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越雯 方琦



摘 要:文章在厘清認知、元認知與認知類型三個概念的基礎上,簡要分析了學生與學生之間、學生與教師之間的認知差異。基于此認知差異,以自然地理“地球運動”相關教學為例,對補償教學模式的進行初步的探索,提出復雜任務型補償教學、網絡授課型補償教學、互助團隊型補償教學等模式。以期對地理同行尤其是年輕教師有所幫助。
關鍵詞:認知;元認知;認知差異;補償教學
一、 認知、元認知與認知類型
(一)認知
認知是人們獲得知識、應用知識的過程,即信息加工的過程。它是人最基本的心理過程,包括感覺、知覺、記憶、思維、想象和語言等。人腦接受外界輸入的信息,經過頭腦的加工處理,轉換成內在的心理活動,進而支配人的行為,這個過程就是信息加工的過程,也就是認知過程。因此,認知是比較復雜的心理過程。
(二)元認知
元認知包含兩方面的內容,一是有關認知的知識;二是對認知的調節。也就是說,一方面,元認知是知識實體,它包含關于靜態的認知能力、動態的認知活動等知識;另一方面,元認知也是一種過程,即對當前認知活動的意識過程、調節過程。作為“關于認知的認知”,元認知被認為是認知活動的核心,在認知活動中起著重要作用。筆者通者對學生學習過程的觀察發現,在學習過程中,一方面,學生通過學習過程中的目視、耳聽、觸摸進行著各種認知活動;另一方面,又通過篩選、判斷、重點關注、甚至于主動或潛意識的對抗,對自己的各種認知活動進行積極的監控和調節,即再感知、再記憶、再思維等。而此過程更能夠促進學生的成長和不斷提高。據此筆者認為,注重提高學生的元認知能力,特別是元知識能力中對認識的調節能力是我們教學活動中極為重要的一部分。
(三)認知類型
根據對于元認知的了解可知,元認知既有客觀的認知的知識,更重要的是主觀地對認知的調節。每個個體的個體差異決定著對認識的調節各不相同,也就是認知類型存在差異。認知類型是個體的認知風格,即個體在感知、記憶、思維等認知模式上的個別差異。基于元認知是一種過程的理解,那么認知類型即個體在理解、貯存和利用信息過程中的獨特方式。區分和弄清個體的認知類型,對于深入了解和掌握學習對象的認知特點、做到因材施教和提高教學質量,有重要的意義。
二、 個體認知差異
(一)學生與學生之間的認知差異
認知過程是獲取信息并對信息的加工過程,學生個體存在諸多差異,包括感覺、知覺、記憶、思維、想象、語言等,學生對知識的理解速度不甚相同,學生學習生活經歷存在差異,學生自身知識體系建構亦有不同,學生對知識的渴求程度、興趣點都不甚相同,因此,學生之間的認知存在差異不難理解。
例如,學習地球運動公轉的地理意義時,在教師講完晝弧的時間跨度相當于晝長等相關概念時,有的同學很快能夠計算出A和B的晝長分別是幾小時,而有的同學則不能,如圖1。再追問為什么不會,有的同學是不記得晝弧的概念,有的同學是沒能意識到地球側視圖正面和背面是對稱的,即晝半球夜半球概念還沒有完全掌握,或者地球空間感沒有建立,沒有將圖1和圖2建立起聯系。
(二)教師與學生之間的認知差異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通常會基于以往教學經驗對學生的認知水平做出一定的判斷和推測,但是這種判斷和推測是建立在過去,而不是當下。教師對所教對象當前的認知水平不可知,客觀上導致師生之間認知存在偏差。
教師以自身的認知能力為基礎,對學生的認知能力存在誤判,即站在教師的視角,想當然認為學生和教師一樣,對某一知識掌握情況良好,而忽略了學生是初學,基礎弱,教師應該做到引導學生按照正確的思路去認知,同時通過反復的教學和練習形成固化的認知習慣。
例如,學習地球運動公轉的地理意義時,在教師講解正午太陽高度的公式的由來,有的同學很快能夠理解公式(H=90°-緯度差)實際就是數學中直角三角形和平行線定理的結合,是初中知識的積累和應用,而有的同學對緯度的理解不到位,線面角找不清楚,或者線面角找到之后要與當地緯度建立聯系存在障礙,且需要一定的時間消化和理解,不能迅速理解公式含義。所以在教師課時要求上,和學生掌握上存在矛盾。
三、 補償教學嘗試
課堂是以學生為主體的課堂,幫助學生建構知識、掌握知識并不是課堂的唯一目的。作為教師,更應該的是幫助學生構建自己的核心素養和關鍵能力,進而為其將來所用,利于今后的學習生活及工作。但是課堂教學有其局限性,為此,基于生生與師生之間的認知差異,為了教育公平和學生個體的需求,可以嘗試在課堂之外進行補償教學。
補償教學是放置于課堂教學之外的,基于學生興趣和個性發展需求的,作為預習或鞏固的輔助性教學手段。依據日常教學探索,文章初步將補償教學分成三種形式:復雜任務型補償教學、網絡授課型補償教學、互助團隊型補償教學。
(一)復雜任務型補償教學
基于真實情境的復雜任務,讓學生從實際問題的解決中反思所學知識,從而進行間接補償教學,該形式可以作為單元綜合拓展應用。
例如:墨跡天氣App中分別查了常州和南通的近2天的天氣,發現上面不但標注了日出日落時間,還有月出月落時間,請同學們聯系所學自己設計問題。
問題1:2019年9月13日是中秋節,月亮為什么是圓的?除了滿月,還有其他月相嗎?家人一起賞月,從哪個方位去觀賞,何時去觀賞?
問題2:2019年9月13日常州的日出是05:43,日落時間是18:10,而9月14日常州的日出是05:43,日落時間是18:09,墨跡天氣是否出錯了?請指出,并說明理由。
問題3:2019年9月13日常州的日出是05:43,日落時間是18:10,而南通的日出時間是05:39,日落時間是18:06,這是為什么?該日出日落時間是什么哪個時區的區時?能否推測常州和南通的經度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