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曉紅
摘 要:詩歌屬于文學最高的形式,中國歷來被稱作“詩的國度”,尤其是唐詩、宋詞以及元曲,流傳至今,名揚中外。詩歌最主要的特征就是抒情,其相對于其他文學體裁,通常更具有感情色彩?;诖耍恼轮饕獙r村高中語文的詩詞教學現狀進行分析,并提出相應的教學策略,以促使學生的學習效率得到有效提升。
關鍵詞:農村;高中語文;詩詞;教學;有效性;探析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當中明確指出,學生需注重提高自身對詩歌語言的體會與感受力,對詩歌當中的情感進行體會,以促使學生的審美能力與境界得到有效提升。由此可知,新課標中,極其注重對詩歌進行教學,并注重培養學生的詩詞鑒賞能力,其主要是對語言當中的積極情感進行把握與體驗。因此,詩詞教學過程中,語文教師需注重學生自身情感的調動,以促使學生深刻體會到詩詞具備的意境美,并通過詩詞的學習,促進學生鑒賞力提高的同時,實現詩詞審美力與感受力的提高。
一、 農村高中語文詩詞教學現狀
(一)教學方法枯燥
詩詞教學相較于白話文而言,通常會出現字生、詞難的現象,這就導致大部分學生無法有效理解。語文教師在對詩詞開展教學時,通常會選擇解釋題目、了解詩人;解決難字、翻譯全篇、全文背誦的教學方式,這就導致教學過程整體呈現出程式化,注重形式而忽略內容以及詩詞的意境與意象的關系,將意象與意境分離,其就會打破原先的根據想象對美的意境進行創造的方式,也無法根據意境與意境對詩人的心境進行體悟,導致原先的悠遠意蘊、豐富的詩詞被翻譯后,顯得索然無味。同時,該教學方式對學生自身的創造需求進行了抑制,對學生的生命活力與思維靈性進行扼殺,這就導致詩詞當中的美感被全部掃蕩殆盡,從而使學生在課堂上的學習缺乏相應的情感。
(二)教學途徑單一
新課標中明確指出,語文教師需充分關注開發與利用相關課程資源,對相關活動進行創造性開展,努力拓展學生的具體學習空間,強化學生在各場所中學習語文與應用語文知識的意識。但是,根據學生對詩詞的學習現狀,其學習僅僅是局限于課堂,而語文教師在教學時,也只是將教材作為中心,很少進行拓展。對于高中階段的語文詩詞的教學,其詩詞大部分都是田園生活以及風景詩詞,該類詩詞所描寫的景色對于農村生活的學生而言,通常不是很陌生,但是,語文教師在具體教學時,仍舊停留在對詩詞的內容進行還原,促使學生在學習詩詞的時候,脫離了實際生活。語文教師通過引導學生不斷思索彼時彼地,遙遠的詩人內心的感受以及眼中的景象,這種狀況下,學生通常是無法深入體會到詩詞體驗的。在詩詞學習中,學生失去了自身體驗作為支撐,對詩詞內容的學習陌生且短暫,這不僅使學生學習詩詞更加費時費力,而且還會影響到學生的學習效率。同時,在教學時,缺乏相應的課外延伸以及生活實踐,詩詞教學課堂就像是一潭死水,而校園中的文化建設也相對淡漠,從而使學生自身的文化生活當中缺乏相應的詩詞教化以及美化。
(三)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較差
首先,大部分學生對詩詞學習呈現冷淡態度。部分學生認為,詩詞的語言相對含蓄且形式工整,習慣性引用典故,而缺乏相應的時代特征,尤其是相對較長的詩詞,在實際學習中,不僅費時費力,而且難記難懂。其主要是因為學生對古代文學史以及相關歷史知識的理解相對淺顯,缺乏相應的文學底蘊,還有部分學生受到當前快餐文化以及流行文化的沖擊,詩詞的閱讀空間相對狹小,導致其閱讀詩詞的品位降低。
其次,大部分在對詩詞學習時,動機較為純粹,只是為了應付考試。學生學習詩詞的主要目的就是鑒賞美,并對人生與社會進行更好的感悟與體驗,從而實現情操的陶冶與學生修養的提高。但是,很少的學生會由于喜歡詩,而感覺詩詞美進行閱讀與學習的,大部分學生對詩詞進行學習的主要目的就是應對考試。該學習動機的出現,并不是學生自己的內部動力,因此,學生不會感受到學習詩詞的愉悅感,學習詩詞只能成為學生的外在壓力,即使是勉強的閱讀詩詞,也只是為了記憶而讀,毫無情感。
二、 農村高中語文詩詞教學策略
(一)農村高中語文詩詞課堂的構建
高中語文的詩詞教學中,教師需注重合作與自主探究,因此,新課改下,農村高中的語文詩詞具體教學中,需與新課改的相關理念及學生實際相結合,構建出民主課堂。對于農村的高中生而言,其基礎通常較差,且學習的主動性也不強,再加上該階段的學生正位于青春叛逆期,因此,在具體教學時,不僅需充分注重與學生進行互動交流,而且還需根據學生自身的健康發展及其個性化發展,開展以生為本的課堂教學。由此可知,農村高中的詩詞教學中,需注重愉快氛圍的營造,由于愉快的氛圍不僅會對學生實現個性化發展有著積極影響,而且還能使師生一起完成相關教學任務與內容。師生之間通常面臨著同樣的教學任務,不同的是,教師關注怎樣教,而學生關注怎樣學,因此,只有教師與學生彼此做到互相理解與尊重,并實現密切合作時,才能調動教師的教學積極性,并激發學生學習詩詞的潛能。若語文教師自己占據全部課堂,獨自朗誦閱讀,課堂氛圍死氣沉沉,與學生沒有任何情感溝通與交流,師生二者缺乏情感上的疏通,這不僅無法形成愉快的課堂,而且還會影響到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因此,語文教師需注重愉快、民主的課堂氛圍營造。
例如,對《沁園春·長沙》開展教學時,語文教師可以先在早讀課上讓學生對該詩詞進行朗讀,在具體上課時,讓幾個學生進行單獨朗讀,A學生:“獨立寒秋,湘江北去……”,其朗誦時極其溫柔,聲音不大。如泣如訴,但是卻很是投入。然后,教師又讓B學生進行朗讀:“獨-立-寒-秋,湘江-北-去……”,其朗讀仍舊很投入,但更有氣勢,在后面的朗讀更是一氣呵成。此時,教師讓全班學生對二位同學的朗讀實施評論,C學生說:“B學生的朗讀就像是念經……”,此時,其他學生就會哈哈大笑,而此時,教師提問:“B同學,你是否同意C學生的點評?”B學生說:“不同意,我認為毛澤東的詩在讀的時候,就應該是抑揚頓挫,此能充分呈現出其韻味?!比缓?,教師再讓其他學生根據自身對于毛澤東詩詞的理解,進行朗讀。通過這種活躍、愉快的教學氛圍,不僅可以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詩詞學習中,而且還能實現高效閱讀與學習,從而實現詩詞的教學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