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用英語作為媒介語(EMI)進行教學是對外漢語課堂的現狀。隨著海外低齡漢語學習者數量的增加,這也必然是一定時期內的發展趨勢,但是從這個角度進行的研究卻非常匱乏。少量的研究已經暴露出對外漢語課堂中英語作為媒介語方面存在的各種問題,而這些問題與其他科目將英語作為媒介語的相關研究所指出的問題如出一轍。因此,本文根據將英語作為媒介語的相關研究所總結出的教師面臨的問題對對外漢語教學有所啟示,特別是教師培養方面的注意事項。
【關鍵詞】英語作為媒介語;對外漢語教學;教師培養
【作者簡介】韓羽,女,中山大學南方學院,講師,教育學博士,研究方向:語言教師發展研究。
一、對外漢語課堂EMI應用的必要性
1.在國內,EMI是對外漢語課堂的補充教學途徑。在國內對外漢語課堂,對于外來的漢語學習者,特別是初級漢語水平者來說,EMI是最主要的補充教學方式。來中國學習漢語的學生以大學生為主,一般都有一定漢語基礎,來中國除了專業課學習外,主要是為了解中國文化及學習漢語。對這些學習者的教學,一般情況下是以漢語為媒介語(Chinese Medium Instruction,簡稱CMI)和EMI相結合的方式。用CMI主要是為了創設地道的語言環境,但當學生的漢語水平不足以去理解CMI所傳授的知識時,就需要EMI以便學生理解、掌握好知識點。目前我們探討的重點不應該是EMI是否應該在國內對外漢語課堂存在,而應該是如何讓它的存在促進對外漢語教學。既然避免不了,不如努力用好。因為無論是為學生創造地道語言環境的CMI 還是為促進知識點學習的EMI,最終目的都是為漢語教學服務。特別是EMI,我們應該關注的是如何最大化地發揮它的工具作用。
2.在國外,EMI是對外漢語課堂的主要教學途徑。英語的世界語角色使其不可避免地成為海外漢語課堂的媒介語??鬃訉W院主要是以英語作為教學手段。近年來,由于我國國力不斷增強,海外漢語課堂學習者低齡化趨勢明顯,漢語課堂走進了很多中小學及幼兒園(李宇明,2018)。這意味著EMI作為海外漢語課堂教學方式還會有很長的路要走,漢語教師能否用EMI組織好課堂、講解好知識點、傳達好中國文化及低齡漢語學習者能否理解好知識點等都與漢語教師的EMI水平直接相關。
2012年修訂版《國際漢語教師標準》中就媒介語方面提出的國際漢語教師標準之一是“能使用任教國語言或英語進行交際和教學”。這一標準的提出意義重大,因為它為相關機構指明了國際漢語教師外語水平培養目標,但是這一標準目前還達不到(邵濱、邵輝,2013)。Wang (2019)指出,“研究漢語課堂必須要意識到媒介語在課程設置和發展、教學法及教師培訓等方面的重要性”。在國外,特別是英語國家,近年來出版了一些這方面的研究成果,雖然在數目上來說也還非常有限,但因為他們的研究內容是海外真實漢語課堂,也許可以給國內漢語課堂EMI研究及對外漢語教師EMI培訓一些啟發。
二、對外漢語課堂教師EMI現存的問題
對外漢語課堂教師EMI現存兩大問題:第一,漢語教師EMI水平低。現存的一個普遍現象是對外漢語教師英語書面語及日常交流語基本沒有問題,但是缺乏課堂實用語言(Han, 2019)。Chen在關于澳大利亞漢語教師面臨的挑戰研究中指出漢語教師“教學語言水平低”(2015)。出于為澳大利亞學生考慮,漢語教師的教學媒介語只能是英語,但是這些漢語教師的EMI水平在課堂交流中的很多方面是不足的,比如誤解學生的表達方式、缺乏及時且恰當的行為管理技巧,盡管他們都在教漢語之前達到了英語水平要求,比如雅思要求(Chen,2015)。Han 和 Yao(2013)發現,在澳大利亞中小學課堂,漢語教師的大部分EMI是用于管理學生的不恰當課堂行為。但是,EMI水平不足導致他們缺乏管理課堂秩序的能力。Han(2019)從教學法的角度研究了三位漢語教師在澳大利亞小學的教學情況,發現低EMI水平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他們與當地學生建立良好師生關系、給予學生恰當的課堂反饋、支持學生學習及管理課堂紀律。第二,語言及文化背景對漢語教師影響深遠。Han(2019)在對澳大利亞漢語教師EMI的研究中發現漢語背景影響他們的EMI使用,比如他們會把一些漢語的句法形式轉換為英語使用,而且他們的EMI特點有可能是來自文化背景的影響。
三、EMI研究給對外漢語教師培養帶來的啟示
EMI研究中發現的教師方面的問題主要有教師英語水平低、師資短缺、教學策略培訓不足、教學評估缺失、進修機會少及身份認同等(Han,2019)。這些問題的發現可以帶給人們有關對外漢語教師的選拔、培養、儲備等多方面的啟發:
1.對外漢語教師培養政策要清晰具體。政策清晰具體才能讓各項具體安排有所依據。根據EMI研究中教師方面存在的各種問題,政策可以具體涵蓋教師選拔、教師培養、教師EMI提升、教師崗前和崗中培訓(教學法和教學策略)等各個方面。語言教育中最重要的政策是關于課堂指導語言選擇方面的,而對漢語課堂指導語言的相關政策還沒有引起足夠重視,而如果沒有清晰的政策指引,學校也許會為節省資金不情愿資助教師參加培訓,導致教師只能在試誤中學習(Wang,2019)。因此,結合實際情況明確切實可行的對外漢語教師培養政策是目前的首要目標。
2.對外漢語教師英語水平提升可以有所借鑒。雖然對外漢語教師選拔項目中有對英語水平的規定,比如大學英語四級成績最低要求425分,但是有研究表明,即便這些教師英語成績達到雅思要求,到達目地國教學時也同樣存在很多語言方面的問題(Chen,2015)。在海外的漢語課堂,一小部分漢語教師的父母是中國背景,但他們在英語國家長大并接受教育,所以精通漢英兩種語言。他們在EMI方面是非常熟練的,特別是英語“課堂友好語言”這方面。如果有機會到他們的課上去聽課、學習,必定受益匪淺。如果沒有機會每個人都去學習,那么派代表過去學習然后回來分享并為漢語教師進行派出前EMI培訓也是可行的方式。
3. 對外漢語教師的跨文化交際培養不可或缺。漢語EMI教師與其他科目EMI教師的不同之處在于,外派漢語教師面對的是與自己文化背景不同的學生,屬于跨文化交際范疇。Gao(2012)發現漢語教師會把學生的母語和文化理解為學習漢語的干擾因素。因此,跨文化交際的培訓對于外派漢語教師非常重要。可以邀請有相關經驗的教師分享經驗,提前做好跨文化交際準備。
4. 對外漢語教師師資選拔及儲備要原則明確。要反思對外漢語教師選拔時的師資來源,這當然是非常具有挑戰的工作,但如何制定、優化選拔標準,用什么樣的程序可以選拔出最優秀的未來漢語教師等都是值得探討、研究的問題。另外,選拔出的師資如何進行培訓、派出后如何保障及進行后續培訓、如何把這些已經培訓好的教師留下作為下一輪教師儲備也都需要有相關明確措施及原則。
5.建立、完善對外漢語教師評估機制。如何對海外漢語教師進行評估還是一個待開發的研究領域。徐麗華和包亮(2019)提出“繼續細化孔子學院教師現有的準入標準,完善現有的考核評價體系。根據不同地域、不同層次的師資需求,細化不同地域、 不同層次教師的準入門檻,強化漢語教師的專業知識、專業技能的針對性,滿足不同地域不同層次的師資需求。制訂、完善與之相應的教師考核評價體系”。具體來講,我們應該以何種方式對外派教師進行評估?評估的標準又應該是什么?是否應該根據不同國家和地區制訂不同的標準?誰來負責制訂這些標準?這些都是我們目前面臨的問題。
6.對漢語EMI教師進行培訓要分時、分級、分區進行。培訓要分時進行,因為派出前和派出后都存在問題。派出前培訓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在于培訓內容與實際教學需求不協調,導致的后果是“受訓教師常常認為培訓專家們既不了解實際的課堂是什么樣子,又不熟悉真正的課堂需要什么樣的老師”(李惠文、龐暉,2018:28)。關于國外漢語課堂的有限EMI研究其實是一個很好的培訓資源。這些研究中有一些對中國背景EMI教師和英語國家教師進行了對比研究,有的文章總結列舉出實際課堂用語的文章(比如Han & Yao,2013)可以直接用于漢語教師EMI培訓。派出后存在的問題是到達目的地國之后培訓項目就中斷了。建議與目的地國學校、教育主管部門等聯絡,以保障派出的漢語教師可以持續不斷地接受當地教學法等方面的培訓。分級培訓是指對去往不同年級的教師進行區分培訓。筆者支持秦濤(2019)指出的根據教學對象的差異對漢語教師進行崗中培訓,但是,筆者認為分級培訓應該從派出前的崗前培訓階段就開始,前提是在派出前可以基本確定崗位分配情況。關于分區培訓,秦濤指出“為了幫助漢語教師志愿者更快地適應當地的教學環境、順利開展教學工作,有必要對他們在上崗后進一步進行國別化、本土化的崗中培訓”(2019)。具體內容可以參考在不同國別展開的相關研究來設定。
7.由于海外漢語課堂的特殊性,在全面提升教師EMI水平的基礎上,如何引入更多的超語言為學生提供豐富的漢語語言環境以及如何在后單語時代有效利用漢語教師的多語言、多文化背景資源庫以豐富和提升漢語課堂,都是值得進一步探索的內容。
四、結語
本文根據EMI課堂研究發現的普遍問題提出了對外漢語教師培養方面的一些建議,希望可以應用于對外漢語教師培訓及發展項目中,這些問題為我們指出了針對對外漢語教學開展深入研究的多個方向。
參考文獻:
[1]李惠文,龐暉.海外孔子學院漢語教師深度培訓模式建構及實踐——以克利夫蘭州立大學孔子學院為例[J].云南師范大學學報(對外漢語教學與研究版),2018(5):27-34.
[2]李宇明.海外漢語學習者低齡化的思考[J].世界漢語教學,2018 (3):291-301.
[3]秦濤.漢語教師志愿者崗中培訓滿意度的實證研究——基于巴塞羅那孔子學院的調查與訪談[J].海外華文教育,2019(2):131-138.
[4]邵濱,邵輝.新舊《國際漢語教師標準》對比分析[J].云南師范大學學報(對外漢語教學與研究版),2013(3):31-36.
[5]徐麗華,包亮.孔子學院師資供給:現狀、困境與變革[J].浙江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3):56-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