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慧珍
摘 要:傳統文化是在我們國家歷史發展進程中遺留下來的精神財富,體現著民族的發展,可以讓人們產生身份認同感。我們國家近些年一直都在推崇傳統文化,在小學古詩文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成為教師必要研究的一項課題,但是在教學中教師總是會忽視傳統文化,也不能調動學生學習傳統文化的積極性。因此,在小學古詩文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也存在各種各樣的問題,主要體現在課本中傳統文化的比例不是很科學,主題也不夠清晰明確,不能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在以后的教學中應該想辦法解決這些問題。
關鍵詞:小學古詩文;傳統文化
一、 引言
當前對在小學古詩文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的研究非常少,將傳統文化和古詩文整合起來,是一種全新的教學角度,也是教師更新教學思想的體現。教師不斷對傳統文化教育進行研究,可以找到最適合的古詩詞教學中傳統文化的教學策略。文章主要是在小學古詩文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教育的策略進行分析,希望能給教育者提供一些借鑒。
二、 優化課本中傳統文化的素材
(一)傳統文化因素多樣化
首先,充分考量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教師在給學生講授小學古詩文時應該豐富傳統文化的元素,豐富學生的知識面。根據科爾伯格的道德發展理論,在小學第二階段的學生正處于道德習俗水平時期,學生已經有了一定的道德判斷能力。因此,教師在給學生講授古詩詞時應該減少自然風光類的,增強培養學生道德和情感方面的古詩詞。其次,因為學生在平常的學習中與教師接觸最多,但是課本中描寫師生關系的古詩文基本上沒有,這樣不能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師生觀。因此,課本中應該增加教師和學生關系的古詩文,讓學生從全方位學習傳統文化。根據調查顯示,大部分學生對中國節日的由來以及習俗有學習積極性。因此,教師在給學生安排傳統文化元素時應該注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注重對傳統節日相關的古詩文進行教學。最后,教師在給學生滲透傳統文化時也應該選擇當下熱點問題,并將古詩文與學生的生活聯系起來,誠信和禮貌在現代生活中都是比較重要的禮節,與學生的生活緊密相連,教師在給學生講解古詩文時應該注重滲透誠信、禮貌等傳統文化。
(二)增加對傳統文化的注釋
注釋可以幫助學生理解古詩文和傳統文化。給古詩文添加注釋,學生就不會對古詩文進行思考,也不會查閱相關傳統文化的素材。但是如果注釋太少也是不行的,課本中的古詩文都是編纂者精心挑選的,學生的知識面是有限的,學習起來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困難,如果注釋太少,學生在理解古詩文時就需要自己去查閱素材,并且做更多的對比,這樣不僅會浪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理解時也會出現一定的偏差。因此,教師在給學生講授古詩文時,可以增加一些必要的對傳統文化的注釋,這樣與學生的學習水平也是一致的。
小學階段的古詩文需要添加注釋的地方非常多。比如,教師在給學生講授《清平樂·村居》的知識時,很多學生都會將“樂”念錯,這是因為教師和學生不知道這首詞,也不知道清平樂是詞牌名。課本中可以添加這樣的注釋:清平樂是唐教坊曲,是從漢朝時期的“平樂”“清樂”的基礎上得到的,樂的讀音為音樂的樂。學生在學習中很少會接觸詞牌名,理解起來有一定的問題,課本在編排時也可以增加詞牌名的注釋。古詩文是向學生滲透傳統文化的一種很好的途徑,因為傳統文化與學生的生活有很大的差別,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如果調動自己在平常生活中的經驗對古詩文進行理解,可能會在理解時存在一定的偏差。另外,教師對古詩文沒有進行全方位的了解,有時解釋起來也有一定的難度,因此在課本中添加一些注釋是非常重要的。
(三)明確傳統文化主題
主題教學是當前教學的一大趨勢,主要是建立起主題教學,充分考量學生的身心發展特征,以主題為線索將知識串聯起來,調整古詩文中蘊含的知識,進行連續教學。主題教學與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是一致的,改變了以往課本中分散、單板的知識結構,這樣能夠集中學生的注意力。教師在進行單元主題教學時應該注重調動文章與古詩文中的元素。從教師層面看,主題教學可以減輕教師在備課時候的壓力,運用課本前后的關系去編排主題;其次,主題教學可以讓知識牢牢印刻在學生的腦海中,讓學生對傳統文化產生深刻的見解。在遷移理論下,教師運用主題教學,可以提高學生學習的有效性。因為學生已經學習了一篇古詩文,在接下來的學習中就比較得心應手,同時在新學的古詩文中可以復習前面的知識。教師在給學生講解古詩文時,借助主題教學的形式給學生滲透傳統文化,因為有了前面古詩文的鋪墊以及后面古詩文的復習,學生掌握的知識會更加牢固。因此,主題教學既能幫助教師教學,又能鞏固學生所學的知識。
三、 提升教師的傳統文化素養
(一)豐富教師的知識面
教師應該成為傳統文化傳播的實施者,不僅要在平常的教學中豐富自己的知識面,還需要提升自己的文化素養。只有教師不斷豐富自己的文化底蘊,才能在給學生講解古詩文時做到游刃有余。古詩文中包含大量的傳統文化,教師只要具備扎實的基本功,才能挖掘出課本中蘊含的傳統文化。
教師要想給學生提供一瓶水,首先自己就要成為一條小溪。因此,教師在古詩文教學中向學生滲透傳統文化時,應該注重豐富自己的知識面。教師要豐富自己的傳統文化知識面,調動自己的教學熱情。在社會方面,應給教師提供一些專業發展的途徑。比如,舉辦一些關于傳統文化的社會活動和院校課程,讓教師進行選擇。在學校方面,首先對教師進行傳統文化方面的培訓,組織教師對校本專題進行研究,完善教師對傳統文化的認知,這樣能夠調動教師的教學熱情。其次,教師之間可以互幫互助,新教師和老教師在一起進行學習,不斷豐富彼此的傳統文化知識。除了學校組織,教師也應該注重提升自己的專業能力。首先,教師在給學生教授古詩文時應該不斷學習、探究、反思和實踐;其次,教師需要在平常的教學中多查閱一些素材,運用網絡進行學習,加強與其他同事之間的交流,不斷提升自己的傳統文化能力。學校、社會以及教學不斷努力,可以激發教師的教學觀念,還可以豐富教師的知識面,激發教師的教學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