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見樂



【關鍵詞】健康管理:體檢;臨床應用
隨著經濟的提升,人們對于健康生活的信念愈發高漲。由此,體檢已成為人們衡量身體健康的行為習慣。然而,社會工作、家庭、經濟帶來的負擔,許多人處于亞健康狀態。不正當飲食和生活習慣引起的高血壓、高脂血癥等慢性非傳染性疾病較多,嚴重影響人們的生活質量翻。健康體檢是對疾病進行預防的重要措施,如何加強對患者的體檢效果極為重要。個性化健康管理是臨床中常用管理措施,對提高體檢中心護理質量具有重要影響。現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基線資料選擇2020年1月至2020年10月來我院的體檢人員257例,隨機分為對照組和研究組128例、129例。對照組男性78例、女性50例,年齡23~42歲,平均為35.34歲;研究組男性64例、女性65例,年齡20~45歲,平均為38.67歲。257例患者中,抽煙患者114例、飲酒55例、不抽煙24例、不飲酒33例,不抽煙飲酒31例。其中對照組抽煙患者57例、飲酒21例、不抽煙15例、不飲酒11例,不抽煙飲酒24例。兩組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有可比性。
1.2方法對照組128例體檢后,給予常規體檢報告。研究組129例體檢后,給予個性化健康管理,1年后再分別進行綜合體檢,具體內容為:①日常行為管理:由于經濟的發展,人們生活方式也不再拘泥一格。然而,大多數人已成為亞健康狀態,不重視這類疾病的防治。無規律的日常生活習慣是導致亞健康狀態的重要因素,如熬夜、喝酒、過度疲勞、抽煙等都屬于誘發因子。因此,護理人員應加強健康管理的宣傳力度,警醒和告知體檢人員長期這樣發展下來的后果,體檢時對其進行檢查和評價。②心理管理:由于體檢人員懼怕結果帶來的經濟損失、困難,會焦慮不安。有些患者擔心治療過程中高額費用,影響家庭生活,所以他們選擇放棄隱瞞自己的病情,錯過最佳治療時期。基于此,護理人員應鼓勵患者積極配合治療,并教育患者該類疾病的主要發病因素、治療方式,以募捐的形式為患者發起愛心捐款等,提高患者治療的自信心。體檢人員在體檢過程中往往會緊張和焦慮。護士應向體檢后知道自己患有相關疾病的患者介紹疾病相關知識,增強患者治療的信心,消除患者的不良心理。③健康宣教管理:由于體檢人員的醫學知識存在一定差異,護士應根據其學習理解能力、教育背景和職業等一系列因素,向他們解釋健康生活所需的基本要素,并向他們解釋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可能導致進一步惡化疾病,普及常見病知識和預防措施,采取多樣化、個性化的教育方式提高體檢人員對于疾病的認知度。④飲食管理:護理人員應跟隨患者身體指標的差異專人制定飲食計劃,低血糖多吃糖、高血壓患者低糖、高血脂低糖低脂,引導患者多吃蔬菜,少吃高油脂食物、刺激性食物。
1.3觀察及評判標準①觀察比較兩組體檢人員管理前后的各項指標,包括: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肥胖、亞健康狀態,百分率為標準;②觀察比較兩組體檢人員管理前后心理改善情況,選擇自評抑郁量表(sAs)以及自評焦慮量表(sDs)予以評分,總分值100分,患者最終獲取分數高度與自身心理狀態改善情況呈反比關系;③采用自制問卷調查表對本院體院人員針對體檢滿意度以及醫學價值進行評分,滿意度總分值為10分,醫學價值總分值為100分,分值高低與滿意度和醫學價值保持正比關系;④比較兩組體檢人員管理后對健康知識知曉情況,分別包括運動、健康飲食、規律作息、吸煙以及喝酒評分,總分值為100分,分值越高視為患者對健康知識知曉程度越高。
1.4統計學方法計數資料采用(%)表示,進行x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x±s)表示,進行t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兩組相關指標管理前后比較兩組體檢人員管理前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管理后,研究組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肥胖、亞健康狀態發生率均有效下降,且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兩組管理前后心理改善情況比較兩組管理前SAS和SDS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管理后,研究組體檢人員SAS和SDS評分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3兩組體檢滿意度以及醫學價值促進評分比較兩組管理前體檢滿意度和醫學價值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管理后,研究組體檢人員體檢滿意度和醫學價值評分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2.4兩組管理后患者對健康知識知曉情況比較管理后,研究組體檢人員對運動、健康飲食、規律作息、吸煙以及喝酒的知曉度評分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3討論
隨著醫療水平的不斷提高和人們健康意識的不斷提高,體檢已成為規范預付費疾病的途徑之一。然而,傳統的體格檢查只提供給病人各種檢查的結果。事實上,體檢可以預防和控制慢性病。因此,體檢不僅要依靠體檢數據,而且要作為一項服務進行調整,并且管理人類健康實現多樣化。
健康管理是指對個人或群體的健康風險因素進行全面的調查、分析和評價,制定個性化的健康管理計劃,并提供一定的健康指導和干預措施,以達到改善個人身體狀況的效果。個性化的健康管理也改變了過去健康檢查缺乏后續服務的局面,它是一個全面、全過程的人類健康管理服務,包括身體、生活,還包括心理和社會方面。個性化健康管理也是健康管理的一個動態過程。通過針對體檢者不同病情與需要,為其提供積極的護理措施,通過加強健康宣教,糾正其不良生活習慣,加強對其護理干預,對提高護理質量具有積極影響,可保證體檢人員的身體健康。
本次研究中,針對257例體檢人員實施兩種不同管理方式,結果顯示研究組體檢人員經過個性化健康管理后,高血壓率41(33.4)、高血脂33(28.4)、糖尿病率24(20.9)、肥胖率29(28.6)、亞健康狀態率37(31.8)均顯著低于對照組,與文獻研究結果相符,有統計學意義(P<0.05)。管理后,研究組人員SAS和SDS評分均低于對照組,體檢滿意度和醫學價值評分均高于對照組,運動、健康飲食、規律作息、吸煙以及喝酒知曉度評分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對于體檢采取個性化健康管理,可以提升體檢結果的準確率,改善患者恐懼心理。因此,值得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