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曉敏
(黎明職業大學,福建 泉州 362000)
市場產業結構的調整和升級,為紡織服裝企業全面轉型提供了平臺,要充分結合紡織服裝行業的特點,整合智能制造技術發展規劃,建立健全更加合理的控制模式,推動紡織服裝產業向著綠色、集約以及智慧化的發展方向轉型。
對智能制造技術的評估要追溯到2016年,我國電子技術標準化研究院針對成熟度模型發布了行業白皮書,認為若要對企業智能制造技術的能力水平予以評估,就要從系統層級、智能化功能水平以及生命周期等層面落實相應的評價[1]。要想深度研究紡織服裝企業智能制造技術的具體情況,就要結合實際發展優勢、特點和行業規模等,落實對應的評價模型(圖1)。

圖1 智能制造技術評估模型
結合表1可知,我國紡織服裝企業的信息化水平還有很大的進步空間,特別是在柔性化和自動化生產管理方面,整體技術的推廣存在滯后性,嚴重影響了紡織服裝企業智能制造技術的運行和效率[2]。

表1 截至2025年行業信息化項目規劃一覽
為積極推動紡織服裝企業智能制造技術的發展進程,要結合智能制造能力成熟度模型,完成能力測算和分析,全面了解企業的單項智能制造能力,從層級維度(如企業設備、控制水平、車間情況、產業鏈完整度等)、智能維度(如企業資源要素、信息融合水平、新業態效率等)以及制造維度(涉及設計、生產、物流、銷售以及售后服務)3個層面入手。
2.2.1 層級劃分
為了更好地獲取企業智能制造等級評估結果,將二級指標劃分為5個層級:(1)規劃層級,表示已經開始對智能制造項目予以規劃分析,并且開設了核心業務的信息化模塊;(2)規范層級,表示核心業務已經完成了標準化和數字化并行的目標,并且開始逐漸落實數字信息共享;(3)集成層級,表示核心業務實現了廠內共享;(4)優化層級,表示反饋優化核心業務流程已經趨于完整,并且開始逐步融合人工智能;(5)創新層級,表示已經將預測模塊、預警模塊等落實到集成產業鏈中。按照進行計算[3]。式中,Ln表示的是等級數,表示的是制造維度一級指標的平均數、表示的是智能維度一級指標的平均數,Q表示的是滿足指標的數量。與此同時,按照表2進行等級評價[4]。

表2 等級評價標準分數一覽
2.2.2 指標解釋
(1)制造維度的相關指標,涉及內容包括產品的設計階段、生產階段、物流配送階段、市場銷售階段和服務階段。①設計階段,主要指的就是紡織服裝設計和工藝流程設計,在智能制造技術體系內,設計工作要依托數據庫開展模塊化的設計分析,利用CAD技術、CAM技術、CAE技術以及CAPP技術等建立仿真和優化模式。②生產階段,包括采購、計劃調度、生產作業、倉儲配送等,按照智能化技術模式,充分發揮數據和信息的富集作用,尤其是在倉儲管理中,要應用條碼識別技術和傳感技術,有效建立實時性感知和數據收集。③物流管理,應用射頻識別、全球定位系統等,建立實時性監控,充分了解訂單的走向。④銷售階段,要結合數據挖掘技術,對協同作業過程予以及時分析和匯總。⑤服務階段,利用電商平臺、云平臺、智能機器人等基礎終端設備,完成信息的統計分析,建立個性化多渠道模式。
(2)智能維度的相關指標,包括設計資源要素、信息融合等。①資源要素,即企業智能制造工作項目的落實效果,包括戰略組織、人機交互等。企業需要結合實際發展現狀和發展詳細規劃,落實匹配的戰略部署機制,并且維護資金鏈條的完整性[5]。②互聯互通,即企業在實際發展中,要將網絡環境作為智能制造技術發展的基礎平臺,確保以太網、物聯網、局域網等都能得到落實,并且強化萬物互聯的模式。同時,要強化信息庫安全和保密監測的能力。③信息融合,即企業信息的應用深度和廣度,包括數據應用水平和安全性等。④系統集成,企業要在關注集成效果的同時,重視系統的安全性,并且建立云數據庫,從監測過程、評估過程、管理過程等方面提升風險預測管理水平,建構合理的自主防御機制。⑤新業態水平,即在信息化技術和工業化發展模式深度融合后,催生新的商業運行體系,涉及遠程服務模式、個性化定制模式以及協同制造模式,這都依托數據共享和資源共享,建立更加貼合市場需求的運營管理結構。
2.2.3 案例
本研究以RY紡織集團為例,企業主營毛紡服裝和棉紡印染等業務,子公司A是最具代表性的智能化工廠,車間利用傳感器完成基礎管理,不僅能有效實現對環境、物流信息以及設備運行信息的收集,還能打造物聯網信息采集平臺,為管理者制定匹配的決策提供保障。依據能力模型和等級評價標準(表3)進行計算可知,制造維度指標和智能維度指標平均分在1.70以上,智能制造能力總分為2.69,處于規范級。因此,整體水平劃分為規范級,說明企業基本實現了數字化、信息化和標準化管理目標。要想達到集成級的水平,企業就要對單項業務的智能制造過程給予更多的重視,建構核心產品生命周期多信息化集成管理方案,為數據共享奠定更好的基礎。
在分析中還發現,企業的生產作業得分和采購得分不足0.50,說明企業目前對智能維度的投入和關注較多,但對制造維度的關注度略有下降,要想實現智能化水平的全面進步,就要更好地平衡發展方向。

表3 一級指標得分數據
紡織服裝企業在智能制造技術發展和應用過程中,要充分融合自身特點和優勢,建立健全多元化管控體系,從產品生命周期管理工作入手,確保能推動信息共享的進程。要配置專業化的隊伍,集中力度完成人才的培養,提升自身的創新能力,在貼合市場技術規范的同時,確保自身具備一定的發展空間,踐行較為合理且科學、規范的技術發展規劃內容,為紡織服裝企業智能制造技術的全面升級提供保障。
對于紡織服裝企業而言,產品的生命周期管理工作水平至關重要,是決定整體發展動態和市場核心競爭力的關鍵要素之一。因此,企業要結合實際發展需求,確保制造維度發展和智能維度發展的平衡性。如案例中,A企業明顯存在制造維度和智能維度不匹配的現象,導致智能制造技術的整體水準受到影響。
(1)要加強產品生命周期的管控效果,結合數據共享機制和技術要點,提高業務集成水平,從產品設計、產品生產、物流配送、市場銷售到售后服務等環節入手,在踐行數據共享的基礎上,形成完整的信息鏈條,維持生命周期管理的綜合效果。要配合信息流管理、數據流管理和價值流管理,真正發揮協同管控的優勢,為企業在紡織服裝領域內提高市場競爭力奠定基礎。
(2)企業要從實際發展現狀出發,保證產品生命周期管理的實時性和動態性。任何企業在完善產品生命周期管理系統時,都無法一步到位,因此,要保障核心業務的不斷轉型和升級,沿著系統集成的方向,逐步落實產業規劃,確保從低到高依次進行,有效提升各個業務環節的合理性和規范性,順應消費需求,為綜合監督管理水平的提升提供保障。
對于紡織服裝企業而言,要想提高企業的綜合競爭力,就要關注智能制造人才的培養工作,積極培養專業化人才,提升人才培養的針對性和專業度。特別是在大數據時代,智能制造技術發展的動力就是技術的創新和專業性人才的配置。基于此,企業要創新準入機制,打造高水準、高專業度的人才隊伍,結合智能制造技術發展的特點和優勢,制定專項的人才培養規劃。如配置對應的培訓項目、聯合職業學校共同辦學等,真正建立人才直接輸入模式,提高企業的綜合水平。
目前,智能制造技術依舊存在技術標準不統一的問題,因此,企業在落實智能制造技術發展規劃的過程中,就要更多地關注信息系統異構產生的問題,確保數據應用和系統集成的合理性,在維持信息交互共享機制的同時,避免信息孤島造成的不良影響。
一方面,要結合企業自身實際發展現狀,制定更加貼合市場需求的標準,依據國家智能制造標準體系建設指南中的相關要求,在明確技術發展方向和標準規范框架的基礎上,整合自身的管理模式,貼合行業規范標準,為自身轉型預留適度的空間,保證綜合管控更加合理。
另一方面,中小企業和大企業可以建立技術科研聯盟,發揮市場優勢和特長,建立健全管控規劃和技術平臺攻關方案,有效建構更加貼合實際發展需求的規范體系,共同促進紡織服裝行業新時代的發展進步。
為了全面提升紡織服裝企業智能制造技術的發展水平,要從自身特點出發,建立更加合理且多元的管控機制,確保能明確智能制造技術發展規劃的要求和標準,落實完善的規劃體系,將智能制造技術發展模式和要求都融入戰略性發展方案內,在總結經驗的基礎上,提升風險控制的綜合水平。
一方面,企業在落實智能制造技術發展規劃的過程中,要結合市場需求、信息化系統標準、整體規劃等內容,完善具體方案,并且制定更加貼合紡織服裝企業特征的個性化定制信息模式,提升智能設計的綜合水平,將數字化和信息化作為根基,明確技術愿景和目標,為發展等級的全面進步提供保障。
另一方面,要避免盲從等問題,結合自身實際情況,完善智能制造技術規劃內容,真正踐行先進的適用性技術,依據企業發展動態、市場競爭力等多方面因素,完善技術發展的側重點,依據國家“30+100”的行動規劃,選取更加適宜發展和轉型的技術經驗,實現多元技術突破。
紡織服裝企業要想提升智能制造技術的綜合水平,就要結合自身實際發展現狀和特點,充分借鑒優秀的經驗,融合多元技術要求,落實更加合理的產業戰略規劃,確保智能制造技術和常規運營管理的有機融合,平衡智能維度和制造維度,為企業提高市場核心競爭力奠定堅實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