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紅霞
摘 要:對于小學生來說,班主任不僅是班級中的主要管理人員,且是教學工作的重要指引人員。與此同時,語文課程作為對學生綜合素養進行提升的重點學科,其在小學階段的教學中占據重要地位。并且從實際上來看,多數班級由語文教師兼任班主任,以促使小學語文教學質量提升和學生綜合發展,所以為了促使小學語文教學和班主任管理工作能夠得到更加有效的結合,有必要對相應的策略進行分析。
關鍵詞:小學語文教學;班主任管理;結合策略
一、 引言
通常情況下,小學階段的語文教學工作以思想教育為主,且班主任教師多由語文教師兼任,有利于在新課改背景下更加有效地對學生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進行建立。因為將小學語文教學與班主任管理工作進行充分結合,有利于起到推動學生良好發展的作用,所以相關人員應對這一部分工作予以充分重視,積極探究將二者進行有效結合的手段,以促使教學工作與管理工作能夠得到雙重有效發展,進而實現學生綜合素質的有效提升和語文素養的不斷發展。
二、 小學語文教學和班主任管理進行結合的重要性
(一)提升思想教育工作的效果
小學生對是非進行判斷的能力相對較弱,同時不具有固定正確的價值觀念,所以在開展小學教學活動時,必須對學生進行有效的思想教育。而將語文教學與班主任管理工作進行結合,能夠切實有效地實現小學階段思想教育質量和效率的提升。并且在此過程中,朗讀成為開展語文教學活動的重要方式之一,而課文之中包含諸多具有思想性的內容,學生在對課文內容進行朗讀時,即能夠在不知不覺中對其中的思想觀念進行接受并認同。另外文字在語文教學過程中占據重要地位,教師可選擇具有較高思想價值的內容引導學生進行學習,以能夠在促使學生文字表達能力得到提升的同時,使其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逐漸得到正確的引導。由此,不僅有利于學生道德品質水平的提升,還有利于保障班主任管理工作開展的順利。
(二)實現教學與管理目標的統一
在小學階段,語文教師的教學目標與班主任的管理目標具有一定的統一性,語文教師的工作重點在于幫助學生養成科學良好的學習習慣,并對學生的愛國情感進行培養,同時也需要對我國各項美德進行充分感受。班主任管理工作的重點則在于為學生創建起良好的學習氛圍,幫助學生尋找適合自身的學習模式。在工作措施方面,語文教師主要對學生的語文表達能力進行培養,同時促使學生養成積極向上的行為品質,并對各方面理論知識進行不斷了解。班主任管理工作則需要針對各項事務與學生進行交流和溝通,以能夠形成一定程度的約束力,從而使班級風尚不斷優化,并實現班集體和諧性及團結性的不斷提升。
(三)培養學生的良好學習習慣
一般來說,小學生的好奇心較強,而自控能力相對較差,以此為基礎,小學生中出現不良情況的可能性則相對較高,而班主任開展管理工作能夠對學生的基本行為起到有效的規范作用,也就有利于學生將更多的時間、精力及注意力置于學習和對自身良好習慣進行培養的方面。語文課程屬于學生日后發展的重要基礎,在語文學習過程中對學生的各項行為習慣進行有效培養。則能夠對學生日后的學習及發展起到有效的推動作用,所以將小學語文教學活動與班主任管理工作進行充分結合,能夠使學生的自我控制能力得到大幅度的提升,也就有利于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
三、 小學語文教學和班主任管理的有效結合策略
(一)在語文教學中對思想教育進行滲透
在開展小學語文教學活動的過程中,教師不僅教授語文基礎知識,還應在其中充分滲透德育教育,也就是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強化對于學生思想、情感、態度、價值以及品質等各個方面的正確引導,以促使學生的道德品質能夠得到不斷提升。第一,采用朗讀教學的模式,如在班級中組織“誦讀經典”活動,每天帶領學生使用10-20分鐘的時間對我國傳統文化進行朗讀學習,例如《三字經》《弟子規》等,均為值得進行朗讀學習的內容。在此過程中,學生不僅可以逐漸深入地了解我國傳統文化,還能夠在潛移默化中受到傳統文化中的正面影響,從而逐漸對正確的“三觀”進行建立,并且,教師應鼓勵學生每天或每周對自身的誦讀心得進行記錄,并在班級中進行分享,以能夠及時發現和改善活動中存在的不良之處,進而切實提升語文教學過程中思想教育的有效性;第二,采用文字書寫的方式,在教學過程中對于具有特殊含義的句子,教師可引導學生進行仿寫,以強化學生對教材內容中包含的思想感情進行認知和認同,以提升思想教育的效果;第三,采用講解的模式進行教學,因為小學語文教材中包含數量眾多的思想教育素材,所以教師應在教學過程中對其進行積極應用,以進一步引導學生對正確的思想觀念進行梳理,進而實現學生判斷能力的提升,以實現學生對于班主任工作理解程度的加強。
(二)通過情感教育強化學生的感恩精神
班主任可以采用情感體驗一類的方式吸引學生對語文教學活動進行積極參與,以促使其能夠更加深刻地對親人、對于自身的恩情以及教師對于教學工作的細致、用心進行體會,進而可以強化學生對于班主任各項工作的理解,并提升日常管理工作中學生對于班主任教師的配合程度。以此為基礎,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也能夠得到提升,從而實現語文教學質量和效率的提升。例如在進行教學過程中涉及有關于“愛”的教學素材時,教師即可引導學生對“親人之愛”“師生之愛”等進行更加充分的理解,并逐漸幫助學生在內心構建起自律、自尊的精神意識,以提升學生對于自身的要求,進而強化學生的自我管理及自我約束能力。由此,不僅學生的語文學習能力能夠得到提升,還有利于發展學生的人文素養。
(三)通過故事強化道德教育
德育教育工作在小學班主任管理工作中占據重要地位,也是決定班級管理質量的重要手段之一,并且小學語文教材中包含諸多可作為德育教育素材的內容,其中作用最為顯著的,即為故事典籍。所以,在開展語文教學活動的過程中,教師應積極采用講故事的方式對德育教育進行滲透,以提升學生對于德育教育的接受度。例如《精衛填海》的故事可以幫助學生了解做事需要具有“持之以恒”的精神,只有堅持才能夠獲得成功;《孔融讓梨》的故事能夠幫助學生認識到“尊老愛幼”是我國的傳統美德,我們應在日常生活中對傳統美德進行積極落實;《狼來了》的故事可以幫助學生明確誠信的重要性……由此,通過具有趣味性的故事,學生能夠對德育教育內容進行更加有效的吸收和更加深入的掌握,與此同時,教師自身應注意對引導作用進行發揮,以促使德育教育的效果得到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