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文斌 王賢平 袁文
[摘 要] 研究表明,利用“四微循環漸進式”培養模式能有效整合網絡資源,提高科研效果,激發研究生的學習積極性,對研究生論文讀寫能力的培養有很大的幫助。文章在建構主義理論下提出了一種提高研究生論文讀寫能力的培養模式,教學過程中以線上平臺為媒介,合理運用新媒體技術,輔以“四微循環漸進式”教學,讓剛步入科研大門的研究生掌握課題研究的方法,快速掌握論文寫作的基本知識,融入科研工作。
[關鍵詞] 建構主義;論文讀寫能力;研究生培養
[作者簡介] 林文斌(1996—??? ),男,江西吉安人,江西師范大學物理與通信電子學院,研究方向為物理與通信;王賢平(1984—??? ),男,江西廬山人,江西師范大學物理與通信電子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為物理與通信;袁文(1972—??? ),男,江西宜春人,江西師范大學物理與通信電子學院教授,研究方向為物理與通信。
一、研究背景
2020年初,新冠肺炎暴發,在此種緊急形勢下,許多單位停工停產,學校也延期開學。為了不耽誤教學進程,教育部提出了疫情期間“停課不停教,停課不停學”的要求[1]。在這種形勢下,運用互聯網、使用新媒體技術、利用線上平臺給學生上課成了一種新的教學形式。
相對于以往的線下授課,這是一次全新的挑戰。雖然線上教學資源豐富、交流方便,是一種十分便捷高效的教學方式,但研究表明,線上課堂讓教學過程中的互動變得虛擬而有距離感,存在師生互動不足,缺乏有效的教學反饋等問題。師生間的交流完全依靠手機、電腦等通信工具,隔著屏幕,淡化了學習氛圍,容易降低學生的積極性[2]。因此,在線上教學過程中,合理使用網絡資源、提高積極性、引導學生主動探索,是我們必須面對的難題。建構主義認為,學生不是外部信息的被動接受者和被灌輸的對象,而是學習的主體,知識的主動建構者[3]。為了提高學生主動學習的能力,北京大學繼續教育學院進行了優化論文寫作教學模式的探索,利用視頻答疑和課程論壇等新媒體技術,對學生開展授以學、練結合的寫作課程, 強化論文寫作指導中的互動與反饋機制,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4]。
疫情期間,筆者學校對學生開展了線上教學,教學過程中發現學生存在課堂上不積極、消極懈怠的現象。為了做好長期線上教學的準備,同時提高教學效率,在建構主義理論下,本文探究了一種“四微循環漸進式”培養模式,即“教師講微課、布置微任務、學生微演示、師生微討論”四個“微過程”,這四個“微過程”可以循環漸進,直到解決學生遇到的問題,學生對論文讀寫能力有所提高時才算結束。線上教學過程中可運用釘釘、騰訊課堂、微信和QQ等交流平臺,這些便捷的交流軟件結合“四微循環漸進式”教學模式,運用于研究生線上培養的過程中,構建起了一套便捷高效的師生交流方式,變被動接受為主動探究,提高了學生的積極性,大大提升了科研效果[5]。
二、模式探討
(一)理論基礎
建構主義主張教學模式應該以學生為中心,教師起到組織者、指導者和協助者的作用,教學過程中利用情境、協作、會話等方式激發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新精神,從而讓學生在輕松的氛圍中實現對所學知識建構的目的[6]。 “四微循環漸進式”培養模式融合了建構主義理論,包含“四微”“循環”“漸進”三個過程。“四微”是指教師講微課、布置微任務、學生微演示、師生微討論四個環節;“循環”是指在針對復雜問題時,“四微”中的四個環節可以循環進行;“漸進”是指在論文讀寫課程中,根據課程設計、教學內容有序遞進,最終完成教學任務,實現教學效果。其形式如圖1所示:
(二)教學思路
在開課前,應先做好線上教學的準備。教師將學生分成若干小組,每組5人,每個小組再建立自己的小組群,學生可以在自己的小組群討論。開課時,教師可通過班級群將制作的PPT等教學內容提前發給學生,讓學生事先預習,對所學內容和教學目的有所掌握。
在教學過程中,應遵循建構主義的原則,以學生為中心,教師創設教學情境,引導學生主動學習,啟發學生主動解決問題[7]。“教師講微課”環節中,教師除了講解論文的檢索技巧、論文結構、注意事項等,同時還可帶領學生主動閱讀文獻,和學生討論文獻中涉及的方法。在課堂上學習了論文的基本知識后,課后布置“微任務”,每個小組領取任務,在自己的群組內討論交流、完成任務,達到課后鞏固的目的。完成任務后,教師安排學生線上“微演示”,這個過程有助于教師分析學情,為后期的教學任務做好準備。針對學生“微演示”過程中暴露出來的問題,展開師生“微討論”是團隊合作的關鍵,師生之間的討論交流可以激發學生的興趣,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
三、教學實踐中的運用
疫情期間,針對開設的論文讀寫課程,教師將課程教學內容分解為四個子任務的形式,分別為數據處理(Origin和Matlab軟件的應用)、作圖(SolidWorks和Visio軟件的應用)、圖形的英文表述、introduction寫作思路。通過對這四個子任務的課程規劃,以期能培養學生的數據處理能力,熟練掌握作圖技巧,進而獨立撰寫論文。
下面簡述“四微循環漸進式”模式運用于論文圖形的英文描述教學過程中的具體流程。
(一)基于教師為主體的線上“微課堂”階段
建構主義強調課堂上“以學生為中心”,通過創設合理的教學情境激發學生主動發現、分析、思考的能力。在培養論文讀寫能力的線上課堂上,教師先通過展示精美論文的圖片吸引學生的興趣,激起學生的學習熱情后,順勢開展教學,回顧前面講的數據處理和作圖技巧,進而敘述圖形描述的重要性,向學生介紹如何將抽象化的線條變成富有邏輯、條理清晰的語言文字。
論文圖形的英文描述教學過程中,可先給學生講解論文中需要注意的時態、語態、句式、介詞、邏輯關系等基礎知識,接著以文獻為例,帶領學生看圖,結合文獻內容,去體會作者是如何用英文將圖表描述出來的。圖形的英文描述主要分兩大步,先用中文意思表達,然后用英文翻譯,熟練之后,再嘗試用英文直接描述。
(二)基于問題為導向的“微任務”階段
建構主義倡導自主學習,它不是由教師給出統一答案,而是在教師所提問題的導向下,啟發學生主動探索和獨立思考。在學習了圖形的英文描述課程之后,教師選取了需要描述的圖形作為課后作業,通過微信班級群發送給學生,要求學生先在自己的小組內討論交流,并由一名代表進行總結,最后提交。
(三)基于學生為主體的線上“微演示”階段
“以學生為中心”的建構主義主張教師要因材施教,有針對性地引導和輔導學生。由于知識的多元性,加上個體間的差異性,只有采用靈活的教學方法才能讓學生實現從“學會知識”到“會學知識”的漸變。提問和演示是教學反饋的形式之一,這能促進教師了解學生的差異,有助于因材施教。
在“微演示”環節,教師通過釘釘軟件進行線上演示。以學生為主體,由每組的學生代表分享“微任務”布置的作業思路和結果。在這個過程中,教師邊聆聽邊記錄學生存在的問題。在這些問題中有時態錯誤,表現為在描述圖表時用錯時態;邏輯錯誤,表現為圖表的描述混亂,沒有順序;詞語錯誤,表現為英文單詞書寫錯了;句式錯誤,學生根據中文意思直譯,造成語句混亂。大大小小的錯誤都能在線上“微演示”中體現出來,教師總結后進行學情分析,可為下一階段的教學做好準備。
(四)基于師生互動的線上“微討論”階段
在學生演示結束后,教師可引導學生在班級微信群展開討論。討論過程分為學生討論、師生討論、教師點評三個階段,教師將“微討論”環節記錄的問題分享到微信班級群里,并逐個進行討論。
在學生討論階段,教師可引導學生對微演示過程中各組分享的答案進行討論,提高學生發現問題的能力。有學生提出每組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時態錯誤,如現在時用成了過去時,英語時態與時間狀語不對應等;還有學生認為存在邏輯錯誤和沒有用對詞匯的現象。通過班級群可以看出學生們在積極思考、踴躍發言,不斷有學生提出新的想法,在教師的引導下,不斷深入、循序漸進,從而提升學習效率。
在師生討論階段,主要是針對學生討論過程中無法解決的問題,和教師討論交流,教師通過各種例子,普及在課堂上漏掉的知識點來給學生答疑解惑,解決學生討論中的難題。最后由教師進行點評,對整個“四微”過程進行總結,對學生“微演示”和學生討論中的不足加以指正,優點給予肯定,既要讓學生知道自己的不足,又要讓他們看到自己的進步,增強其信心,激發學習的動力。
(五)基于“四微”環節的“循環漸進探索式”問題研究
“四微”環節在論文圖形的英文描述中,解決了大多數問題,讓學生對圖表的描述有一定的掌握。但同時還存在一些經驗性問題,在師生討論環節,有學生提出,文獻中圖形的英文描述都有一定的格式,有規律可循,如果掌握了這些規律,那寫作過程中將會如虎添翼、得心應手。針對這個問題,教師在備課之后,重新采用“四微”的四個環節進行講授,這次相比原來的“四微”,形式上是循環的,但是內容則更加深入,可針對性地解決學生面臨的問題,為學生打下扎實的基礎,讓他們能充分掌握圖形的英文表述,提升教學效果。
論文讀寫能力的提高需要一個長期的過程,對研究生的培養也需要循序漸進式的教學,單憑簡單的“四微”并不能解決研究生的論文撰寫難題。利用從整體到部分,再由部分到整體的思想,在研究生論文讀寫能力培養過程中,運用“四微循環漸進式”教學。開設論文讀寫課的目的是培養學生論文寫作的能力,把教學過程分成數據處理、作圖、圖形的英文表述、introduction寫作思路四個教學任務,每個任務運用“四微循環漸進式”的授課方式解決后,遞進到下一個任務,同樣運用“四微循環漸進式”模式進行解決,這樣逐個突破、循序漸進,最終讓學生掌握論文讀寫的技巧。
本文在建構主義理論下提出了研究生論文讀寫能力“四微循環漸進式”培養模式,以學生為主體,激發學生主動學習的興趣,培養論文讀寫能力。同以往的教學模式相比,線上交流更加便捷、效率更高,線上資源眾多,若能夠充分利用,可使學生的知識面更廣,檢索文獻更簡單方便。教師利用線上微課的形式,不受時空的限制,就能將課程傳授給學生,而學生通過線上平臺合作將任務完成,緊密團結,增強了團隊的合作能力。布置任務,組織學生線上演示和討論,實時、實地地將問題反饋給教師,讓教師及時掌握學生的不足并解決。這樣一種模式,用于課題研究過程中,四個微過程循環輪動,再大的難題也能大而化小、小而化簡,最終被解決。
參考文獻
[1]高雪,秦加陽,張靜,潘效紅.疫情期間生物醫學研究生培養的探討[J].基礎醫學教育,2020,22(6):446-448.
[2]于磊鑫,徐珊珊,張蕓栗. 疫情期間高校線上教學模式的探索與實踐[A].沈陽市科學技術協會.第十七屆沈陽科學學術年會論文集[C].2020:1781-1784.
[3]張娟.基于建構主義的互助式小組學習在線教學模式研究[J].教育教學論壇,2020(40):269-270.
[4]董晨,常崝,唐海峰.網絡教學中的論文寫作教學模式研究——基于北京大學繼續教育學院的論文寫作教學實踐探索[J].當代繼續教育,2020,38(3):45-50.
[5]謝杏珍.建構主義視角下的大學英語課堂導入方式研究[J].山西青年,2020(18):119-120.
[6]邊梅娜,李邦豪.建構主義視域下高校思想政治課程優化路徑探析[J].科學咨詢(科技·管理),2020(9):69-70.
[7]江承鳳,李驊,張蘇江.建構主義理論視角下探究式教學在翻轉課堂中的運用研究[J].科教文匯(中旬刊),2020(8):3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