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銘?王湘竹?朱詩婷?包曉茜?李文慧
【摘要】本文以生態翻譯學理論為指導,基于語言維、文化維、交際維三維度適應選擇轉換翻譯策略,探究在部分國際主旨講話類文本外宣英譯中該策略的應用,旨在從生態翻譯視角為譯者提供新思路,以翻譯出高質量譯文,進一步擴大中國理念及中國文化在世界范圍內的傳播影響。研究得出將生態翻譯學“三維轉換”理論應用在國際主旨講話類英譯文本中可以有效實現源語和譯語在語言、文化和交際方面的平衡與和諧。
【關鍵詞】生態翻譯學;國際主旨講話;語言維;文化維;交際維
【作者簡介】杜銘(1998-),女,漢族,河北邯鄲人,東北林業大學外國語學院,本科生;王湘竹(1999-),女,漢族,黑龍江佳木斯人,東北林業大學外國語學院,本科生;朱詩婷(2000-),女,漢族,浙浙江海寧人,東北林業大學外國語學院,本科生;包曉茜(2000-),女,四川廣安人,東北林業大學外國語學院,本科生;李文慧(2000-),女,陜西榆林人,東北林業大學外國語學院,本科生。
一、引言
有效的翻譯包括語言的準確表達、文化內涵的形象再現以及交際意圖的明確傳遞等,而目前研究語言維、文化維和交際維三個維度下的選擇適應策略在此類外宣英譯中的應用的學者不多,因此從“三維轉換”視角研究國際主旨講話英譯十分必要。本文擬從“三維轉換”視角,對選取的部分國際主旨講話的典型英譯進行解讀,從而為主旨講話類文本外宣英譯提供參考。
二、生態翻譯學“三維轉換”概述
2001年,胡庚申教授在香港浸會大學翻譯學研究中心提出了建立“翻譯適應選擇論”的初步構想(胡庚申,2013,P54)。2013年其撰寫的專著《生態翻譯學:建構與詮釋》是生態翻譯學發展“創派”的標志,開啟了翻譯研究的生態范式,生態翻譯學在研究深度和廣度上得以不斷拓展。生態翻譯學認為翻譯是譯者適應翻譯生態環境而對文本進行移植的選擇活動, 譯者在翻譯的過程中,不能僅僅考慮兩種文字之間的轉換,還應當從語言、文化和交際這三個維度作出考量, 即“三維轉換”。生態翻譯學認為,“語言維”要求譯者在翻譯過程中對語言形式進行適應性選擇轉換。考慮到源語言和目標語存在諸多差異,所以譯者在語言轉換過程中應對語言形式在不同方面進行不同層次的選擇和適應以最大限度地忠實于原文,服務于目標語讀者。胡庚申教授提出的語言生態平衡包含諸多方面的平衡:詞義和句意;“傳神”與“達意”;實用價值和美學價值;文風等。“文化維”要求譯者重視雙語文化內涵的傳遞與闡釋。因為源語言和目標語在文化上存在一定的差異,所以在語言轉換過程中譯者要有意識地進行跨文化傳播,確保雙語在文化層次達到平衡與轉換,既要體現原文的文化內涵又要使目標語讀者明白譯文傳達的信息。“交際維”要求譯者關注雙語的交際意圖的轉換和平衡,通過恰當的翻譯實現其交際目的。
三、“三維轉換”下主旨講話類文本英譯分析
1. 語言維。語言維的適應性轉換要求譯者在詞匯上充分考慮遣詞造句是否恰當,是否應對所處的翻譯生態環境進行增補、替換或者舍棄,以使讀者準確理解。
例1 :我衷心希望,參會參展的各國朋友都能廣結良緣、滿載而歸!(摘自首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開幕式主旨演講)
譯文:I wish all friends participating in this Expo a most pleasant and rewarding experience.
原文中包含兩個成語,表示廣泛結識伙伴關系,收獲滿滿。譯者并未譯出“廣”“緣”“載”等字含義,而是直接用表示愉悅的“pleasant”和表示有回報的“rewarding”傳遞兩個成語之意,簡潔明晰,準確達意,便于譯者理解。如果對兩個成語進行字面解釋,例如將“良緣”譯為“destiny that ties people together”,則過于啰嗦,且含義有誤,不符合譯語表達習慣。由此可見,譯者考慮到了源語和譯語語言生態環境的差異,實現了二者之間的平衡。
例2:中希應該挖掘古老文明的深邃智慧,展現文明古國的歷史擔當,共同推動構建相互尊重、公平正義、合作共贏的新型國際關系,共同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摘自希臘《每日報》題為《讓古老文明的智慧照鑒未來》的文章)
譯文:China and Greece, each with a strong sense of history and responsibility, can tap our civilizations for wisdom and build a new type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featuring mutual respect, equality, justice and mutually beneficial cooperation. Together, we can usher in a community with a shared future for all mankind.
英語“形合”的特點要求句子成分之間的關系一定要通過代詞、連詞、時態等手段外顯出來。英譯文為了適應譯語環境,沒有按照原文順序和結構進行直譯,而是借助同位語和分詞,將原來形式松散的四句話關聯成邏輯外顯的兩句話,結構緊湊,邏輯清晰,既不損傷原意,又符合譯語讀者思維。
2.文化維。外宣翻譯也是跨文化交流的一種表現形式,遇到文化差異,譯者要發揮譯者主體性,挖掘原文中所承載的文化內涵,在保證譯語受眾能準確理解的前提下,盡可能保持源語文化面貌,從而實現文化之間平等、有效的交流。
例1 .“眾人拾柴火焰高”。 (摘自《將跨越喜馬拉雅的友誼推向新高度》)
譯文:The flame runs high when everyone adds wood to the fire.
此處提到了“眾人拾柴火焰高”這一中國諺語,譯者并未使用更為地道的同義英文短語“Pieces solving a puzzle”,而是采用異化法,保留“柴”“火焰”兩個具有比喻義的詞,直譯為“wood”和“fire”,保留了中華文化的面貌,且易為譯語讀者接受。譯者在翻譯過程中充分體現了其文化意識,努力保護了兩種語言的文化生態的平衡與和諧,從而實現了超越語言和文化的內涵交流。
例2. 中新互利共贏要深化,兩國創新合作也需“快馬加鞭”。(摘自新加坡《聯合早報》)
譯文:As we seek to deepen win-win cooperation, we need to step on the acceleration in our innovation cooperation.
原文用到“快馬加鞭”以說明創新合作亟待加速之意。在英譯成語時,譯者考慮到譯語讀者可能缺少對于“馬”“鞭”文化意象的理解,因此采取意譯的方法,直接體現“加速”,適應了譯語文化生態環境,便于讀者接受。
例3. 我們要不為浮云遮望眼,善于撥云見日……(摘自博鰲亞洲論壇2018年年會開幕式主旨演講)
譯文:We must not let our vision be blocked by floating clouds. Instead, we must dispel the clouds to see the sun, as we say in Chinese...
原文包含中國古詩句和成語,然而譯者仍然采取直譯的方式,保留了“浮云”“日”這兩個中國古詩詞中的關鍵意象。同時,譯者考慮到了譯語文化環境,為了減少譯語讀者的疑惑,譯者補譯“as we say in Chinese”,指明這一說法的來源。異化策略在此處的應用使讀者容易感受到源語文化面貌,且通過補譯和語境,讀者能夠理解該文化所負載的深層涵義。
3.交際維。交際維的適應性選擇轉換要求譯者關注原文交際意圖的有效再現,盡可能使譯語讀者產生與原文讀者相近的聯想與反應(胡庚申,2011)。
例1.相通則共進,相閉則各退。(摘自首屆國際進口博覽會主旨演講)
譯文:Economies make progress through exchange and inter-connectivity and fall behind because of seclusion and closeness.
“相通則共進,相閉則各退”的意思是開放帶來進步,封閉帶來落后。結合生態翻譯環境,演講者習主席意圖是希望在經濟開放局面下,各國應該堅持開放與交流,攜手共發展。因此,譯者要在充分理解原文基礎上,采取意譯策略來積極適應此處的翻譯生態環境,最大限度地傳達出源語中的語言形式背后真正的交際意圖。
例2.國之交在于民相親,民相親在于心相通。(摘自“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主旨演講)
譯文:Friendship, which delivers from close contact between the people, holds the key to sound state-to-state relations.
原文表達的含義是不同國家人民的密切交往是各國建立友好關系的關鍵,該講話內容旨在傳遞對于各國人民積極溝通,共同參與“一帶一路”合作建設、攜手發展的美好期盼。譯文沒有遵循原文語序和結構逐字翻譯,而是采取意譯的方法,直接明了地譯出核心含義,從而清晰表明其背后的交際意圖,具有很強的感召力,容易引起譯語讀者共鳴。
例3. 金磚國家經濟傳統優勢在發生變化,進入到滾石上山、爬坡過坎的關鍵階段。(摘自金磚國家工商論壇主旨演講)
譯文:All this has posed challenges to the traditional strengths of the BRICS economies, taking us to a crucial stage where we must work harder to overcome difficulties.
原文中的“滾石上山”“爬坡過坎”來源于希臘典故,中文讀者能夠通過這兩個對偶四字詞語的字面意思理解其在此交際生態環境下的深層情感與含義。在傳遞原文交際意圖時,譯者采取意譯的方法,沒有翻譯這則典故,而是清晰譯出其在該交際環境中的含義,便于譯語讀者理解,明確交際目的。
四、結語
成功的對外宣傳要求我們向世界傳遞好中國聲音。因此,在外宣翻譯的過程中,譯者應當拓寬視野,增強對國際環境的認知,既要堅定自身國際立場,又要尊重外來文化。譯者要充分聯系具體的翻譯生態環境,運用恰當的翻譯策略,在三維度進行積極的適應性轉換, 最高效地傳達原文的語言與文化信息,并實現交際目的,以譯出準確的譯文。
參考文獻:
[1]陳怡飛,徐鑫貝.生態翻譯學視角下外宣文本的翻譯補償研究——以習近平主席在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開幕式上的演講英譯文為例[J].西安航空學院學報,2019(4):30-35.
[2]王慧慧,李紅霞.生態翻譯學視角下外交演講英譯研究——以習近平在首屆國際進口博覽會發表的主旨演講為例[J].海外英語,2020(7):134-135.
[3]李君.從生態翻譯學視角分析《中國關鍵詞:十九大篇》的英譯[J].江科學術研究,2020(3):65-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