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在高考政策的影響下,高中地理越來越受到重視。然而,高中地理教材內容的深度、知識面的廣度,都是影響學生學習效果的重要因素。高中地理教師可以通過有效提問的形式促進高中生地理能力的發展。文章結合教學實際提出實現有效提問的四個策略:找準時機、構建網絡、化難為易和提問分層。
[關鍵詞] 高中地理;有效提問;教學方法
[作者簡介] 江二冬?(1983—??? ),男,江蘇揚州人,揚州市江都區大橋高級中學,?一級教師,研究方向為高中地理教學。
陶行知先生曾經指出:教師之為教,不在全盤授予,而在相機誘導。而如何誘導則是教學的一個難點。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有效提問是一種能夠發揮出學生巨大潛能的誘導形式。
一、找準時機
在高中地理教學中,教師提出問題要講究時機。教師只有在恰當的時機提出恰當的問題,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才能提升課堂教學效率和學生認知。筆者認為,課堂提問有幾個值得注意的“黃金時機”,現闡述如下。
首先是導入時的提問。在課堂導入時,教師可以為學生提供一些生動有趣的材料,使其展開與新知識相關聯的思考,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與學習興趣。例如,在講解“熱力環流”時,教師可以給出相關的圖片材料,并提出問題:教室中的暖氣安裝在底部位置,空調安裝在上部位置,這樣做的原因是什么?這一問題能夠讓學生產生對熱力環流知識的學習興趣,推動學生在興趣的引導下進入學習狀態,使其學習效果更加理想。
其次是重難點處的提問。對于重難點知識的講解,教師既要避免一帶而過,又要避免不講策略的反復強調。教師在課堂中要運用多種呈現方式,以重難點知識為目標進行舉例說明、提問跟進,讓學生更牢固地掌握相關知識。例如,在教學“人口合理容量”這一知識點時,教師需要讓學生明白對人口合理容量產生影響的因素,包括資源、科技、開放程度、消費水平等,其中,最值得注意的是消費水平與人口合理容量之間的反比例關系。為此,教師可以提出問題:一塊“蛋糕”的大小取決于原材料、制作能力、制作環境,而吃蛋糕的人變多,那么蛋糕可以喂飽的人數會出現怎樣的變化?學生在思考這個問題的時候,可以認識到消費水平與人口合理容量之間的關系。
最后是總結處的提問。在一節課的學習之后,學生已經對教學內容有了初步印象。這時,高中地理教師要引導學生進入知識鞏固和提升的狀態,讓學生嘗試用所學知識處理實際問題。教師可以設計恰當的問題要求學生回答。比如,在介紹了熱力環流原理內容之后,教師可以要求學生回答古詩“巴山夜雨漲秋池”的原因;再比如,在介紹了人口遷移的影響因素之后,教師要求學生回答人口流動的推力與拉力分別都有什么。
二、構建網絡
提問應有助于學生構建學科的知識網絡。地理學科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其雖被列入文科,卻對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知識和實際相聯系的能力等提出了較高的要求。因此,教師在教學中一定要使提出的問題符合邏輯。
事實證明,越是具有邏輯性的有效問題,越容易使學生在掌握基本知識的前提下,跟隨教師的腳步構建系統化的知識網絡。例如,在教學“地球公轉運動”時,教師可以先進行準備工作,要求學生在練習本上畫出太陽直射點回歸運動的圖形,并標記春分、夏至、秋分及冬至的位置和日期。接下來,在學生回顧公轉地理意義后,教師提出問題:①正午時分太陽高度角的變化有什么規律?②上述變化規律怎樣體現在圖上?③當身處北半球時,說明各地在不同節氣間的晝夜長短情況。在提出這幾個相互關聯的問題后,教師不用急于點撥學生,而應組織學生進行小組討論。在學生展示討論結果之后,教師再做最后的總結。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學生將充分地意識到:晝夜長短的變化情況與太陽直射點移動方向的關系密切,晝夜長短的變化規律可以非常清晰地呈現出來。實踐證明,這種循序漸進的提問教學,可以有效地防止學生對某一具體知識點孤立思考的現象,推動學生將所學知識系統地整合為一處,培養學生觀察圖形、思考實際問題的能力,是構建地理學科知識網絡的合理做法。
三、化難為易
高中地理同初中地理相比,難度有很大的提升,對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比較典型的是魯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中的內容。這部分的內容以自然地理為主,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學生不容易理解。因此,教師在備課時,要學會將復雜的問題簡單化,通過相應的提問起到對學生啟迪、引導的作用。也就是說,教師要對提問進行設計,從小問題和淺問題出發,化難為易,使學生主動投入課程學習中。與此同時,教師要將課堂的主動權還給學生,讓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得到提升。
例如,在學習“大氣熱力環流”相關內容時,學生普遍認為分析氣流的垂直運動及水平運動有難度。這時,教師如果要求學生通過閱讀教材的形式自主理解,難免會導致大部分學生喪失對地理學習的信心。因此,教師應該從學生的視角對學生的學習進行引導,結合學生熟悉的生活現象對學生進行提問,進而提高教學效果。教師可以提問:一壺水燒開之后的空氣運動規律是怎樣的?空氣做這樣運動的原因是什么?這樣的問題難度不大,學生可以較快地給出答案。在學生給出答案之后,教師再提出相關但難度增加的另外一個問題:空氣在遇冷之后,會以何種運動形式出現?學生在對前一個簡單問題進行思考后,對比這一個問題,發現二者原理的相似性,從而了解空氣在垂直方向的運動情況及相應的影響因素等。接下來,教師可以提出更具深度的問題:空氣能夠進行垂直方向的運動,那么是否可以進行水平方向的運動呢?若是可以,它的原因又是什么呢?由于問題有一定難度,為保證教學效果,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進行一些小實驗,如經典的模擬熱力環流實驗,即用空易拉罐、一小截蠟燭、一束香、打火機等簡易材料模擬自然環境的變化,讓學生認真觀察實驗過程。在實驗的幫助下,學生深入思考,可以回答出這一難度較高的問題。這種做法能夠讓抽象問題直觀化,以此獲得較好的教學效果。
四、提問分層
提問分層的策略,符合尊重學生個體差異的要求,因而能使教師所提的問題在各個提問環節發揮出理想的作用。大量的教學實踐證明,在一個班級中,不同學生在認知基礎、學習態度、學習方法等方面存在差異,這就使得關注學生的層次性特點成為教師必然要做的準備工作。一般來講,將學生分為高、中、低三個層次是比較常見的做法。三個層次的學生在回答問題時表現出來的區別值得重視,因此,教師在設計問題時,既要保證問題與學生的層次相適應,又要利用問題發展不同層次學生的能力。為了達到這樣的效果,教師在設計問題時,要兼顧層次性要求,設計從淺到深的問題,保證不同層次的學生均能回答出符合自身學習層次的問題,從而讓所有學生都能在回答問題時體驗到成功的喜悅。
例如,在教學“鋒面氣旋”時,教師可以根據學生層次設計不同難度的問題,使問題在難度上呈現出階梯分布的特點:①何為鋒面氣旋?②鋒面氣旋主要在什么緯度范圍內活動?③分別分析成熟鋒面氣旋前后的鋒面性質。問題①難度小,低層次的學生可直接在教材中找到答案;問題②難度適中,中層次的學生在思考后可以給出答案;問題③難度最大,可以啟迪高層次的學生展開思考。
總而言之,在高中地理教學過程中,教師要通過有效提問幫助學生夯實知識學習、網絡建構、能力發展的基石。為了達到這些效果,教師應主動思考提問策略與學生發展之間的關系,在課堂上采取有效的提問方式,促進學生地理能力的發展。
參考文獻
[1]湯云霞.高中地理課堂教學中提問策略研究[D].天津:天津師范大學,2020.
[2]孫龍.高中地理教學中學生問題意識培養策略[J].中華少年,2020(3).
[3]陳建新.淺談高中地理課堂的有效提問策略[J].課程教材教學研究(教育研究),2020(Z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