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榮
摘 要:隨著社會的快速發展,人們也更加關注學生素質的提升。教師不僅要讓學生扎實地掌握語文基礎知識,也要啟發學生的思維,讓學生學會獨立思考,從而促進他們思維能力的發展,同時也要積極地進行反思,不斷地提高教學的效率。
關鍵詞:初中語文;思維能力;教學策略
一、 引言
隨著新課改的推進,教師也逐漸地意識到,教學并不是簡單地讓學生掌握知識,而是要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引導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保持獨立的思想,更好地把握自己學習的節奏。教師要積極地發揮語文教學的優勢,促進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
二、 培養學生思維能力的必要性
初中語文并不是簡單的字詞學習,它不僅要求學生掌握更多的基礎知識,也要求學生嘗試著去理解課文的內涵,這就需要學生具備一定的思維能力。在傳統的語文教學活動中,教師往往更加關注學生成績的高低,這就讓語文教學失去了它原本的意義。因此教師要轉變自己錯誤的教育思想和方法,關注學生思維能力的提升。
三、 不利于學生思維能力提升的原因
(一)教師沒有重視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
教育思想決定著教師之后采取的一系列教育行為,如果教師從思想上不能重視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那么就會直接影響到之后所有教育活動的開展,而學生在學習的時候也會繼續沿用之前的學習方法,這就不利于學生的長遠發展。在這樣的環境中,教師不會關注到學生思維能力的提升情況,而學生也因為缺乏引導而難以建立起正確的思維方式,從而陷入不良的循環中。
(二)培養方式不科學
在具體的培養過程中,教師往往很難認識到自己有什么問題,因為教師總是要將眼光投放到整個班級中,很難認識到自己某個行為對個別學生的影響。教師想要切實地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往往不能通過潛移默化的方式,而是要給予學生明確的、科學的引導。實際的教學活動中,一些教師會直接將自己的感悟展示給學生,這不僅無法滿足學生的個性化需求,也容易激發學生的反叛心理,從而影響教學的效果。同時壓抑的教學氛圍也非常不利于學生發揮自己的潛能,表達自己的觀點,這就很容易阻礙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
四、 培養學生思維能力的重要作用
(一)促進學生分析能力的提升
在初中這個階段,學生會接觸到一些更難的文字,比如文言文等等。這些課文的教學不僅是為了豐富學生的認知,也是為了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就需要學生能夠從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和分析問題,這對提升學生的分析能力有著很大的作用。
例如,在教學“周亞夫軍細柳”的時候,教師就要引導學生思考為什么漢文帝三次進軍營被攔住,為什么最后他又夸獎主人公呢?這個時候,學生就要認真地閱讀課文,并在語句間尋找相應的答案,這對培養學生的分析能力也有著很大的促進作用。
(二)促進學生概括能力的提升
教師不僅要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也要促進學生概括能力的提升。在語文教材中,不僅包括童話、小說,還包括一些經典名著。根據相關的要求,教師往往會讓學生先去閱讀相關的作品,在學生頭腦中留下一個深刻的印象,然后再讓學生口述文章的具體內容,這就可以很好地培養學生的概括能力。
(三)有利于發散學生的思維
當學生在一個有趣的教學環境中,他們往往能夠想到更多相關的事物,從而形成發散思維,更有效地進行語文知識學習。例如在教學“愚公移山”這一部分的時候,教師就可以將學生根據主人公的不同分成觀點相反的不同小組,讓學生從不同的角度來進行討論。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就會想到各種各樣的方法來證明自己的觀點,從而實現思維能力的提升。
五、 培養學生思維能力的方法
(一)從教學目標出發設置相應的方案
每一個活動的開展都離不開目標作為導向。在設定目標的時候,教師要將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當成重要的部分,并且要從相應的目標出發,合理地設計教學方案。
教師培養學生從文章中提取信息的能力,并引導學生將信息進行轉換。在具體的教學活動中,教師要按照一定的計劃,營造相應的情境,激發學生的情感共鳴。教師還要把握好教學的節奏,及時關注學生的學習狀態,做好總結,調整自己的教學行為,更好地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
例如在教學“春”的時候,教師就可以從之前設置好的目標出發,安排相應的計劃,比如在學生閱讀完課文之后,教師就要引導學生發揮自己的想象力,想象作者描繪的景色,還要讓學生思考一下作者的描寫特點,并設置相應的問題,讓學生思考文章中的一些短語還可以用什么字詞來替代。在實際的教學活動中,教師也可以安排一些互動的環節,讓學生之間去進行討論,或者進行自我觀點的表達,從而更好地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在教學之后,教師還可以讓學生嘗試著進行相應的描寫,寫出自己印象中的春天,從而培養學生的遷移能力。在實際的教學活動中,教師要及時地注意學生的學習情況,根據學生的狀態適當地調整思維訓練的流程。
(二)優化教學環境,提升學生的認知
當學生具備一定的認知能力,往往能夠更理性地去考慮語文問題。首先教師要和學生建立起和諧的師生關系,這也是營造良好的教學氛圍的重要途徑。在這樣的環境中,學生也會主動地思考,積極地進行探索,建立起正確的思想觀念。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要堅持因材施教的原則,考慮不同層次學生的需求,從而讓每一位學生都可以在原來的基礎上獲得發展。
另外教師要引導學生勇敢地提出自己的問題,培養學生的質疑能力。如果學生能夠主動地提出自己的問題,那么就說明他們經過了認真的思考,并提出了讓自己疑惑的部分。教師要認真地傾聽學生的問題,并積極地鼓勵學生,給予他們正面的引導。教師還要營造出學生喜歡的情境,啟發學生的思維。例如在教學“最后一課”的時候,教師就可以精心的安排幾個不同的問題,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比如教師可以讓學生對故事中的主人公進行分析,說一說主人公身上帶有的重要品質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