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冬平

【關鍵詞】結直腸癌根治術;圍手術期護理:加速康復外科理念:應用效果
結直腸癌是消化道腫瘤中發病率最高的一種癌癥,也是惡性腫瘤中最為常見的一種癌癥,臨床上多采取外科手術根治+輔助放化療為主的治療方案。在患者圍手術期,需要臨床護理人員的積極支持和配合,以確保患者的治療取得滿意的效果。加速康復外科是在確切循證醫學證據支持下所開展的一種臨床干預方案,其主要通過外科、麻醉以及護理等多個學科共同協作執行既定醫療方案,以改善機體病理狀態,糾正器官功能紊亂,緩解創傷應激,促進病患康復。本研究主要探討分析加速康復外科理念在結直腸癌患者圍手術期護理中的應用效果,旨在為結直腸癌的臨床護理提供一定的參考。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隨機抽選2018年3月~2020年6月射陽縣人民醫院收治的53例結直腸癌患者作為觀察對象,入組對象納入標準:①經過腸鏡檢查和臨床病理檢查確診為結直腸癌;②符合結直腸癌根治術適應證;③術前檢查未見腹腔內或者遠端轉移。排除標準:①全身重要臟器疾病或功能障礙;②合并自身免疫性疾病以及腸梗阻患者;③結直腸癌急診手術治療者。按照入院先后順序將其分為兩組,對照組為27例患者,其中男16例,女11例;年齡37~69歲,平均年齡(51.2±6.4)歲;體重最輕53kg,最重79kg,平均體重(62.5±4.4)kg。觀察組為26例患者,其中男17例,女9例;年齡35~68歲,平均年齡(53.5±4.7)歲;體重最輕51kg,最重80kg,平均體重(61.8±4.1)kg。本研究征得患者或家屬知情同意。兩組患者的年齡、性別、體重等基線特征近似(均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對照組患者接受普通外科常規性護理,主要內容包括:入院健康指導、心理護理、疾病知識宣教、營養支持、圍手術期配合事項、術前備皮及腸道準備、胃管與尿管的留置、術后飲食指導及鎮痛護理等。
1.2.2觀察組患者在對照組的治療基礎上,對其配合應用加速康復外科理念指導護理工作,方法如下:①術前宣教內容的優化。首先對患者病情進行全面評估,了解其關于疼痛的認知情況。參考經治醫生制訂的治療方案,加強與患者交流,幫助患者深入了解:疾病知識、手術方案、圍手術期各項準備、術后護理等流程。緩解患者的內心焦慮,避免因其對手術和疾病不了解而產生過度焦慮或者恐懼心理,從而達到糾正患者消極情緒、使其積極配合治療的目的。②術前積極開展慢性基礎疾病的對癥治療,如:通過控制藥物或者飲食等方式,控制血糖血壓水平;嚴格禁煙,利用吹氣球、擴胸以及爬樓梯等訓練方式改善患者肺功能,指導其掌握正確的咳痰方法;同時要求患者家屬從旁協助,幫助臥床患者正確翻身并叩背促進排痰。③術前嚴格禁飲禁食,做好腸道清潔準備。未合并糖尿病的手術患者,術前10h、2h時可分別給予他們800 mL、400ml碳水化合物經口服用,術前12h常規服用復方聚乙二醇電解質導瀉劑,全面清潔胃腸道,如無必要,不建議行機械性灌腸。④術中配合實施精細化護理,并做好患者的保溫護理。常規留置鼻胃管避免誤吸,待患者麻醉復蘇后第一時間拔除。根據手術進度準備溫鹽水進行腹腔沖洗,配備加熱墊,減少不必要暴露以控制熱量損失。⑤疼痛護理。參照術中經腹橫肌平面神經阻滯+手術切口局注羅哌卡因的方法開展術后鎮痛護理,手術結束后72h內定時對患者進行疼痛評估,2次,d,觀察患者有無藥物副反應,將評估結果交由醫師復核,結合評分結果決定是否增減止痛藥物。⑥術后護理。幫助患者制定簡單易行的活動計劃,例如:變換體位,防止皮膚受壓;指導患者床上翻身、術后早期下床鍛煉等等;建立循序漸進的鍛煉計劃,慢慢提高鍛煉強度,并配合肢體氣壓儀輔助治療。⑦飲食干預。手術結束后8h時患者可補充少量水分,術后24h時服用腸內營養制劑,少量多次服用,可根據患者耐受程度慢慢增加劑量。首次排氣后可給予半流質飲食,如果腸內營養補充量可滿足患者生理所需,則可視具體情況終止靜脈輸液。⑧引流管護理。護理人員每天觀察患者的引流管情況,包括:液體的顏色、引流量、性狀變化等等,一旦出現異常情況應第一時間告知主治醫生。⑨出院與隨訪。若患者術后恢復穩定,可無需液體治療,可接受半流質飲食,且手術傷口良好且未出現感染,器官功能狀態良好,當滿足上述條件即可出院,同時門診囑其定期回院復查,或利用電話、微信等方式隨訪。
1.3觀察指標與評價標準比較兩組患者的手術與術后恢復情況,分別選取國際標準焦慮自評量表(SAS)、抑郁自評量表(SDS)對兩組患者情緒狀態進行評判,得分越低說明負性情緒改善越好。采用我院自制調查問卷,判定兩組患者的護理滿意度,滿分100分,得分越高說明護理滿意度越高。另統計兩組患者術后吻合口瘺、腹脹、切口感染、中重度疼痛以及尿潴留等并發癥發生率。
1.4統計學方法選取SPSS25.0軟件對本研究數據進行分析處理,計數資料采用(%)表示,進行x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x±s)表示,進行t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兩組患者手術與恢復情況對比與對照組相比,觀察組患者術后首次排氣時間、排便時間均更早,平均住院時間更短,組間差異有統計學價值(P<0.05),見表1。
2.2兩組患者護理前后的情緒狀態變化與滿意度評分對比相比于對照組,觀察組患者SAS評分、SDS評分以及對護理工作的滿意度評分改善更優,組間差異有統計學價值(P<0.05),見表2。
2.3兩組并發癥發生率對比觀察組吻合口瘺、腹脹、切口感染、中重度疼痛以及尿潴留等并發癥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組間差異有統計學價值(P<0.05),見表3。
3討論
隨著現代醫療理念的發展,加速康復外科理念開始在臨床上被廣泛應用,這是一種多學科協作模式,主要基于循證依據在圍手術期開展合理有效的醫療與護理服務,可以緩解患者術后疼痛以及因手術創傷所導致的應激反應,進而降低并發癥發生率,為患者術后康復創造有利的前提條件。
然而,現階段臨床尚未就加速康復外科護理做出明確的定義,其具體流程和執行路徑尚未實現標準化,導致加速康復外科理念在臨床醫護工作實踐中受到一定限制。在整個圍手術期,護士是護理工作的第一落實者,無論是行為缺失還是依從性差,都會對患者預后和臨床護理質量產生直接影響。因此,臨床應基于領域內專家共識,從醫院現有資源和臨床護理制度出發,打造與之相適應的標準化護理流程和護理路徑,推進加速康復外科理念在臨床護理中的應用規范性,做到“知”與“行”的有機統一,真正為患者術后康復提供有力保障。
本研究在結直腸癌患者圍手術期護理中應用加速康復外科理念,結果表明:觀察組患者術后首次排氣時間以及排便時間均明顯更早,住院時間更短,且并發癥發生率更低;同時患者的SAS評分、SDS評分以及對護理工作的滿意度評分更優,與對照組相比差異顯著(P<0.05),提示加速康復外科理念對結直腸癌手術患者的康復有積極的促進作用。
綜上所述,以加速康復外科理念為指導開展系統性圍手術期護理,可以穩定患者情緒,減少應激反應和手術并發癥,加速患者術后康復,縮短住院時間,節約患者的醫療開支,因此建議進行推廣和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