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俏穎
(山東特殊教育職業學院,山東 濟南 250000)
從2016年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工匠精神”開始,這一詞語在接下來的幾年里引起了教育界乃至全社會的高度重視,為培育大國工匠,很多高校圍繞人才培養模式開展了一系列實踐探索活動。對于職業教育而言,2019年,國務院明確提出“把發展高等職業教育作為優化高等教育結構和培養大國工匠、能工巧匠的重要方式”,這是對職業教育的新要求,也是高職教育發展的新方向。新時代高職服裝專業的建設承擔著為國家培養大國工匠、在職業教育中踐行“工匠精神”的責任,這將助推文化強國的國家夢想實現。山東特殊教育職業學院服裝藝術教研室聘請非遺傳承人成立非遺大師工作室,通過課程改革,增加非遺課程模塊,培育并命名了手工盤扣、扎染、蠟染、堆繡等多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實驗基地,在2019年成為全國職業院校傳統技藝傳承與示范基地。2020年,學院成立校企合作人才培養基地,不斷在手工盤扣領域積極探索適合高職教學的非遺人才培養模式。
盤扣或稱盤鈕,是中國傳統服裝使用的一種紐扣,從漢服到旗袍都用盤扣來固定衣襟或裝飾。盤扣于旗袍如畫龍點睛、錦上添花。最初的盤扣是古老的手工盤扣,非常精巧細致,是手工制作者智慧的結晶,有著極高的藝術審美價值,兼具實用與審美價值,是中華民族的文化結晶。
很長一段時間以來,隨著生活節奏的加快和服裝企業生產標準化與機械化水平的提高,現代服飾,尤其是現代旗袍所采用的盤扣也都采用標準化生產,很少有人學習盤扣手藝。因為手工盤扣有著復雜的工藝流程,一個扣子的制作,第一步是處理面料,用調制好的糨糊對面料進行刮漿;第二步是扣條的制作,包括裁剪斜條和縫制扣條;第三步是設計制作,先設計與繪制款式圖和效果圖,然后按照設想制作扣頭,隨后盤出形狀,最后完成填芯。這樣復雜的程序,需要耗費大量的時間和人力,對服裝企業而言成本較高。
除此之外,培養手工盤扣藝人需要投入很長時間,很少有人能潛心堅持學習、制作傳統盤扣,真正學精盤扣的手工藝人少而又少。面對巨大的生活壓力以及機器生產的競爭,很多年輕人望而卻步。這門手藝的傳承人目前越來越匱乏,傳承面臨困境。
盤扣雖小,卻包含了中華民族獨特的文化內涵。盤扣制作工藝包括盤、包、縫、編等多種手法,在款式設計、色彩搭配等方面也極其講究,充分表現出設計者高超的技巧和驚人的創造力。手工盤扣有著特殊的工藝性,通過細膩、婉約的手工扦邊和盤花扣,表現出精益求精的專業涵養,精巧的盤扣中蘊含著中國傳統的“工匠精神”。
根據手工盤扣非遺技藝的歷史淵源及其思想內涵、文化精髓,結合學院課程資源,服裝藝術系專業設置與產業需求對接,課程內容與人才培養目標相吻合,設置與手工盤扣非遺項目相關的專業課程模塊,系統化、科學化地開展專業教學,將“工匠精神”融入職業教育[1]。秉承培養大國工匠的人才培養目的,注重弘揚“工匠精神”,將非物質文化遺產手工盤扣引入高職服裝專業課堂。學院成立“非遺手工盤扣工作室”,學生可以選修“手工盤扣技藝”課程,學習手工盤扣相關的基礎理論和基本技藝技能[2]。通過選修課的學習,打下基本功,建立對手工盤扣的系統認識。學生通過幾個模塊的課程學習,能夠掌握傳統手工盤扣的制作工藝與流程,通過具體分類的項目教學,掌握幾種基礎花式的制作方法。在自習時間和其他課余時間內,學生在工作室里跟隨指導老師進一步進行實踐化學習,在傳統盤扣的基礎上,不斷深入學習和熟練工藝,探究新的盤扣花式,嘗試手工盤扣的創意設計發展(圖1)?!肮そ尘瘛敝v究專注,學生通過自己的選擇接觸到手工盤扣,并通過長時間的堅持與投入,不分課上與課下的堅持,磨練耐心,筑就執著、堅持的專業精神。在精益求精的追求中,成就堅韌與專一的品格[3]。

圖1 學生在工作室學習手工盤扣
通過校企合作,嘗試探索建立非遺項目相關品牌,在學生實習實踐中,共同發展并創新傳統非遺項目。學院在2020年與濟南紅冠服裝有限公司創設校企合作人才培養基地。學生在畢業前的企業頂崗階段,可以進入與非遺手工盤扣工作室合作的企業,在企業中參與旗袍的設計制作。在這個階段,學生不僅要學習如何進行盤扣的設計與制作,還要深入了解盤扣在現代旗袍中的應用,并參與現代改良旗袍的盤扣設計(圖2)。將傳統盤扣技藝與現代設計創意理念相結合,真正在實踐中傳承并發展傳統技藝,做到從“傳”到“承”,將助推學生畢業后的就業[4]。

圖2 改良旗袍
學院鼓勵學生走出去,在專業老師的指引下積極參加專業技能大賽和各種國家級、省級的專業比賽。通過大賽,進一步提高學生的技能水平和職業素養。隨著中國服裝歷史的發展,盤扣作為一種傳統的服裝工藝,也在不斷創新與發展。在現代藝術設計中,盤扣不局限于服裝這一領域,更是作為一種裝飾手法運用于家紡裝飾或文創產品的設計領域。拓展思維、延伸設計觸角,引導學生將手工盤扣運用到文創產品的設計上。除了參加文創設計大賽,還可以通過網絡平臺進行銷售,嘗試專業創業。
通過服裝專業課程改革,搭建學習平臺、展示平臺,培育非遺手工藝傳承人,并助推學生在非遺手工藝領域精準就業甚至創業,使得逐漸淡出人們視線的中國傳統手工藝重新回到人們的生活中,使傳統手工藝中蘊藏的“工匠精神”回歸職業教育,為培育“大國工匠”、實現“文化強國”貢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