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東明
摘 要:課后作業能鞏固課堂教學效果、補充課堂教學、發散學生思維、檢驗學生學習成果培養學生學習習慣。多樣化、層次化、科學化的小學語文作業既可以幫助學生鞏固自己學過的知識,使自己了解自己還有哪些不會的地方,還可以讓教師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更好地促進學生的發展。文章運用文獻資料法、扎根理論法、訪談法等,探究了小學語文課后作業的相關問題,提出了使作業充滿趣味,激發學習潛力;使作業源于生活,拓寬學習空間;使作業富有層次性,發展學習能力;使作業更具開放性,提高創新意識;優化作業評價,增強育人效果五點提升策略,旨在促使學生熱愛學習、熱愛語文、全面發展。
關鍵詞:小學語文;優化設計;促進發展
一、 引言
小學生正處于生長發育的關鍵期,具有活潑好動、樂于探索新事物的天性。而科學、高效、合理的小學語文課后作業能起到復習和鞏固課堂教學的作用,同時也能對教學內容進行補充,更能開發學生大腦,使學生形成發散性思維。反之,煩冗、無味、模式化的小學語文課后作業則加重了孩子的學習負擔,限制了孩子學習的靈活性,打擊了學生的積極性,磨滅了孩子探索新事物的天性。故合理、精心的設計小學語文課后作業,在學生增加語文知識,增長才干,豐富業余生活,增強學生學習的興趣提高孩子的學習能力,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等方面有事半功倍的效果。這就要求語文教師要基于相應新課改的要求,對學生的課后作業進行一定程度的改革,根據學生的需求,從學生的心理和生活習性出發,使語文課后作業趣味化、多樣化、生活化,使孩子能從課后作業中感到快樂,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不再為完成任務而痛苦地學習,為此,文章結合多名優秀教師的典型案例,提出了以下五點提升策略。
二、 使作業充滿趣味,激發學習潛力
《新課程標準》指出:“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童話世界出發,選擇學生身邊的,感興趣的事物,以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與動機……”這就要求教師在課后作業布置的題型上,做到“活”“新”“趣”“奇”,采用多種方法,將增長知識和形成創造性思維寓于課后作業之中,更新學生的知識體系,多一些生動有趣的探究,少一些重復呆板的機械練習,使學生自發、主動地學習。在具體教學過程中,應嘗試一些適合小學生興趣的課后作業,使聽、說、讀、寫與演、唱、畫、做等形式相結合,讓學生會動手、會動腦、會動口,滿足學生好奇、愛動、好學的特性。如:教學反義詞時,筆者設計“對口令”的游戲,教師說:“我是大。”學生就對應說:“和你相反我是小。”這樣的游戲也可以在學生與學生、學生與家長之間展開,學生對此都很感興趣。教師將所學的知識寓于游戲中,可以提高學生完成命題的積極性。再如,學習生字“溪”時,筆者設計的命題是:“誰能編兒歌記住這個字?”學生熱情高漲,經過全班交流反饋,編出一首兒歌:“三點水,爪子頭,一扭一扭碰石頭,溪水流到大海里。”如此一番,幾乎沒有學生會寫錯這個“溪”字,而且學生對這類“作業”特別有興趣,都非常積極。
三、 使作業源于生活,拓寬學習空間
新課標明確指出:“語文學習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語文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應著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作業設計也應體現實踐性,而不是對教學內容的重復。開放式的語文課后作業,就是要求學生突破思想固式的屏障,向課外延伸,讓課后作業與生活接軌,通過炫麗多彩的作業形式,鞏固、應用、深化學生在課堂上所學的語文知識,提高每個孩子的綜合實踐能力。
以低年級識字教學為例,馬路上的公交車、站牌都為學生的識字提供了豐富的學習資源;放學路上,各種招牌和廣告宣傳畫也是一個巨大的學習知識、掌握知識、運用知識的資源庫;還有一些食品包裝袋、礦泉水飲料商標、報紙……識字的資源空間和人們的生活一樣寬廣,哪里有生活,哪里就可以幫助學生識字。學生可以隨時認識、隨時記錄。每周筆者利用一節課召開識字交流會,讓學生展示自己的識字成果。一段時間下來,學生不僅增加了識字量,而且培養了良好的在生活中識字的習慣,同時也減輕了學生書面作業、重復機械作業的負擔,讓學生感悟到“學習即生活”。再以低年級學生的“寫話”為例,低年級學生往往不知道怎么把句子寫具體。這時,不如讓學生從生活中學習。如:用“先……接著……然后……”寫上一段話。筆者并沒有千篇一律規定學生寫教室里打掃衛生時常做的掃地、擦窗等,而是布置學生回家幫助爸爸媽媽做一件家務,做的時候注意先后順序,再把它寫下來。學生挑自己會做的家務,幫助爸爸媽媽完成,既培養了學生孝順父母的觀念,體會到做家務的辛苦,又讓學生有話可寫。對寫話的要求也根據不同的學生而不同。平時寫得好的,要用上形容詞,要描寫神態等。平時有困難的,只要求寫清楚即可。又如“母親節”到了,筆者給學生布置一項“親情作業”——“給媽媽一個驚喜”,要求給媽媽送一張賀卡,把想對媽媽說的話寫在賀卡上。在做這項作業時筆者發現學生的賀卡中有許多真誠的話語,這些稚嫩的句子深深地打動了筆者。親情作業——美麗而有效的命題設計讓學生感悟了人情、品嘗了親情、懂得了愛應當怎樣付出。這樣的語文作業形式多樣、貼近生活,不僅能有效激發學生的興趣,使其積極參與其中,而且有利于學生綜合實踐能力的提高,可謂一舉多得。
四、 使作業富有層次性,發展學習能力
例如在教學《小池》這首古詩的時候,筆者就讓學生自己設計課后的作業,學生的興致非常高,他們略加思考,便給自己設計好了作業。生1:我想回家把這首詩畫成一幅畫。生2:剛才在上課的時候,老師講到古代的文人喜歡在畫上題詩,我覺得這首詩中寫的景物很美,我也想畫一幅畫,再在畫上面題上這首詩。生3:我想回家把這首詩背下來。生4:我想回家把這首詩抄寫在一本專門抄古詩的本子上。生5:我已經會背這首詩了,但是我覺得錄音里的人朗誦很注意語氣,我想回家再背出語氣。學生帶著極大的興趣給自己布置了作業,但是因為低年級的學生自學的能力還是弱一些,若讓學生僅憑自己的興趣完成課后作業,導致學生掌握知識不均衡。所以將學生設計的作業進行了整合,分為誦讀作業、抄寫作業和書畫作業三大部分。前兩部分作業為必選作業,最后一部分為選做作業。筆者想這樣的作業設計體現了師生之間一種真正的平等、尊重,師生在作業的安排設計上達到了一種共識,學生自主參與度大大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