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 鵬
(江蘇省鎮江市丹徒區世業中心幼兒園 江蘇鎮江 212100)
戶外活動是指幼兒在室外進行的活動,包括晨間鍛煉、戶外體育教學、散步、戶外游戲等。戶外活動是幼兒廣闊發展的天地,幼兒在戶外能享受充足的陽光、新鮮的空氣,同時,戶外活動能促進幼兒的生長發育,增強幼兒體質,提高幼兒對環境的適應能力,鍛煉幼兒的意志品質,還對幼兒社會性的發展有積極的促進作用。蒙臺梭利曾經說過:“兒童對于活動的需要幾乎比對衣物的需要更為強烈?!闭怯捎趹敉饣顒硬豢商娲淖饔?,《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中明確規定,要“保證幼兒的戶外活動時間”“幼兒每天的戶外活動時間一般不少于2小時”。但是在現實中,由于場地、教師、器材等多方面的原因,長期以來農村幼兒園幼兒的戶外活動,尤其是戶外游戲活動仍然存在諸多問題。筆者重點闡述S幼兒園戶外游戲存在的問題[1][2][3]。
S幼兒園地處長江中下游,占地面積3920平方米,其中戶外活動面積1760平方米,在園幼兒223名,人均戶外場地面積7.89平方米,這一數字高于江蘇省優質幼兒園人均戶外活動場地面積6平方米的標準。雖然如此,S幼兒園的戶外游戲仍存在諸多問題,主要表現為場地利用不充分,區域劃分不明顯,幼兒在戶外活動中缺少“自由”,教師消極對待戶外游戲等。
S幼兒園戶外場地有草坪、軟硬適度的泥地、水泥地(或磚地等)、塑膠地等不同地面,該園將戶外活動場地劃分為6個區塊,其中大部分戶外活動是安排在塑膠地上進行,而草坪、泥地、水泥地上進行的戶外活動較少。在塑膠地上開展戶外活動雖然能在一定程度上消除危險因素,但塑膠地較之草坪、泥地少了“野趣”。

場地活動安排側重點1號場地騎行區、野戰區健康領域的發展2號場地表演區、角色區藝術、社會領域的發展3號場地鉆爬區、投擲區健康領域的發展4號場地球類區、攀爬平衡區健康領域的發展5號場地跑跳區健康領域的發展6號場地涂鴉區、種植區藝術、科學領域的發展
從上表中看出,這其中既有鍛煉孩子運動技能的戶外體育運動,也有發展孩子規則意識、社會交往的戶外游戲活動。但在實施中,筆者發現,每個場地之間,包括每個場地內不同的活動區之間劃分的區不是太明顯,每個區都缺少明顯的標志。
戶外活動較之集體教學活動給了幼兒更多的選擇權,他們有了更多的“自由”,更受孩子們的喜愛。但在戶外活動中,出于安全考慮,教師施加在孩子身上是更多的約束。具體表現在:1.在器材上,是教師提前擺放好器材,孩子只是被動地接受。教師從方便孩子的角度出發,擺放好戶外活動器材,但卻在實際上已經剝奪了孩子們自由選擇器材、自由組合玩法的權利。而教師提供的這些器材都是單一的,沒有層次性。2.在玩法上,教師會制止孩子們自發的“危險”的游戲。能力較強的幼兒更愛嘗試有挑戰性的游戲。然而,在教師已提供好器材、擺放好器材的情況下,他們只能利用現有的這些器材去創造不一樣的有挑戰性的玩法。但是,教師認為這是有安全隱患的,他們會加以控制,孩子們的“自由”再次被剝奪。
案例:S幼兒園騎行區中班孩子正在游戲。騎行區墻面上布置有騎行區的規則及各種交通標志示意圖,地上也畫有道路交通指示線。孩子們騎著車在騎行區快樂地玩著。有的孩子逆行,有的孩子闖紅燈,有的孩子占用人行道停車,而教師只是簡單地說一句要遵守交通規則,更多的是提醒孩子們注意安全。
幼兒在戶外活動中有了更多的自由和更廣闊的活動空間,但對教師來說也意味著更多的不可控的安全隱患。因此,教師往往把主要精力放在確保孩子的生命安全上,而對活動的指導有限。這主要表現為教師在組織戶外活動時帶有很大的隨意性,缺乏目的性及計劃性。上例中,教師給孩子們的是“放養游戲”,在活動時,教師組織孩子在騎行區游戲前并沒有和孩子一起商討活動規則,他們更多的是游戲中的“觀察者”。正如前文所說,他們“觀察”的是活動中有沒有危險;但現代教育理念下,教師觀察應是為幼兒發展服務,教師應觀察孩子在游戲中遇到的阻礙他們發展的障礙,給孩子適宜的指導,提升幼兒戶外活動的質量。
喜歡大自然是孩子們的天性。陶行知是農村幼兒教育事業的開拓者,他認為要讓孩子去“接觸大自然中的花草、樹木、青山、綠水、日月、星辰……”,作為一所農村幼兒園,S幼兒園應堅持、利用農村特色,不僅讓孩子們在塑膠地上發展戶外活動,更應該讓孩子們在天然的、富有野趣的環境里接觸自然,探索自然。另外,要合理劃分區域,在不同活動區之間要設置標志,避免幼兒活動之間的相互干擾,但這并不意味著區域之間是隔絕的。為促進幼兒區域之間的交流,避免相互干擾,確立規則就必不可少。教師可以和幼兒共同商討、制作一些游戲標志、規則,包括物品的擺放,確保環境的有序[4]。
幼兒是有自主意識的生命個體,他們都有自己獨特的想法,教師減少對幼兒玩法的預設及干預,代之以啟發、引導幼兒設計不一樣的玩法,可以促進幼兒想象力的發展,也能激發他們的游戲興趣。然而,幼兒游戲玩法的創造也是以游戲器械的提供為基礎的。這就要求教師提供適合幼兒年齡特點,又有一些挑戰性的器械。S幼兒園在這一方面立足農村,利用廢棄物自制幼兒游戲材料值得肯定,但得到的效果卻差強人意。原因在于這些自制的游戲器械不夠美觀。3-6歲幼兒的注意特點是無意注意占優勢,此時的他們更容易被色彩鮮艷、聲音好聽的物體吸引,所以教師在自制、投放器材時要著重注意這一方面。同時,面對小、中、大三個年齡段的幼兒,發展水平滯后、發展水平超前的幼兒,同一游戲器械如何適應他們的發展水平、并有一定的挑戰性是教師需要思考的[5]。
在幼兒的戶外活動中,教師不應僅僅是一個安全保衛者,更應該是一個指導者。這就要求教師對幼兒的戶外活動進行觀察,在合適的時機為幼兒進行有效的指導。例如,小班孩子年齡小,他們不會進行有效的合作,教師這時應和孩子一起進行游戲,融入他們,即“平行式融入”。而中、大班孩子在戶外活動時,教師應給他們自由,做一個積極的旁觀者,當他們遇到困難時,教師可以在適當的點去介入,即“交叉式融入”。
教師不僅要重視觀察,更應在戶外活動前、時、后重視對幼兒經驗的分析。在戶外活動前,教師要了解幼兒的已有經驗,如騎行區活動前,教師要分析幼兒對交通規則的了解,如果孩子們不了解交通規則,那么騎行區的活動價值是大打折扣的。在活動前對幼兒已有經驗進行整合后,教師還要提升幼兒的經驗。就是說,通過設置及利用問題情境,要讓幼兒在戶外活動及游戲中,不斷習得新的經驗,豐富幼兒的生活經驗,為幼兒生活服務。當然,幼兒經驗的獲得除了是自我習得的,也有部分可以是同伴的。幼兒彼此之間進行經驗的交流,彼此幫忙,能促進幼兒想象能力和創造能力的發展,能促進他們社會性及解決問題的能力的發展。這就是在活動結束后,幼兒相互之間進行分享交流的重要性[6]。
幼兒時期的戶外活動對幼兒今后的生活及興趣的養成有著極大的影響。只有真正依托環境,立足于幼兒發展,尊重幼兒主體性,發揮教師指導作用,戶外活動才能發揮其應有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