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慧慧
摘 要 中國學生核心素養的提出引領著課程改革和育人模式的變革,學校在教學過程中,不再單純注重學生的個人學習成績,還將學生的綜合素養和專業能力作為教學的重點,注重教學核心素養理念的培養,發掘出學生的潛在能力。這對部編《道德與法治》的教學模式提出了新的挑戰,教師課堂教學中要注重對教學方式的更新改進,及時跟上時代進步的步伐,乘上時代的列車。
關鍵詞 核心素養 立德樹人 創新 激發
中圖分類號:G424 ?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DOI:10.16400/j.cnki.kjdkx.2021.03.058
Establishing Morality, Cultivating People and Implementing Core Quality,
Solidifying the Foundation and Casting the Soul to Promote All-round Development
——On the innovative ways of moral and law teaching in junior middle school under the core literacy
LI Huihui
(Chengguan Junior Middle School, Jingning County, Pingliang, Gansu 743400)
Abstract The proposal of Chinese students' core literacy leads to the reform of curriculum reform and education mode. In the teaching process, schools no longer only pay attention to students' individual academic performance, but also focus on students' comprehensive literacy and professional ability, pay attention to the cultivation of teaching core literacy concept, and explore students' potential ability. This is a new challenge to the teaching mode of "morality and rule of law". Teachers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the update and improvement of teaching methods in classroom teaching, keep up with the progress of the times and get on the train of the times.
Keywords core literacy; morality cultivation; innovation; stimulation
1 立足核心素養,轉變教學理念,提升教師專業素養
1.1 解讀課程標準,明確立德樹人任務
作為道德與法治教師,首先要解讀課程標準,明確課標對立德樹人目標的要求,做到授課有的放矢。部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將道德、心理健康、法律、國情等知識領域融合起來,囊括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公民意識教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革命傳統教育、法治教育、國家主權意識教育、國情國策教育、國際交往教育等,整體構建教材體系。道德領域主要通過同伴交往、師生交往、親子交往、社會交往等,引導學生形成文明、禮貌、平等、友善、誠信、慎獨等基本道德品質。在明晰立德樹人任務之后,老師自己也要提高政治站位,熟悉黨的路線方針政策,要有高尚的道德修養,豐富的法律知識,厚植家國情懷,做好示范引領。
1.2 拓寬學習渠道,提升教師專業素養
俗話說:親其師,信其道;尊其師,奉其教。作為教師,要有淵博的知識,要不斷提升自身的業務能力,加強專業素養建設,提升品質和人格魅力,這樣才能獲得學生的尊重和信任,也是更好地開展道德與法治教學工作的前提。為此,我借助學校為老師提升專業素養搭建的平臺,積極參加學校組織的學科帶頭人經驗交流講座、片區同課異構交流研討、教研組內集體備課、上公開課,積極參與講、聽、說、評課活動,參與縣局組織的師德師風教育培訓活動,這些活動使我受益匪淺,尤其是蘭州安寧區的張牧蓉老師在《種一塊教育的福田》師德師風巡回報告中強調:“一個好老師最大的師德就是把課上好,課比天大”的闡述對我影響頗深,上好課是教師的本職工作,看似這是最平常不過的事情,但反思我們的教學,很多老師上課的隨意性較大,只滿足于知識的傳授,缺少師生的雙邊活動,更談不上學生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所以,我通過多種渠道更新知識,提升專業素養,增強駕馭課堂的能力,把每一節常態課當作公開課上,在傳授知識的基礎上注重學生活動的設計,培養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2 創新教學模式,激發課堂活力,滲透核心素養
教學方法是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和學生為實現教學目的,完成教學任務而采取的各種活動方式,手段和程序的總稱。在教學方法的選取上,我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實際情況,靈活運用多種教學模式,激發課堂活力,培養學生核心素養。
我校在縣局倡導的“學案導學六步模式”的基礎上,結合本校作為城鄉接合部學校,90%的學生來自務工人員子女,學生學習基礎差,學習習慣不好,家庭教育環境脫節等現狀,探索出符合本校學生實際的“一單二本三段四強化”的教學模式。
“一單”指的是根據我們自己的學情教情開發的導讀單,這是我們進行課堂教學改革的重要工具。道德與法治課程的導讀單要重視“知識鏈接”的設計,從激發學生的課堂興趣入手,精心設計導讀問題,合理調控課堂教學中的教與學,真正讓導讀單帶著學生走進文本,解讀文本,所有導讀單的設計都要有問題留白,要讓學生把他自己的困惑和疑問寫出來,為學生的相互討論和大膽發言留足空間。“二本”即預習本和糾錯本,通過課前預習和課后復習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三段”是“講、練、互動”三個階段,每節課三段的時間分配在導讀單的引領下應均等,堅決杜絕滿堂灌,凸顯學生的主體地位。“四強化”是強化課堂檢測,強化學法指導,強化問題意識的培養,強化良好學習習慣的養成。“四強化”是課堂改革必須達成的目標,也是具體的教學手段。我校根據這樣的學情,推動課堂教學實現“四強化”,就是倡導簡樸、貼近、務實的教學追求,我們要下大氣力刺破長期盤踞在課堂之上的教師講解過剩的泡沫,語言啰嗦累贅,點不到關鍵處的詬病,努力改變學生在課堂上長期壓抑所形成的萎靡精神狀態,弘揚一種“動口、動手、動腦”的學風。“三段四強化”教學范式的實質就是讓課堂由教學為中心轉到以師生共同學習為中心的軌道上來。
在落實學校倡導的“一單二本三段四強化”的教學模式的基礎上,根據每節課的具體內容我將優化每個環節,尤其是在互動環節,我將學生生活情境引入課堂,如在學習“以禮待人”這一課時,我會讓學生列舉班級存在的不文明行為以及選出班級的文明之星作為學生身邊的榜樣,引領學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質;在學習“我與集體共成長”這一課時,我讓學生列舉班級管理存在的問題并提出可行性的改進措施,讓學生增強集體意識。通過解決發生在學生自己身邊的問題,讓道法課堂更接地氣,回歸生活,拉近道法課程與學生的距離。總之,通過學生活動滲透核心素養。
3 借力學校“主題”活動,滲透德育教育,落實立德樹人任務
為了加強青少年的思想道德建設,培育“四有”新人,我校堅持“一月一主題”活動,如3月份是我校的“讀書月”,我校開展了“最美讀書筆記的評選活動”“傳頌經典文化展現城關學子”的經典詩文吟誦大賽,通過傳統文化陶冶學生的情操,增強學生的文化自信。12月是我校的“法治宣傳月”,學校組織“送法進學校,護航為少年”的主題活動,邀請縣檢察院法治副校長來我校做法制專題報告,會后,我們道法學科組又采用法律知識競賽的方式讓學生掌握最基本的法律知識,在講到“預防犯罪”時,我又將模擬法庭搬進課堂,讓學生身臨其境感受法律的神圣和權威,敬畏法律,將法律內化于心,外化與行,真正把德育落到實處。
4 挖掘本土資源,傳承紅色基因,踐行核心價值觀
最好的課堂在路上,道德與法治課也不例外,為了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感,厚植愛國主義情懷,真正實現習近平主席倡導的“把愛國情、強國志、報國行自覺融入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奮斗之中”的號召中,我校近幾年先后帶領部分師生赴靜寧界石鋪紅軍長征紀念館、六盤山紅軍長征紀念館、會寧會師紀念館、延安革命紀念館、寧夏西吉將臺堡紀念館,開啟紅色之旅。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道法課教師“要給學生心靈埋下真善美的種子,引導學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道法課教學是一門表面枯燥單調,內涵卻極其豐富的課程,如何培養學生核心素養,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讓他們對這門課有持久的學習動力,需要道法課教師真正具備政治要強、情懷要深、思維要新、視野要廣、自律要嚴、人格要正等六種素養。總之,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道德與法治課程的改革永遠在路上,我相信,只要每一位道法老師心中有愛,眼里有光,腳下有方向,奮進有動力,就會使新時代道法課開出芬芳迷人之花,結出豐碩和美之果。
參考文獻
[1] 李雪.淺談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中的核心素養培養[J].現代交際,201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