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藝術教育在提高人的審美與修養、促進生理機能的發揮及精神境界的提升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反觀目前的藝術教育工作,出現了價值取向上的偏差問題。然而問題的出現并不代表對藝術教育工作的否定,反而可以為其今后的發展提供經驗。文章對藝術教育的概念、功能進行探討,對當代藝術教育的價值取向進行研究,并在此基礎上指出未來藝術教育工作的價值導向。
關鍵詞:藝術教育;功能;價值取向;未來導向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9436(2021)23-0-03
隨著藝術教育事業的不斷發展與人們對實用主義的追求,出現了一大批藝術追求者,人們對藝術教育的需求越來越呈現出特長化與功利化的傾向,將藝術教育從文化教育中剝離出來,讓藝術教育成為只有少數藝術特長生才需要接受的特殊教育,未能正確認識藝術教育的功能與意義,泯滅了藝術教育的本質。然而,藝術教育應是每一個生活在社會中的人為提高自身價值與素養都需要接受的教育,并非只有少數人才能享有的特殊教育。未來,我們應正確認識藝術教育的價值與功能,將藝術教育納入普通文化教育之中,注重藝術教育具有的“輔德”的價值取向,將其融入道德教化之中,以提高人們的文化修養和綜合素質。
1 藝術教育的概念及其功能
“藝術”一詞由來已久,早在人類誕生之初便有藝術活動的出現,并隨著人類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發展而逐步壯大。古代已有將藝術納入教學的實踐。西周之前,“六藝”是學校教學的重要課程;西周時期,禮樂制度更是達到了不可分家的地步,各種禮樂制度不僅反映了等級制度的森嚴,也反映了藝術教育事業的蓬勃發展。《史記·蘇秦列傳》中曾描述過臨淄地區的繁榮景象與當地多樣的文化娛樂活動,臨淄地區的百姓無不吹竽鼓瑟,并演奏各種樂器,作為日常的娛樂活動。《荀子·勸學篇》曰:“伯牙鼓琴而六馬仰秣。”戰國時期,屈原的《楚辭》《離騷》等一系列文學藝術作品不斷涌現。
那么何謂藝術教育?從狹義上來講,那些專注于藝術家和藝術人才培養的各種理論性和實踐性的教育活動是藝術教育。從廣義上來講,那些旨在提升人們理解美與創造美的能力而進行的各種理論性與實踐性的教育活動是藝術教育,其目的并非培養藝術類專業人才,而是使大眾的審美能力和創造美的能力得以提升。筆者認為,應當從廣義上理解藝術教育。所謂藝術教育,是集音樂、舞蹈、美術、體育等一系列學科為一體的審美教育活動,旨在激發人的想象力和創造力,提升人的修養以及審美、鑒賞能力,是美育的一部分。如今,隨著我國文化教育事業的蓬勃發展,黨中央更是高度重視藝術教育工作,將藝術教育放在了重要的位置上。
藝術教育在個人成長與社會發展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深入分析藝術教育的功能,有助于藝術活動的開展及今后藝術課程的學習,因此有必要對藝術教育的功能進行深入探討。
第一,創造功能。藝術創造的過程與發明實踐類似。藝術創造的過程不同于接受傳統文化教育的過程,傳統的文化教育傾向于邏輯推理,講求邏輯運行過程的環環相扣,而藝術創造的過程恰恰與此相反。藝術創作是一個從無到有的過程,大腦在藝術創作時具有跳躍性,而非邏輯性,注重創作成果的新穎性。
第二,審美功能。藝術教育雖然具有創造的功能,但其并非讓人人都去創造,也不是讓每一個人都成為藝術家,而是讓人們在接受藝術教育的過程中逐步形成對美的認識,從而提升自己感受美與欣賞美的能力。如果一個人不具備這種感受美與欣賞美的能力,即使身邊的事物再美好,其也捕捉不到。若要獲得這種捕捉美與欣賞美的能力,則需要通過長期的藝術教育來培養。
第三,藝術教育不僅能夠讓人學會創作和欣賞,也能夠讓人學會溝通與表達。藝術教育需要通過藝術創作完成,而藝術創作是一個由內到外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需要人的一系列感覺器官的協調與配合,才可以將人的內在情感與想法外化,通過這一由內到外的過程,人的溝通與表達能力隨之得到有效提升。此外,藝術教育還有助于培養人的合作和交際能力。在藝術活動中,有時可能需要尋求他人的幫助或者借助他人的力量,與他人的交流與配合勢必對個人合作能力與人際交往能力的提升有所助益。
第四,促進人格的形成。藝術教育的過程是滋養人性的過程,在藝術教育過程中,人們逐漸形成對立體架構、空間維度、美感、線條、韻律、旋律等方面的感知和意識。這些感知與意識隨著人的成長內化于心、外現于形,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人們的性情,在無形之中逐步塑造人格。
2 當代藝術教育的現狀與價值取向
提及藝術教育的價值,眾說紛紜。有人認為這是一種“燒錢”的教育,是“不務正業”的表現;有人則認為這是人生道路的加分項,也是跨入大學門檻的跳板或者敲門磚,有一項藝術特長是自己得以炫耀的資本及學業有成的表現。在北京、上海、廣州這些發達城市,每個孩子在小學階段平均會上4門左右的藝術特長課,更有甚者可能達到7~8門,把課余時間安排得滿滿當當。然而,在一些欠發達地區和思想觀念落后的地區,有些家長則不希望甚至反對學生學習藝術課程,他們想讓孩子把更多的時間留給文化課程的學習,因為他們認為平時的學業考試中并沒有藝術課程的相關考試,那么學習藝術課程就沒有必要,是在浪費時間。這種觀念在初、高中階段的學生心中尤其普遍。
以上觀念均未能正確認識藝術教育的價值及意義。藝術教育出現價值取向上的偏差,具體而言,主要表現為三點。
第一,未能正確認識藝術教育與其他學科之間的關系。受我國傳統價值觀念的影響,升學仍是大部分學生的出路,分科教學仍是目前我國傳統教育的方式。學校只為學生提供了升學必學的課程,未將藝術教育全面納入普通文化教育中,將藝術教育看作特長化的教育,是只有少數藝術生才需要接受的教育,其他學生則不需要學習。藝術教育與文化教育及社會生活呈現出相互分離的狀態,對藝術教育重視不足,將藝術教育獨立于普通文化教育之外。然而,社會生活是一個相互交織的整體,事物之間存在千絲萬縷的聯系,并不是相互割裂的狀態,科技的進步與社會發展的需要告訴我們藝術教育與其他學科不可分割,存在相互促進、相互融合、相互貫通的關系。
第二,藝術教育存在功利化傾向。如今,人們已經不再滿足于對物質生活的追求,轉而開始向往精神生活的富足。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關注藝術教育在個人成長與社會發展中的作用,涌現出一大批藝術追求者。但其中有許多學生接受藝術教育并非基于自身的興趣愛好,有些是因為父母認為藝術教育可以成為孩子學業及人生道路上的加分項,有些學生的父母是看到其他學生報了藝術培訓班,認為自己的孩子也應該報名,將來才可以通過參加藝考獲得升學或就業的機會,進而盲目跟風。父母為孩子考慮的初衷是好的,他們不辭辛苦地為孩子的未來和前程考慮,規劃孩子的生活和學習,充當“軍師”這一角色,只為了為孩子謀求更好的出路。但許多父母沒有充分關注孩子成長與發展過程中的心理需求,只是一味地要求孩子按照自己的要求執行,使孩子喪失了自主性,背離了藝術教育的初衷,導致藝術教育呈現出功利化傾向。
第三,藝術教育存在特長化傾向。隨著社會競爭愈演愈烈,升學仍是個體得以發展的前提,是改變前途和命運的機會,也是就業的一道門檻。人們不禁思考如何在激烈的競爭中脫穎而出,或者如何邁入更高的學府。在這種背景下,父母將眼光放在藝術教育領域,希望孩子學習一種或者幾種藝術特長,將來能夠通過藝考這一捷徑踏入大學的門檻。各種藝術培訓班更是迎合了家長和學生這種心理,專注于學生特長的培養,將藝術教育塑造成少數人才能接受的教育。然而,藝術教育應當是每一個社會中的人為促進自身發展而接受的教育,而不是少數人的特權。如今,仍有許多學校未將藝術教育納入普通文化教育之中,而是通過各種藝術特長班的形式培養少數“尖子生”,使藝術教育淪為少數人的特權,成為有錢人的專利。藝術教育從大眾教育中獨立出來,成為一種特長化的教育、“非平民化”的教育,忽視了藝術教育的本質特征。
3 藝術教育的未來導向
藝術教育是人類的精神支柱,是文化教育的一部分,其在加深人們對美的感受和理解,提升人的創造能力、鑒賞能力、綜合素質、合作能力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也是個人得以全面發展的前提。因此,我們要糾正以往對藝術教育的錯誤認識,樹立正確的價值觀,重視藝術教育的未來導向。
首先,要樹立正確的價值觀,注重創新精神與個人的發展。藝術教育并不是僅對少數人開放的教育,其目的也并不僅僅在于培養藝術特長生。藝術教育應當是一種大眾化的教育,學習藝術要有足夠的創新精神、豐富的想象力及對事物濃厚的興趣,而這些興趣和能力并不是依靠專業的訓練培養起來的,而是一種先天性的思維方式與能力。那些沒有接受過專業訓練的人,同樣也可以成為藝術家,如梵高、雅尼等,他們并未接受過專業化的訓練,而是憑借自己對藝術的興趣,發揮自身的想象力和創造力,最終在藝術領域取得了較高的成就。因此,在未來,我們要注重自身興趣愛好的培養及創造力、想象力的發揮,不要把藝術教育當作一種工具性的教育,要摒棄功利主義傾向,拒絕僅僅把藝術課程的學習當作進入高校的敲門磚,畢業之后因對所學專業沒有興趣就中途放棄。同時,也應注重提升自身的綜合素質,樹立終身學習的意識,將藝術教育當作人生的必修課程,值得每個人用一生去學習和體會的課程。
其次,關注藝術教育與其他教育之間的內在關聯,將藝術教育納入普通文化教育中。藝術創作的過程是人們感受和理解美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人們的修養和鑒賞能力能夠得到極大的提升,同時也能在潛移默化中塑造和健全人們的人格。因此,藝術教育應是每一個人都應該接受的教育,而非少數人的專利。
在未來,無論是中小學校,還是各大高校,都應將藝術教育納入普通文化教育之中,重視藝術教育與其他學科之間的內在聯系,以長遠的眼光看待藝術教育,關注藝術教育的價值,聘請專業的藝術教師,引進優秀的藝術人才及教師團隊,并建立和完善相應的制度,對藝術課程進行專門化管理,在課程設置上做到普及與提高相結合。同時,從信息時代的需求出發,利用互聯網技術整合藝術教育資源,促進不同學校之間的交流與互動,將藝術課程面向全體學生,促進資源跨區域流動,滿足不同學生的興趣愛好及對藝術教育的需求[1]。
藝術教育本就屬于素質教育的一部分,不應該將藝術教育從素質教育中剝離出來,而是應當將其融入素質教育當中,提高全體學生的綜合素養,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形成對美的理解和認識,并通過長期的藝術教育不斷提升感受與鑒賞美的能力[2],提升每一個人的審美水平,樹立正確的價值觀,提高自身的藝術修養,使藝術教育成為一種面向大眾的教育[3]。
最后,未來的藝術教育應注重“輔德”的價值取向,將藝術教育納入道德教化中,用藝術滋養道德。有學者曾對藝術教育的價值與作用予以高度贊揚,認為藝術教育可以輔助道德建設,在增強人的創造力、平衡人的性情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魯迅也曾對美術與道德的關系作出闡述,他認為美育可以輔翼道德,道德為主翼,美術為輔翼,須雙翼共用。由此,通過藝術教育可以提升人們感受美的能力,而這種能力一旦形成并顯露出來,將在潛移默化中影響人們的行為,平衡人的能力,滋養人的性情,輔育道德修養,提升人的素質,影響人的一生。因此,藝術教育輔助道德的作用不容忽視。未來,我們要通過藝術教育樹立正確的審美觀、價值觀,倡導積極正確的美,抵制消極錯誤的美。注重藝術的輔育作用,用藝術滋養道德,提升自我。
4 結語
藝術教育是素質教育的一部分,是每個人的必修課程,沒有接受過藝術教育的人生是不完整的。我們應正視當前藝術教育價值取向方面存在的問題,并及時明確其未來的發展方向,使藝術教育成為人們的精神支柱,成為指導和引領人生方向的精神旗幟。同時也要認識到藝術教育是人生的起點,不是終點,正確認識其功能與價值,提升個人的修養,并樹立終身學習理念,關注藝術教育與其他學科之間的內在聯系,并整合教育資源,將其融入素質教育之中,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此外,也要注重藝術教育“輔德”的作用,讓藝術滋養道德,完善自我。
參考文獻:
[1] 莊曦.試論普通高校公共視覺藝術課程的教育價值取向[D].廈門:廈門大學,2008.
[2] 徐振祥.試論高校“公共藝術”教育價值取向的基本維度[J].中國電力教育,2012(22):86.
[3] 廖萍.對我國當前學前兒童舞蹈教育價值取向的思考[J].四川戲劇,2013(8):152-155.
作者簡介:滿雪梅(1994—),女,山東棗莊人,碩士在讀,研究方向:藝術學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