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燦良
摘要:隨著新課標改革與創新的理念逐漸深入人心,歷史課堂已逐漸走入新的篇章。依據新高中歷史課程標準編寫的必修教材《中外歷史綱要》,從2020年秋季開始有20個省區使用。基于此,文章重點從教學導入方法入手,淺談高中歷史新教材教學導入的方法與策略。
關鍵詞:高中歷史;新教材教學導入;方法策略
一、研究高中歷史新教材教學導入的原因和意義
(一)原因:歷史核心素養培養的要求
統編歷史必修教材《中外歷史綱要》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重要載體,是實現黨的教育方針的鑄魂工程、基礎工程。隨著新課標改革的不斷深入,教育部對高中歷史教學提出了新的要求,強調滲透包括唯物史觀、時空觀念、史料實證、歷史解釋和家國情懷等五大歷史核心素養的培養。教師要轉變“教教材”的傳統觀念,思考如何“用教材教”的問題;要轉變“怎樣教”的固有思路,思考學生“怎樣學”的問題。這就需要教師在把握教材的基本體例和結構、分析教材各部分功能的基礎上,從學生學習歷史的角度,以發展學生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為目標,創造性地使用教材。筆者在此認為核心素養內涵就是在教育和教學的各個環節中,教師通過運用合理的方式幫助學生漸漸具備能夠實現自身終身發展、體現自身社會價值的能力和品質。圍繞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教師要發掘教材內外有助于核心素養發展的因素。為了更好地完成主題教學,需要教師在現有教材的基礎上重新進行內容整合。歷史教材不是歷史的全部,而是一種主要的教學資源,沒有必要被束縛手腳。所以在教學導入環節,我們或可以增加一些資料和素材;或運用多媒體手段,圖文結合,視頻導入;或建構歷史知識結構體系,整合知識點等,以達到提高教學效率,擴展學生視野,增強學生歷史學習興趣,培養學生歷史核心素養的目的。
(二)高中歷史新教材教學導入的意義
高中歷史新教材教學的導入是一個宏觀的概念,它可以促進教育工作者思考多樣化的手段豐富課堂教學,多樣化的教學方法可以保持教學的活力,還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學生的主體地位,在新課改革的背景下,教師增設的教學環節可以有效提高教學質量,提高課堂質量,更好地為學生主體服務。
二、高中歷史新教材教學導入的措施
(一)思維導圖式導入
歷史必修新教材《中外歷史綱要》總體容量偏大,除去活動課,上冊共29課,下冊共23課,其總量偏大,會導致教學時數不夠。
52課的課題中帶有“和”“與”的占一半多,即這些課的主題不止一個;上冊近一半的課文是四個子目,這都會導致每課的教學時間緊張。教材章節的知識點密度大,單個課時的內容頗多,知識的含量較傳統教材大得多。一些課文的敘述高度概括,每句話都構成一個知識點,卻又缺乏具體內容的敘述,顯得非常抽象。如果按傳統的教學方式,教師講解教材中的所有知識點,讓學生記住教材中的全部內容,幾乎是難以做到的。這就要求我們必須轉換歷史教學的觀念和思路,利用思維導圖導入,加工處理教學內容,
就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思維導圖對于教師而言是一種教學方法,對于學生而言是一種學習手段。思維導圖是將課本上錯綜復雜的知識體系進行梳理和重新構建,將抽象的知識進行具體的歸納和總結。對于教師來說,教師可以針對本節內容提煉關鍵詞、知識點,進而通過板書呈現給學生,讓學生對本節課或者本章節的內容有個提前清楚的認識。對于學生而言,學生在教師講解后,拿出一張紙,在這張紙上構建思維導圖,提煉關鍵詞,如時間點,在時間點的周圍開始構建,由此可以看出,思維導圖的構建不僅可以發散學生的思維,還可以梳理本節課的知識點,方便學生對歷史的橫向和縱向的把握。它可以有效幫助教師導入本節課要講的和要學習的內容和本節課需要完成的目標,也有助于幫助學生梳理清楚本節課自己需要掌握的知識點。
1.在研讀課本時勾勒出思維導圖
教師上課的基礎是課本內容和課程大綱,教師在備課時需要認真研讀課本和課程大綱,在備課中先進行一個大致的規劃,也就是進行一個大致的思維導圖,在思維導圖下并且結合自己班里學生的實際學習能力,設定教學目標,在既定的教學目標下完成教學任務,相對于傳統的備課模式,思維導圖更清晰地呈現了教學目標和教學任務。教師是學生的榜樣,教師首先在自己的工作中應用思維導圖,學生以教師為榜樣也在自己的學習中構建思維導圖。
2.在精讀課本時細化思維導圖
上面論述了教師在備課前需要對課程進行一個大致的勾勒,在此部分主要是細化思維導圖。教材是專門適應現今的高中學生所設定的講學內容,教師在備課時需要反復觀看和研究教材,教師在精讀課本時,不斷細化自己的思維導圖,以求在講課中可以達到一個精益求精的程度,并且也在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不斷細化自己的歷史思維導圖,以求對課本有更深層次的理解。
3.聯系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增減思維導圖
上述兩點都是在講以教師為主體進行備課,現在課堂不同于傳統課堂,傳統課堂是以教師為主體,教師在備完課之后按照自己的備課進度和目標前進,此種教學模式限制了學生的思維,不利于學生思維的發展。在當今社會,隨著新課標改革的發展,新課標理念逐漸走進課堂,它要求以學生為主體,學生是課堂的主體,教師的教學目標和教學進度都要以學生為主體。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學生的成長環境、知識接受程度和能力等因素的不同,使得學生的學習呈現個性差異化,那么教師在勾勒和細化思維導圖時要結合學生的實際學習能力,綜合備課,適當地增減思維導圖中的環節,這樣做不但不會影響學生的學習進度,反而會激發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促進學生知識外延,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
(二)運用史料進行新教材教學的導入
所謂史料,簡單來說就是組成歷史的資料,是歷史變遷中留存下來的基本信息。借助史料研讀背景,分析人物和事件所處的時代背景,在進行史料的學習中激發學生學習熱情,增強學生歷史意識,有助于新課程教學的導入。此部分主要是探討如何利用史料進行新教材教學的導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