林設計的應用型人才是本課程進行應用性改革的目標,這與學校的整體定位是一致的。
2.2 本課程在專業培養目標中的定位
本專業是為風景園林行業全過程崗位培養人才,包括風景園林規劃崗位、設計崗位、施工崗位、養護崗位、管理崗位等等。[5]而本門課程就是為培養風景園林專業設計崗位的人才設立的專業基礎課,也是培養風景園林專業其他方向的人才必需的一門課程,規劃、施工等崗位也需要具備一定的徒手表現能力。
本課程在先修“素描”“工程制圖”等課程的基礎上進行教學,這些課程教授了風景園林設計的必備知識,如繪畫基本原理、制圖規范等。后續課程首先為“設計初步”“風景園林設計”,這些課程能夠將本門課程所學習的設計表現知識和技能應用到風景園林設計中。
2.3 本課程教學目標
“設計表現技法”是風景園林專業教學計劃中必修的學科基礎課程。根據學校辦學定位與本課程在專業培養目標中的定位,制定課程的培養目標為通過本課程的理論和實踐教學,使學生掌握各種手繪表現圖的原理與知識,培養學生繪制鋼筆、彩鉛、馬克筆等手繪表現圖的動手能力,并能夠通過繪制手繪表現圖直接為風景園林設計服務。本課程的教學目標與本專業的培養目標、學校的人才培養定位是相符的。
3 目前課程存在的問題
“設計表現技法”課程是風景園林專業的重要的基礎課程,在專業教學中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因此,這門課程也成為風景園林專業教學研究的重要對象。在傳統的“設計表現技法”基礎課程訓練中以臨摹畫圖為主要內容,難以引發學生對設計的直觀感知和思維訓練,這使其在邁出從設計到表現的這一步時舉步維艱。由于傳統教學模式的“重制圖、輕創造”的課程教學導致學生缺乏對設計表現的熱情和學習的積極性,學生以機械式的畫圖為主,大量的模仿范圖的訓練形式使得學生創造思維停滯,缺乏個性表達和情感體驗。類似的“復制”過程,使得原本沒有繪畫基礎的同學逐漸喪失對專業的熱情和信心。傳統的教學評價方式往往僅僅是閉卷考試的形式,因期末考試時間有限,因此在考核的過程中,學生無法認真對徒手表現推敲,在短暫的時間內只能通過圖面效果的好看與否來提高自己的分數,考試完后,又缺乏對設計作品的回顧、反思、分析和總結。[6]
4 課程設計
4.1 整合課程教學內容
在本課程的改革過程中,體現以學生為中心,以專題為載體,以能力為導向的總體思路。通過對業內風景園林設計工作崗位及工作內容調研,在實際工作中,風景園林設計表現按照表現工具分類,主要分為鋼筆表現,彩鉛表現,馬克筆表現3種。因此,將這些表現類型按照學生的接受程度,先后安排在“設計表現技法”課程中,作為不同的教學專題。每個專題均會教授該類表現的相關理論知識,并通過視頻、PPT、教師手繪等進行教學演示,學生完成設計表現練習及任務,最后設計表現成果的匯報及評價。
4.2 課程結構設計
在“設計表現技法”中設置鋼筆表現、彩鉛表現、馬克筆表現3個專題。由于鋼筆表現只涉及黑白線稿,無須考慮顏色,因此鋼筆表現是其他兩種表現方式的基礎,適合作為第一個專題。由于彩鉛顏色較淺,多色疊加較為自然,相對馬克筆較容易掌握,因此作為第二個專題。之后,在已經完成了前2個專題的基礎上,開展馬克筆表現的學習,學生也會很快掌握。
4.3 各專題詳細步驟描述
具體每個專題實施過程是一致的,以專題一鋼筆表現為例,具體的實施步驟如下:
專題任務:使學生明確本專題要通過學習相關知識,完成鋼筆畫繪圖任務,提交相應成果,作為成績評定依據。本專題將布置給學生詳細的鋼筆表現圖任務書。
知識儲備:帶著如何進行繪圖的疑問,采用學生自學與教師講授相結合的方式,讓學生學習本類型設計的相關基礎理論知識。
實例詳解:教師結合實例講授如何逐漸按步驟進行鋼筆表現,并讓學生當堂練習。
專題實施:學生結合設計任務自行進行繪圖表現。繪圖過程細分為鉛筆草稿階段,鋼筆結構階段,明暗調子階段,每個階段均會進行評圖,一方面檢查學生設計進度,另一方面指出鋼筆畫的優缺點,便于進一步優化。
成果展示及評價:教師與學生共同打分作為本次作業的成果成績。
通過鋼筆表現、彩鉛表現、馬克筆表現3個專題的不斷訓練,讓學生能夠畫出規范而美觀的手繪設計表現圖,掌握風景園林設計表現的真能力。
5 教學組織
進行應用型改革后,課程基本實現學與做相結合,與工作過程為藍本進行教學組織,充分發揮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學生課堂參與度高,結合圖片及視頻案例資料進行教學,利用網絡等現代教學手段,學生接受度高(見表1)。
6 課程考核方式
學生的課程總成績包括設計表現,出勤,以及平時表現。以設計表現為主要考核是形式,重視學習過程,著重體現知識應用能力,動手實踐能力。其中,設計表現成績3個專題的分值分配為鋼筆表現30%,彩鉛表現35%,馬克筆表現35%.課程設計成績由教師、學生、行業專家共同評價。平時表現成績依據每次評講時設計的完成情況和課堂提問時回答的情況而定。[7]
7 新舊課程安排對比及教學特色
7.1 教學內容
以往的課程安排一般為先講設計表現的理論,時間大概為6周,再分別進行各類型的表現教學。這樣的安排使理論與實踐分離,不利于學生進行理論知識的應用。
依據職業崗位、工作過程等要求重構教學內容,將理論知識融入專題之中,并著重學生自學,教師僅在重點難點,以及學生普遍有疑問的知識點進行講解,鍛煉了學生的自學能力,并方便學生進行理論知識的實踐應用。
7.2 教學模式
以往的課程中,教學模式及流程主要是教師大量講授之后,學生做作業,最后考試。這樣的教學模式與真正的工作狀態差距較大,學生走上職場后需要很長時間來適應。
其實每種類型的工作專題都是有一定的工作流程的,在職場中工作要符合工作流程。改革后,教學專題與工作流程對接,按照相應的流程進行教與學。相同的是工作流程,不同的是專題內容。
7.3 教學手段
以往課程中大多僅使用PPT課件等作為常規的課上教學資料,較為單一,不利于學生在課下開展自學及完成作業。
改革后增加在線開放課、班級QQ群、微信公眾號、微信群等作為與學生溝通交流的手段,了解學生在學習中遇到的困難,方便及時回應。相關課程資料,如課件、電子版參考書、教學大綱、案例、視頻等也上傳網絡平臺,方便學生課下開展自學及完成作業。
7.4 課程考核
以往教學評價均由教師進行,客觀性稍顯不足,且可能與行業實際有所脫離。
改革后所有專題均增加過程評價,將學生項目實施過程的成績計算在內,體現公平公正,并調動學生積極性。成績的評價者增加了行業專家。邀請行業專家來評價學生的圖紙,學生能夠直觀感受行業一線對表現圖紙的要求,與職場實際接軌。
8 應用展望
“設計表現技法”的應用型改革首先應用于許昌學院風景園林專業,也可應用于城鄉規劃、建筑學、藝術設計等專業。本項目研究的應用型課程的模式也適合絕大多數課程建設,尤其是工科相關課程,以應用為目標,著力提升學生的實踐能力、知識應用能力、創新能力等。目前,這種模式已經在風景園林專業的風景園林設計等相關課程開展,教學效果顯著。預計將在未來大范圍推廣,讓學生真正受益,切實得到能力提升,成為社會迫切需要的人才。
項目基金:許昌學院教改項目XCU2018-YB-030《設計表現技法》應用型課程建設
參考文獻
[1] 教育部.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關于引導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應用型轉變的指導意見[Z].教發[2015]7號.
[2] 畢翼飛.地方高校轉型發展背景下的大學生實踐能力培養——以風景園林專業為例[J].科教導刊(上旬刊),2017(11):16-17,20.
[3] 趙建義,趙永強,王愛國.轉型背景下應用型課程建設的探索與實踐[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9,39(15):18-20.
[4] 許昌學院.辦學定位[EB/OL].https://www.xcu.edu.cn/xxgk/bxdw.htm.
[5] 許昌學院城鄉規劃與園林學院規劃與園林系.風景園林專業人才培養方案[EB/OL].https://chenghuan.xcu.edu.cn/info/1126/1300.htm,2015-05-21.
[6] 全勝躍.地方本科院校轉型背景下應用型課程建設的思考[J].勞動保障世界,2018(33):77-77.
[7] 劉光軍.轉型發展本科高校應用型課程考核機制改革探討[J].課程教育研究,201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