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國嬌
摘 要:新時期,基礎教育已經得到了全面發展,但是伴隨著社會發展,其對人才的素質要求也相應提高,導致基礎教育中出現了一些問題。在應試教育下,小學生自身的學習壓力也相應增大,再加上人際關系的處理等相關問題,導致小學生出現相應的心理問題。基于此,文章主要對小學生的心理問題進行分析,并提出相應的教學措施,從而確保小學生的心理健康。
關鍵詞: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有效;措施
一、 引言
隨著信息的傳播方式逐漸多樣化,促使小學生更容易獲得復雜的信息,且相關負面信息的存在,對小學生實現健康發展造成嚴重的不利影響,再加上小學生的家庭教育存有缺陷,這就造成一些小學生存有一定的心理健康的問題。對于小學生而言,其心理健康主要表現在以下幾點:1. 智力的發展水平,對于健康的小學生而言,其智力的發展水平需保持在平均標準;2. 學習適應性,其通常表現為小學生不會出現厭學情緒,且學習表現為熱愛與享受的態度;3. 情緒穩定,小學生可以對事物持有熱情且開朗的態度,并能夠對自身的情緒進行合理表達與控制;4. 可以對社會環境產生的變化進行很好適應,且能對人際關系進行有效處理,和長輩、學生保持良好關系;5. 小學生的行為習慣滿足年齡特征,不會產生怪異的舉止,且具有良好的學習與生活習慣。因此,在小學時期,教師需注重對學生實施正確的指導以及心理輔導,從而確保學生具備健康的心理,以促使學生實現綜合發展。
二、 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存有的問題
(一)學校對心理健康的教育缺乏重視
根據相關調查表明,約50%的學校都沒有專職的健康教育老師,部分學校雖然配備了相應的心理健康老師,但由于教師的在崗時間較短,主要是以兼職的形式,這就導致部分心理健康的輔導課程是由小學班主任或其他任課教師所擔任。這種狀況充分表現出學校對心理健康的教育不夠重視,部分學校在面對復雜的課程時,既沒有對小學生進行心理教育,又沒有和學生及其家長實施溝通,這就造成小學生存在的心理問題無法得到有效解決與關注。
(二)心理健康的教育形式僵化
目前,部分小學在開展心理健康課時,其教育方式都存有誤區,單純地認為只要是上課,就算是完成了相應的健康教育。具體教學時,心理健康課程的開展需穿插于學生實際生活中,需對學生的心理實施潛移默化的引導。大部分學校都是在班會課上以心理健康作為主題,開展教學,與實際聯系不緊密、不充分。如小學生在遇到校園霸凌、人際交往問題、考試焦慮等相關問題時不能學以致用。
(三)家校缺乏合作
學生的心理問題通常是多種多樣的,且產生的原因也是無法歸納的,這種狀況下,在教育方法上就無法達成統一的規范,需要注重教師與家長之間的合作溝通,并從課內至課外都形成合力,促進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之間的統籌協調,以達到相應的教育效果。同時,心理健康的教育則主要是幫助學生形成完整人格,并促使小學生實現健康成長。根據相關調查顯示,大部分家長與教師都很少溝通與心理健康有關的問題,或者是家校之間缺乏聯系,導致學生出現相應的心理問題。例如,校園霸凌的現象,相較于小學生來說,在遇到霸凌的時候,通常無法與教師或家長講述,并產生相應的心理陰影,這就會對小學生的價值觀、人生觀、性格等造成不利影響。面對這類問題,教師與家長就需通力合作,引導學生積極走出陰影,從而使學生積極主動的面對生活以及挑戰。
三、 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措施
(一)教師心理素質的提高
想要使小學心理健康的教育現狀得到有效改善,最重要的就是促進教師自身心理素質的提高。為了使教師自身的心理素質得到有效提高,學校就需為教師提供有關資源,開展相關活動與講座,并對心理健康的知識進行宣傳與普及。與此同時,學校還需對教師自身的心理健康情況進行密切關注,以及時的發現教師可能出現的心理問題,并通過相應措施促使教師自身的心理素質得到有效提高。另外,若教師可以解決其心理問題,通常對心理健康的教學開展也有著極大幫助。同時,教師需將其克服相關心理問題的經驗和實際教學有效結合,從而幫助學生有效解決相關心理問題,并使小學生實現快樂、健康的成長。
(二)心理健康的教育機制健全
首先,教育部門需將《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指導綱要》作為基礎,規范小學生的心理健康的教育工作。教育部門以及學校需把小學生的心理健康標準、特征進行區分,對各個年齡段小學生的心理健康具體標準實施明確規定,并對心理健康的具體教育方式及途徑進行明確規定。經過相關規定的制定,促進心理健康的教育工作完善,并為教育工作的順利開展提供相應的依據。
其次,各個學校都需在學校內成立心理健康的教研團隊或者教育小分隊,其能夠在學校管理下,促進教師才能的充分發揮,并促使教師在心理健康的教育管理當中獲得相應的管理權、支配權,從而使教師的工作有效性得到有效提高的同時,做好相關健康教育工作。
最后,注重監督考評以及績效考核的機制完善。學校需構建相應的績效考核機制,以此促進教師自身心理素養得到提升的同時,促進其心理健康的教育能力提高。對于當前的小學教師而言,其對心理健康的教育缺乏有效認識,且專業素質的發展較為緩慢,導致教師缺乏自我研修的意識,因此,學校需通過聽課、訪談的方式,開展相關工作,并在其中引入相應的考評機制,確保教育工作的常態化。
(三)校園文化氛圍的營造
校園文化氛圍的營造通常是小學開展心理健康教學的重要方法。學校作為每個小學生開展活動的重要場所,校園文化氛圍的營造通常對小學生的行為、認知有著重要影響。校園文化氛圍的營造通常需從以下幾方面入手,主要包括心理服務室、服務信箱、宣傳窗及心理健康報、宣傳廣播等。心理服務室通常是由專門教師進行負責,其作用主要是幫助學生對其心理問題進行解決,并指導與輔助校園開展相關健康知識的宣傳。對于心理服務的信箱設置而言,其主要是提供給羞澀的學生,部分學生由于太過于羞澀或保護自己的隱私,不愿意到心理服務室和老師面對面談話,此時,就能通過寫信的方式,將自己的心理問題告知教師,以此解決相關心理問題。同時,學校需通過課間休息的時間播放健康教育相關的廣播,以促使學生形成健康的心理。另外,學校的負責人還需設置相應的廣播欄目,對與心理健康相關的知識進行宣傳與普及,并在廣播當中解答些學生可能遇到的相關心理問題,以該方式促進心理健康相關知識的傳播。而宣傳窗主要指通過學校的宣傳欄或者板報等進行心理健康相關知識的宣傳。心理健康的小報則主要指心理健康的宣傳手冊,需注意手冊的定期更新,并在手冊上對學生的心理疑惑進行解答,并使學生真正認識到有心理問題并不是可怕或者丟人的事,最重要的是對其進行解決,從而使學生形成健康、穩定的心理品質,并使小學生具備的心理素質得到顯著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