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亞楠

3月21日,建設中的安徽六安淠河城南水利工程。 攝影/ 湯偉
長江發源于世界屋脊青藏高原,支流輻輳南北,自西向東奔流不息。作為中華民族的“母親河”,長江不僅滋養了中國的廣袤土地,更孕育了悠久璀璨的華夏文明。然而長期以來,由于不合理的生產生活方式,長江經濟帶成為中國水環境問題最為突出的地區之一。2016年3月,中央政治局審議通過了《長江經濟帶發展規劃綱要》,長江生態保護上升到國家戰略高度,保護長江的藍圖正在繪就。
中國長江三峽集團公司(簡稱“三峽集團”)自成立以來,一直以“建設三峽、開發長江”“打造世界一流清潔能源企業”為宗旨,在這場保護長江的行動中,三峽集團積極參與其中,并取得了良好成效。
多年的監測數據顯示,長江經濟帶面積雖只占全國的21%,但廢水排放總量占全國的40%?以上。長江經濟帶生態系統格局變化劇烈,水生生物多樣性指數持續下降,多種珍稀物種瀕臨滅絕,保護長江生態已迫在眉睫。
2018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武漢主持召開深入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座談會并發表重要講話。他指出,“長江病了”,而且病得還不輕。
“長江病”的突出問題表現在多個方面:流域生態功能退化依然嚴重,長江“雙腎”洞庭湖、鄱陽湖頻頻干旱見底,接近30%的重要湖庫仍處于富營養化狀態,長江生物完整性指數到了最差的“無魚”等級;沿江產業發展慣性較大,污染物排放基數大,廢水、化學需氧量、氨氮排放量分別占全國的43%、37%、43%;長江岸線、港口亂占濫用、占而不用、多占少用、粗放利用的問題仍然突出;流域環境風險隱患突出,長江經濟帶內30%的環境風險企業位于飲用水源地周邊5公里范圍內,生產儲運區交替分布;干線港口危險化學品年吞吐量達1.7億噸、超過250種,運輸量仍以年均近10%的速度增長。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如果長江生態頹勢再不逆轉、長江水質環境持續惡化,那么影響的絕不僅僅是沿岸人民的短期陣痛,而是中華民族的長遠福祉。”治好“長江病”,要科學運用中醫整體觀,追根溯源、診斷病因、找準病根、分類施策、系統治療。這要作為長江經濟帶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的先手棋。
三峽集團起源于長江、植根于長江、壯大于長江,在治理長江、管理長江方面積累了豐富的經驗。而長江能不能一江清水綿延后世,也是三峽集團永續發展的基礎和強力支撐,長江經濟帶發展、長江生態環境改善與三峽集團發展是風雨同舟、休戚與共的關系。
在深入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指出:“三峽集團要發揮好應有作用,積極參與長江經濟帶生態修復和環境保護建設。”這也為三峽集團從事長江大保護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
2018年5月,三峽集團被增補為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領導小組成員。7月,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領導小組辦公室印發《關于支持三峽集團在共抓長江大保護中發揮骨干主力作用的指導意見》,逐步形成了“中央統籌、省負總責、市縣抓落實,三峽集團牽頭組織實施”的長江大保護管理體制和工作機制。
作為牽頭方,三峽集團迅速搭建起研發、實施、籌資、共建、支撐五大平臺,聯合行業內的先進企業,打造共抓長江大保護的“朋友圈”。三峽集團提出了治水方略,致力于促進城鎮污水全收集、收集全處理、處理全達標以及綜合利用,保障城市水環境質量得到整體根本性的改善。
2018年,宜昌、岳陽、九江、蕪湖4個城市被選為試點,開展先行先試。江西九江的十里河、濂溪河曾是生態環境部環保督察的黑臭水體項目,居民們避而不及。每逢夏天,部分河段的水面上漂浮著綠色的浮游生物,灘涂上半人高的雜草交錯叢生,炎炎烈日炙烤下,時不時飄來腥臭味。
2019年3月,“兩河項目”正式開工,工程治理范圍大約為19.5平方公里。兩年間,三峽集團新建截污管道33.9公里,修復管道8.5公里,改造小區77個,新建改造小區管網223公里,新建3個生態公園,新建污水處理廠,整治河道護岸28公里,河道生態清淤14.2萬立方米,大幅改善沿河環境景觀,讓這里成為市民們休閑娛樂的好去處。
“以前河水臭得不敢開窗,現在環境好了,有清水、有綠地,我們在家門口就能免費觀景和健身,幸福感爆棚!”家住九江十里河下游的居民張昌安對兩河的治理成效贊不絕口。
安徽蕪湖的江東水生態濕地公園是三峽長江水資源保護的又一典型案例。這座新建成的濱江公園風景秀美,但很少有人知道,它同時也是一個用技術手段打造的生態凈水系統,承擔著蕪湖朱家橋污水處理廠的尾水凈化功能,防止這些尾水進入長江,公園每天可接收污水廠輸送來的4萬噸尾水。這些尾水先流過潛流人工濕地與強化處理濕地,經過微生物生化作用等過程逐級凈化,再匯入生態穩定塘,排出時的水質已從劣五類提升為準四類。
幾年前,這里還是無人想靠近的“龍須溝”,如今這座兼具“顏值”與“內涵”的公園,將山水詩卷般的優雅閑適融入喧囂都市,成為市民們休閑娛樂的網紅“打卡地”。
2018年11月至2019年6月,長江大保護項目由4個試點城市拓展至長江沿線16個合作市縣,治理長江全面鋪開。據了解,三峽集團目前已累計與沿長江各級地方政府簽署共抓長江大保護合作協議120余份,業務布局實現沿江11省市全覆蓋,探索形成一系列城鎮污水治理“三峽模式”;累計落地項目投資規模超1400億元,對應設計污水日處理能力1100萬噸,設計建設運營管網長度超過2萬公里,直接服務城鎮面積1.88萬平方公里,直接服務居民人數2466萬人,三峽助力下的長江經濟帶生態修復和環境保護已初見成效。
下一步,三峽集團將積極探索打造智慧水務系統,通過引入大數據,打造城市水管家平臺,城市的所有水務數據都將被及時收集、處理,做到水務資產全可視、水務運行動態全監控、水務系統全調度,讓水環境治理更加高效便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