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錫英
摘 要:幼兒園環境是重要的教育資源。隨著課程游戲化的不斷深入,幼兒從環境中學習,環境依托幼兒的活動,形成一種互推互進的過程。基于對互動式環境的思考,倡導“互動、自主、多元、探究”的取向,引導幼兒從需要和興趣出發創設有效的互動環境,在與環境互動中提升認知能力、探究能力,使幼兒養成良好品質。
關鍵詞:互動式環境;主動學習;互推互進
一、 現狀與問題
在環境創設的過程中,教師有過這樣的困惑:花了大量的時間、精力把教室環境打扮得精致、有趣,區域材料豐富多樣,主題墻面五彩繽紛,自然角生機盎然,但幼兒為什么漠不關心?對此,我們展開了談論:教師創造的環境是幼兒真正需要的嗎?怎樣的環境更能支持與促進幼兒的主動學習?我們發現當下教師在環境創設中存在的幾個問題。
(一)重裝飾,輕教育
一些班級的環境,只圖表面上的漂亮,用鮮艷的顏色、可愛的玩具、新穎的材料精心布置起來,讓人看得眼花繚亂。這樣花哨的環境教師雖然花費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但是忽視了環境的文化內涵和教育意義,環境中把幼兒的需求和參與都忽視,沒有明確具體的目的,只是一個與幼兒學習無關的“背景”。
(二)重教師,輕幼兒
環境創設教師動手多,幼兒動手少;從成人角度出發多,從幼兒角度出發少。認為幼兒年齡小,不會做事,只會“添亂”,布置些什么、用什么樣的材料、以什么樣的方式等問題,還是要聽從教師的安排的。這樣的環境留下了很多“成人的痕跡”,幼兒是陌生的,甚至有時是排斥的,缺乏主動思考探索的機會。
(三)偏結果,少過程
在實際環境創設中,教師出于對幼兒能力水平的擔憂及操作方便,一下子把環境的最終結果布置出來。游戲材料的一成不變,讓幼兒失去探究的興趣;自然角觀賞植物擺得滿滿當當,幼兒無從下手,教師過多的預設,不能隨著幼兒的發展需求和學習興趣不斷變化、調整。幼兒自主學習的空間少了,幼兒與環境互動的機會少了,久而久之就會削弱學習的興趣和動力。
(四)重形式,輕內容
在環境創設時,有時需要張貼一些幼兒的作品,教師總是挑出一部分能力強的幼兒作品,這樣大多數幼兒在環境中找不到自信,進而沒能參與到環境創設中來;環境創設中家長雖然配合老師搜集一些材料或者圖書、圖片來園,但每次只是例行公事收集材料,幼兒和家長對班級環境創設的參與度不夠,沒有深入挖掘環創帶來的快樂,導致環境在幼兒與家長面前流于形式。
(五)偏靜態,少動態
環境設計靜止不動的多,活動的、可更換的設計少。往往是墻飾一勞永逸,孩子作品一貼多年。靜態的環境,不能隨著教學目標的變化而變化,也不能隨著幼兒的變化而變化,不利于活動和游戲的有效開展。
二、 策略與建議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明確指出:“幼兒的空間、設施、活動材料和常規要求等應有利于引發、支持幼兒的游戲和各種探究活動,有利于引發、支持幼兒與周圍環境之間積極的相互作用。”可見幼兒園的環境在幼兒的智能開發、個性發展有重要作用。互動式環境包含哪些關鍵點?我們認為,互動式環境首先應該是幼兒有興趣的,其次是開放的,能夠引發幼兒積極主動地與周圍環境相互作用,愉快地與同伴交流合作,從而引發幼兒的主動學習與深度學習,使幼兒的情感、技能、需求等得到滿足。
(一)轉換理念,從裝飾走向教育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中指出,“環境是重要的教育資源,應通過環境的創設和利用,有效地促進幼兒的發展”。當前的環創在兼顧美感的同時更加注重其教育內涵和對人的教育功能,即把環境作為幼兒回憶、互動和交流的載體,幫助教師回顧、反思和成長的平臺,促進家長理解幼兒和活動,提升教育理念以及促進家園合作的窗口。
因此,在環境創設之始,首先應該考慮的是創設的環境是否有利于教育目標的全面實現。是否有利于幼兒發展,教育目標所設計的領域,就應有相應的環境布置。比如在活動區門口設計幾雙小腳印、在公共樓道印上上上下下的箭頭圖案、在洗漱間展示正確洗手的圖示,這些環境創設就是對幼兒滲透規則意識。當前的環境創設不再是簡單的對班級的裝飾,更應注重其教育價值,教師逐步開始思考、學習和研究環境的有效創設。
(二)回歸需求,從教師走向幼兒
教育家陳鶴琴說:“用兒童的雙手和思想布置環境,會使他們更加深刻地理解環境中的事物,也會使他們更加愛護環境。”在環境創設中回歸需求,注重幼兒的前期經驗以及幼兒在活動過程中的想法、發現、表達和體驗,促進幼兒的主動探究,重視幼兒的參與,具有重要的意義。
1. 重視幼兒的參與度
只有幼兒參與到環境創設中,才有可能增強幼兒的主體性。為此,一方面要支持幼兒參與環境創設的全過程,包括主體的確定、內容的選擇、材料的收集與制作;另一方面要支持班級所有幼兒參與環境創設,不忽視任何一個幼兒的需求,讓每個幼兒都有參與的機會。
2. 發揮幼兒的主動性
幼兒在參與環境創設的過程中,教師要相信“兒童是有能力、有自信的學習者和溝通者”,給予幼兒更多的空間,營造自由民主的氛圍,引導幼兒發揮主動性,充分表達自己的意愿。
3. 尊重幼兒的選擇權
幼兒是班級環境的服務對象,因此,教師要尊重幼兒的選擇,讓環境更好地為幼兒服務。從主題的確定到材料的收集與制作再到內容的呈現,只要是幼兒選擇的,且符合課程目標的,教師就應該尊重并引導幼兒,將他們的選擇以最佳的方式呈現出來。
(三)多元互動,從結果走向過程
環境創設的過程是一個幼兒與教師、幼兒與家長、幼兒與幼兒之間共同合作、共同參與的過程。其優勢是幼兒能隨時隨地和環境“對話”,在與環境互動中提升自身的能力,促進幼兒的主動學習。幼兒、教師、家長要有讓幼兒參與環境創設的意識,要認識到幼兒園環境的教育性不僅蘊含于環境中,而且蘊含于環境創設的過程中。教師鼓勵幼兒在與材料、環境的有效互動中大膽探索、積極表現。這樣的互動環境讓幼兒成為創設主體,能激發幼兒對于新領域的探索,在互動中進一步落實核心經驗,實現“教”無痕,“學”有跡的幼兒自主創設互動環境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