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民權
摘 要:培養學生核心素養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路徑,研究制訂學生核心素養體系是全面深化課程改革的關鍵環節,職業教育關于學生核心素養的研究和實踐必須落實到具體的專業領域。本文結合旅游業態發展的新形勢新要求,重新審視職業院校旅游類專業的育人目標,研究職業院校旅游類專業學生核心素養的主要內涵,進而提出旅游類專業學生核心素養培育的策略與措施。
關鍵詞:職業教育 旅游類專業 學生核心素養 人才培養
一、問題的提出
在相關政策推動下,核心素養成為我國教育界關注的焦點,各方在核心素養基礎理論研究方面取得了積極的進展,中小學各學科核心素養的研究與實踐開展得如火如荼。相比之下,職業教育領域的核心素養研究還顯得較為薄弱。研究制訂學生核心素養體系是全面深化課程改革的關鍵環節,不同年齡、不同學段、不同專業(學科)學生的核心素養應該有內容和層次上的區分,職業教育關于學生核心素養的研究和實踐必須落實到具體的專業領域。本文結合旅游業態發展的新形勢新要求,重新審視職業院校旅游類專業的育人目標,從而梳理出職業院校旅游類專業學生核心素養的主要內涵,進而提出職業院校旅游類專業學生核心素養的培育策略與措施。
二、職業院校旅游類專業育人目標的重新審視
核心素養指向“教育應培養什么樣的人”這一根本問題。因此,要建構職業院校旅游類專業學生的核心素養,必須先明確本專業的育人目標。我們從旅游的本質要求、旅游新業態的要求,以及新旅游人的成長等視角來重新定位旅游類專業的育人目標。
(一)旅游本質的視角
旅游有其綜合性、跨學科的特點,學術界對旅游的本質一直存有爭議。我們有必要了解“旅游”與“旅游活動”“旅游產業與系統”“旅游現象與影響”等之間的關聯,在多層結構互動中把握旅游的本質。旅游首先是一種人的基本需要;其次是在這種需要的支配下可能產生各種行為和活動;再次是旅游活動達到一定規模后產生出的一系列提供和豐富這種活動的產業和系統;最后是由于人的頻繁交往而造成人地關系、人群關系發生變異。這種理解厘清了旅游的內涵與外延。
在我國文旅融合發展的新時代,游客的核心訴求正在從“美麗風景”轉向“美好生活”,旅游業作為幸福導向、健康導向、文明導向的產業,被列五大幸福產業之首。所以,旅游以及學習旅游,能愉悅身心、增長見識、提升審美、和諧人際、塑造個性,促進人的全面發展,而這又恰恰是提高旅游服務質量、提升游客體驗水平、推動旅游可持續發展的前提與保證。
(二)旅游業發展的視角
改革開放40多年來,我國實現了從旅游短缺型國家到國際性旅游大國的歷史性跨越。當前,旅游業已成為社會投資熱點和綜合性大產業。新時代旅游業呈現出以下幾個特點:
一是提出全域旅游的發展模式。我國旅游業由主要依靠旅行社、景區、酒店等基礎旅游要素的發展模式,向區域資源整合、產業融合、共建共享的全域旅游發展模式加速轉變。
二是提出“旅游+”產業融合發展路徑。旅游業與農業、林業、水利、工業、科技、文化、體育、健康醫療等產業深度融合。
三是科技與文化的創新特別是“互聯網+”。隨著旅游消費品質化、個性化、休閑化需求穩步攀升,云計算、大數據等現代信息技術在旅游業的應用更為廣泛,產業體系的現代化成為旅游業發展的必然趨勢。
四是主客共享理念與旅游要素拓展。旅游目的地正在成為主客共享美好生活的新空間。人們基于對主客共享美好生活的向往,正在積極營造有溫度、有內涵的美好生活新空間。
隨著旅游業發展轉向全域旅游模式,旅游人才培養也應從“技能人”模式切換到“全人”模式。
(三)新旅游人成長的視角
研究職業教育各專業的育人定位,必須了解我們的培養對象,了解他們的年齡及其心理特點,需要站在他們的立場看問題。對職業院校旅游類專業的界定,突出“存大同、求小異”的思路:一方面確定為“職業教育類”,研究對象包括高職院校、中職學校、技工院校學生,隨著“中高職一體化培養”的推進,中高職院校與技工院校在人才培養方面的交疊與融合也將進一步凸顯。另一方面限定了“旅游類專業”范圍,涵蓋了高職院校之旅游管理、導游、旅行社經營管理、景區開發與管理、酒店管理、休閑服務與管理、研學旅行管理與服務、餐飲管理、會展策劃與管理等專業;中職學校之高星級飯店、旅游服務與管理、旅游外語、導游服務、景區服務與管理、會展服務與管理、康養休閑旅游服務(新增)等專業;技工院校之旅游服務與管理、酒店管理等專業。
職業院校旅游類專業的學生,年齡大都介于15~21歲之間,這些未來的旅游人,正處在“成人”階段,這與旅游之“全人”是合拍的;他們是信息時代的“原住民”,他們求新求變,有更多“+”的可能,這與旅游業的發展之日新月異,特別需要“新人”,需要創新、創意是契合的。因而,相對于知識的教育,對他們核心素養的培育,諸如事業心、責任感、協調能力、創新意識等素養的培育更為緊迫。
(四)職業院校旅游類專業育人目標的重新定位
據上,旅游已經從對“美麗風景”的追逐走向對“美好生活”的追尋,旅游是主客共享美好生活、共享一段美好記憶;對旅游人才的培養要從基于基礎旅游要素(旅行社、景區、酒店)的發展模式的技能型人才培養模式,向基于全域旅游發展模式的復合型高素質人才培養模式轉變。因而,在職業教育領域,我們要把旅游類專業育人目標重新定位為“能夠提供有品質的服務的有品質的旅游人”,從而在旅游新時代,把人的服務做成一道美麗的風景,在“機器換人”的歷史進程里更加重視旅游的人文關懷,更加突出“人”的溫度。
三、新業態背景下職業院校旅游類專業學生核心素養:內涵與特點
(一)職業院校旅游類專業學生核心素養的內涵
職業院校旅游類專業學生核心素養是旅游類專業的育人目標在學生身上的體現。我們把職業院校旅游類專業學生的核心素養歸納為品質旅游人素養,并從專業與學科素養、思想與人文素養、信息與創新素養、身心與人際素養等幾個方面建構旅游類專業學生核心素養模型。
專業與學科素養,是指旅游職業能力和崗位能力,主要包括旅游職業基礎能力(從事旅游相關職業所具備的知識與技能)、旅游崗位基礎能力(與崗位要求相適應的專業技能和崗位技能),以及旅游職業擴展能力(發展和遷移能力)。
思想與人文素養,一是思想道德素養,具體表述為理想信念、民族精神、公民人格、優良品德。二是文化素養,指能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傳統優秀文化,增強民族文化認同感,尊重文化的多樣性;三是審美素養,指具有正確的審美觀、相應的審美力,以及胸懷寬廣的審美心。
信息與創新素養,是信息時代旅游新業態對旅游人提出的更高要求。信息素養主要包括信息技術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用信息技術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信息社會的責任。其中,用信息技術解決問題的能力是提高信息素養的關鍵能力。創新素養主要包括創新意識、創新思維、創新技能和創新品質四個方面。在新時期文旅融合、旅游業態更新頻率加快的背景下,創新素養是職業院校旅游類專業學生核心素養的重要元素。
身心與人際素養,包含“對己”“對人”兩個層面的素養。“對己”主要是指學生在認識自我、發展身心、規劃人生等方面的綜合表現,具體表現包括珍愛生命、健全人格、強健身體、自我管理等;“對人”則是人際交往素養,主要是指周全地處理人際關系的能力,突出地表現為在旅游職業活動中體現出來的領袖氣質、團隊意識、國際視野、溝通能力、表達技巧等。
(二)職業院校旅游類專業學生核心素養的特點
——守住“核”。即把握“品質”二字,提供“品質服務”,做“品質旅游人”,成為“能夠提供有品質服務的有品質的旅游人”。
——突出“新”。適應旅游新業態,鼓勵創新創意。
——強調“+”。針對旅游專業跨學科的特點,更重視綜合素養的培育,強調能力復合,呈現開放性、國際化。
四、新業態背景下職業院校旅游類專業學生核心素養:培育策略與措施
(一)職業院校旅游類專業學生核心素養的培育策略
堅持產教融合,明確以校企合作、共建共育為特征的職業院校旅游類專業學生核心素養培育策略。在旅游新業態背景下,旅游類專業學生核心素養培育應始終堅持校企合作,從行業企業對新時期旅游人才規格、素養的要求入手,在培養路徑選擇與措施安排上充分體現校企合作、協同育人的特點。
(二)職業院校旅游類專業學生核心素養的培育措施
1. 學校與企業:合力營造有利于學生核心素養生成的情境
一是職業情境。旅游類專業人才職業活動具有典型的情境導向特點,職業院校需要基于校企合作平臺為學生創設干預性的職業情境,為學生創設恰當的職業活動。
二是文化情境。基于旅游類專業學生對文化傳承的需求,職業院校要創新滲透式文化體系,創設文化環境,以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能時時處處滋養學生,彰顯人文的力量。
三是科技情境。旅游業以前所未有的創新與活力顯示其作為“朝陽產業”的生命力,“互聯網+”、大數據、旅游電商……在學校也要能看到它們的影子,要讓它們成為影響學生成長的情境。綜合性學校也需要把其他專業的元素疊加到旅游中去,做好職業院校的“旅游+”。
2. 學生與教師:多向互動中形成成長共同體
職業院校的師生互動是多維多向開展的。“師”既指學校的教師,包括專業教師與其他教師,也指來自行業企業的兼職教師、能工巧匠;“生”不僅指在校學生,也包括畢業生,特別是仍堅持在本領域工作的優秀畢業生。核心素養的培育僅在校園是不可能完成的,需要學生(畢業生)在職場反復錘煉,不斷積累和強化。所以,“雙師”的作用毋庸多言,職業院校更需要追蹤已經畢業的學生,同時把優秀畢業生視作最值得珍惜和開發的教育教學資源,回饋到學校教育中來,充分發揮他們的激勵作用。也正是在這種多向互動中,學生的核心素養與教師的核心素養同步提升,“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自然也就形成了師生成長共同體。
3. 課程與活動:多維構建學生核心素養培育陣地
專業課程是核心素養形成的主要載體,學科活動是核心素養形成的主要路徑。在新業態背景下,旅游類專業課程體系和各課程模塊要注重“厚文化”與“重發展”的教學價值取向,突顯旅游類專業學生核心素養的培育,主要是抓好四類課程的建設:專業課程是培育學生核心素養的主陣地,要體現“精”的特點;選修課程是體現本校特色和業態特色的課程,要體現“寬”的特點;實踐課程是聯接學校和行業企業的紐帶課程,要體現“實”的特點;社團課程是激發學生自我意識的田野,要體現“活”的特點。在“互聯網+”時代,旅游新業態知識的獲取更加便捷,學科壁壘逐漸打破,課程整合更加多維,為學生的個性化成長、為“以學定教”提供了更多可能。
4. 教學與評價:革新中推進學生核心素養培育
對旅游類專業的教學模式與評價方式要作進一步的變革。可以將旅游活動中的“主客互動”與“體驗”特性移植到教學與評價中來;要在職業情境中開展體驗式教學與拓展式活動;要在教學過程中倡導師生互動與校企互動;組織“團隊復盤”開展教學反思,全面提高學生的職業技能,以及強化學生的旅游認知、價值認同、情感投入、審美體驗,為“品質旅游人”核心素養的培育產生更大的作用。
而核心素養導向的教學評價,其依據、內容、評價主體的參與度、評價作用等多方面將發生較大變革,應突出評價主體多元化、評價依據數據化、評價內容情境化、評價方式過程化的特點,評價的結果也要有助于發現不同群體學生素養的差異,以此探索學生專業發展的規律性,進而提出更有針對性的發展對策。
五、小結
學生核心素養的培育從本質上講是一個內化于心、外化于行的過程。在旅游新業態背景下,需要政、行、企、校聯合發力,培養有旅游情懷的“品質旅游人”,為個人成長助力、為幸福產業添彩。
參考文獻:
[1]謝彥君.基礎旅游學(第3版)[M].北京:中國旅游出版社,2011.
[2]張凌云.國際上流行的旅游定義和概念綜述——兼對旅游本質的再認識[J].旅游學刊,2008(23).
[4]李杜紅,蔣劍嵐,曹詩圖.試論旅游與人的全面發展[J].旅游研究,2011(12).
(作者單位:嘉興技師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