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敏莉 劉俊紅 彭燕莉



【摘 要】本文以廣西水利類院校給排水專業為例,針對高職院校給排水專業高技能人才培養中企業參與人才培養的動力不足、人才培養模式無法適應新形勢下的培養目標、畢業生對企業的認同感及職業感欠缺等問題,提出高職院校依托產業學院培育創新型高技能人才培養的策略:構建課程體系,創新特色專業建設新模式;搭建特色立體教學新平臺,契合職業崗位技能要求;校企共建實訓基地,形成行業人才培養新機制;構建“雙師型”師資隊伍建設新體系,專兼結合共促人才培養;引入第三方評價體系,提高人才培養質量。
【關鍵詞】高職院校 產業學院 創新型高技能人才 給排水專業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21)43-0104-04
《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指出,高等職業學校要培養服務區域發展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2017年,國務院辦公廳出臺的《關于深化產教融合的若干意見》鼓勵企業依托或聯合職業學校、高等學校設立產業學院,促進人才培養供給側與產業需求側全方位融合,培養大批高素質創新人才和技術技能人才。2019 年4 月,教育部、財政部印發《關于實施中國特色高水平高職學校和專業建設計劃的意見》,旨在集中力量建設一批高水平學校和專業群。廣西水利電力職業技術學院以“雙高”建設為契機,緊緊抓住產教融合主線,聯合廣西農村投資集團有限公司等5家水利行業企業共建“八桂產業學院”,并依托產業學院推動校企協同育人。近年來,為助力廣西打造“生態環境”創新名片,廣西水利電力職業技術學院結合廣西乃至中國、東盟在水生態修復、智慧水務、安全供水等產業方面的人才供給需求,對水務行業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致力于培育適應行業升級、區域經濟發展、市場需求的智慧水務行業緊缺人才,推進技術技能人才的有效供給,助推水生態修復、安全供水等行業的發展。本文以廣西水利類院校給排水專業為例,探索高職院校依托產業學院培育創新型高技能人才的措施。
一、給排水專業創新型高技能人才培養存在的問題
高職院校給排水工程技術專業旨在培養從事水的處理和供應業、土木工程建筑業的供水排水工程技術人員,水生產、輸排水、水處理人員,以及從事給排水工程施工技術管理、工程監理、工程設計及水處理設施運行維護管理等工作的人員,要求人才具有較扎實的基礎理論和較寬的知識面,較強的實踐能力和創新創業意識。當前,智慧水務迅猛發展,廣西迫切需要打造“生態環境”創新名片,而廣西水利類院校給排水專業人才培養工作還不能完全適應社會需求,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企業參與人才培養的動力不足
廣西水利類院校給排水專業盡管通過產教融合、校企合作開發了一大批特色的項目,培養出了一大批服務區域經濟發展需要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但由于產教融合體制機制不夠成熟,大部分企業的日常經營活動與教育的關聯度不足,在校企協同育人過程中企業缺乏深度參與學校專業建設、人才培養方案制訂、課程設計等教育活動的專業能力。大多數校企合作形式僅限于給高校學生提供培訓、實習的場所,推薦學生就業等方面,而在科學技術研究、科技創新等方面沒有深度參與合作,導致校企合作缺乏深層次,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浮于表面,企業參與動力不足,限制職業教育人才的發展。此外,學校專業設置和課程體系缺乏動態調整機制,因而難以滿足智慧水務行業產業轉型升級,以及因此帶來的對創新型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的需求。職業院校更注重自身發展,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的相應政策支持與評價體系不完善等使合作企業缺少參與動力、產教供需對接困難等。
(二)學校人才培養模式無法適應新形勢下的培養目標
學校人才培養模式無法適應新形勢下的培養目標主要表現在:一是原有給排水專業建設模式不能滿足智慧水務新形勢的發展需求,培養的學生職業能力與企業需求脫節;二是人才培養體系、課程體系與智慧水務新形勢下人才需求不匹配,缺乏系統化頂層設計;三是原有實訓基地無法滿足“教學、實訓、創業、培訓、科研、服務”六位一體的教學實踐要求;四是學生自主學習能力不足,不能勝任智慧水務新形勢下多變的工作環境;五是教師缺乏實踐鍛煉,自身職業能力不足,教學團隊專兼比偏低,不能適應實踐型高技能人才培養的需求。
(三)畢業生對企業的認同感及職業感欠缺
通過走訪調研在校企合作企業中就業的給排水相關專業類畢業生發現,學生半年類離職率高達75%;60%的畢業生不理解企業文化,認為現階段的工作與自己的理想值有差距,工作缺乏責任感,對職業的認同感不強,從而給用人單位選擇及培養員工造成困擾。同時,企業也認為有65%的畢業生對專業的認知度不高,缺乏經驗,眼高手低,工作不踏實,缺乏責任心。
二、給排水專業依托產業學院培育創新型高技能人才培養的策略
隨著水務行業的管理模式由粗放式向精細化轉變,以及云計算、5G 等新技術應用的日益廣泛,智慧水務已經成為水務企業轉型升級的必然趨勢。依托產業學院,共同培育適應行業升級、區域經濟發展、市場需求的智慧水務領域的創新型、復合型人才,是水務行業高等職業教育培養人才的新趨勢。
以同行業和同類院校專業調研現狀考察、畢業生就業質量分析及專家論證為開端,結合智慧水務新形勢下廣西乃至中國、東盟的人才需求,筆者對給排水專業面向的產業鏈開展職業崗位能力分析,確定該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定位及規格,依托產業學院,創新特色專業建設新模式,搭建特色立體教學新平臺,探索形成行業人才培養新機制,構建“雙師型”師資隊伍建設新體系,引入第三方評價體系,完善人才培養質量。研究思路如圖1所示。
(一)構建課程體系,創新特色專業建設新模式
結合智慧水務新形勢下人才需求,我們突出“精品+特色”,以崗位能力培養為主線,以工作過程為導向,改革水處理技術、給排水工程施工技術等核心課程,與企業共建共享實用型實訓基地,建設“校企融通、專兼一體、結構合理”的教學團隊,創新形成了專業建設模式(見圖2),在全國高職院校中發揮了特色示范作用。
根據人才培養模式,我們確定本專業的課程體系包括素質教育、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三大部分,依托產業學院,校企聯合共同構建“通用能力課程+核心能力課程+拓展能力課程”的專業課程體系,見圖3、圖4。實踐課程占總課時60%以上。第一學年,學生根據專業基本職業能力要求學習通用能力課程。第二學年,學生根據智慧水務行業領域對人才崗位能力的不同要求學習對應的專業核心能力課程模塊及相應的實訓課程。同時結合“1+X”證書標準內容,將相關課程考核與職業技能等級證書考評相結合。部分核心專業課和實訓技能課程可由產業學院派遣相關專業人員到校授課,并同時培訓在校相關專業核心課程的任課教師。第三學年,學生學習部分拓展能力課程、進行畢業設計、企業頂崗實習以及考取相關技能等級證書,提升學生綜合職業能力。
(二)搭建特色立體教學新平臺,契合職業崗位技能要求
運用信息化手段重構水處理技術等課程標準,形成了立體教材體系。完成了國家資源庫建設(智慧職教平臺https://www.icve.com.cn/)、在線精品課程建設(給排水專業在線平臺http://www.jpspt.cn/default.ashx)任務,實現了混合式教學與特色立體教材體系的有機融合。應用超星泛雅等在線課程資源,實施線上線下混合教學模式,適應不同層次學生在線學習需求;依托產業學院將企業生產項目引入課堂,實施項目教學化教學模式。
與廣西壯族自治區水利科學研究院、廣西農村投資集團有限公司等企業緊密合作,形成產業學院,校企共同制訂人才培養方案,共同設計課程。在此基礎上吸納智慧水務行業領域新技術、新工藝、新材料,將企業的技術創新要求以及企業文化素養等職業元素無縫引入課堂,打破學科體系,編寫具有職業教育特色的教材和新型活頁式、工作手冊式實訓教材;同時大力推動“1+X”證書制度的實施[如“1+X”污水處理證書試點、“1+X”建筑信息模型(BIM)證書試點等],將企業職工技能競賽、學生技能競賽、教師教學能力大賽標準、“1+X”證書標準融入專業核心課程內容開發中,開發“技能學習、技能訓練、技能比賽、技能證書”一體模塊化課程教材。并將立德樹人、企業文化、創新創業等元素融入課程標準中,契合職業崗位技能要求。
(三)校企共建實訓基地,形成行業人才培養新機制
依托產業學院,充分利用科技產業園、智慧水務領域龍頭企業等優質資源,引進企業研發平臺、生產基地,打造一批“教學、實訓、創業、培訓、科研、服務”六位一體的產學研實踐平臺、實訓實習基地等。利用實訓基地,學生技能競賽培訓實現三管齊下(競賽學生以老帶新,企業技術支持,指導教師細化考核)的機制,并將競賽成果轉化,完成實訓新項目的開發和實踐。承辦并參加全國技能大賽“水環境監測與治理技術”大賽自治區級選拔,以賽促改促教促練促學,創新與企業相適應的實訓項目,每年全國技能大賽前期均免費向廣西各院校開放,提供交流平臺,共同促進提高廣西參賽整體水平,在全區范圍內起到引領作用。2019年廣西水利電力職業技術學院參加全國職業院校技能競賽“水環境監測與治理技術”賽項,獲得全國一等獎,參賽獲獎成績從2017年至2021年保持在廣西乃至全國職業院校前列,在全國(全區)高職院校起到示范引領作用,提升了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承辦廣西農村投資集團有限公司“水處理技術”職業技能大賽,不斷深化與廣西農村投資集團的校企合作,為建設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壯美廣西、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服務三農發展貢獻力量。同時,建立的實訓基地還為桂林市農田灌溉試驗中心站國家重點試驗室提供技術服務與人才培養輸出,取得了較好的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通過“名師工作室”“技能大師工作室”,項目驅動,引領專業建設,提升教學團隊綜合能力和學生創新創業能力。
(四)構建“雙師型”師資隊伍建設新體系,專兼結合共促人才培養
創新型、實踐型高技能人才的培養,離不開優質的教學師資團隊。結合智慧水務新形勢對人才的需求標準,構建結構化分工協作式的師資隊伍。團隊教師除帶領學生共同參與項目研究外,還積極與企業合作,邀請企業技師、工程師擔任兼職教師、競賽指導教師。依托產業學院,探索校企人才雙向流動機制。發揮“技能大師工作室”“名師工作室”作用,通過項目帶動,增強教學團隊的專業建設、教學競賽、資源庫建設、科研項目、社會實踐和技術服務能力。同時加強師資培訓,定期開展師資交流、研討、培訓等業務,提升師資團隊的職業技能及綜合能力。
結合國家正在推進的“1+X”證書制度,對專業骨干教師增加開展“污水處理”“建筑信息模型(BIM)”等職業資格“培訓師”的能力要求。此外,教學創新團隊完成教師四位一體能力提升:“師資培訓+教學競賽”提高教師教學能力、“企業鍛煉+技術服務”提高教師實踐能力、“科研項目+發表論文”提高教師科研能力、實訓項目開發與實踐提高教師綜合能力。
(五)引入第三方評價體系,提高人才培養質量
對給排水專業畢業生進行跟蹤調查,主要采用的調研方法有第三方(超星問卷星)數據統計分析、企業訪談、實地參觀訪問、問卷調查等。其結果表明:用人單位對給排水工程技術專業的畢業生業務能力、創新能力、適應能力、綜合素質等各方面評價良好。特別是對在同一實習單位,廣西水利電力職業技術學院給排水專業實習生與區內其他院校實習生相比,在“專業知識和技能”“創新能力”“執行能力”這三方面尤為突出,見圖5。
對此,應建立行業、企業、學校、社會對人才培養的質量評價體系,對專業教學運行管理進行全面的監督和自我診斷,并借助這些信息進行專業診斷,每年動態調整、完善學生發展標準,開展年度專業就業質量調查分析,對學生的就業行業和崗位、工作崗位對口情況,職業轉崗轉型過程、薪酬水平、企業滿意度等進行全面調查分析,并將分析數據和結論反饋到人才培養模式創新研究中,提高專業人才培養質量,促進給排水專業實踐型高技能人才培養的可持續發展。
總之,校企共建產業學院是智慧水利、智慧水務新形勢下,“雙高”建設中創新型、實踐型高技能人才培養的重要渠道。要創新人才培養模式,需要院校、政府、科研院所、龍頭企業多方聯動多維協同融合。為支持水生態修復、智慧水利、安全供水等產業可持續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是高職院校適應智慧水務行業發展的必然選擇和企業補充人才、提高創新力的必由之路。廣西水利類院校針對給排水專業創新型、實踐型高技能人才培養模式中存在的問題與難點,依托產業學院,建立“政、行、企、校、評價組織”五方育人模式,協同構建“通用能力課程+核心能力課程+拓展能力課程”的專業課程體系,通過“教學、競賽、培訓、證書”融合協同共建實訓基地,開發新型活頁式教材、工作手冊式教材,推進“雙師型”師資隊伍建設。通過“數據統計、訪談、參觀訪問、問卷調查”等形式,建立第三方評價體系,保障人才培養質量,從而促進人才培養模式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 任楊茹,張宏濤.交通建設產業學院建設的探索與實踐[J].決策探索(中),2020(6).
[2]王泳濤.我國省級政府深化產教融合的政策分析與局限突破:基于24省市實施意見的文本分析[J].職教論壇,2020(1).
[3]王成榮,龍洋.深化“三教”改革 提高職業院校人才培養質量[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9(17).
[4]于立國,陳克森,冀廣鵬.深化校企合作助力產教融合:北控水務和山東水利職業學院共育智慧水務新型人才[J].產業觀察,2020(12).
[5]李鴻雁,劉仲全.產教融合背景下高職校企合作長效機制建設的實踐:以C學院為例[J].西部素質教育,2020(4).
[6]張秀榮.命運共同體下的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模式探究[J].教育現代化,2019(55).
[7]張廣云,姜建華.人工智能技術服務專業“產教融合、精準育人”人才培養體系的構建與實踐[J].高教學刊,2020(24).
[8]丁欣,謝錫鋒.校企協同“訂單式”人才培養模式構建研究:以廣西水利電力職業技術學院軌道交通類專業為例[J].廣西教育,2020(7).
[9]肖桂華.推動高校分類特色發展? 促進產學研用深度融合 教育部辦公廳、工業和信息化部辦公廳印發《現代產業學院建設指南(試行)》[J].中國科技產業,2020(10).
[10]胡靜.某高職院校給排水工程技術專業就業情況調查報告[J].科技與創新,2019(24).
注:2019廣西職業教育自治區教學成果“水利發展新形勢下高職高專給排水專業建設模式研究與應用”部分成果(證書編號:Z-Y-2019053);2020年度廣西職業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項目“‘雙高建設視域下基于‘校企聯動、創賽證融合的水利水電建筑工程專業群人才培養模式研究與實踐”階段性成果(GXGZJG2020B106)
【作者簡介】伍敏莉(1985— ),女,廣西全州人,碩士,廣西水利電力職業技術學院講師,研究方向為水環境監測與治理技術、職業教育教學改革;劉俊紅(1967— ),通訊作者,女,河北清苑人,廣西水利電力職業技術學院教授,研究方向為給排水工程技術、職業教育教學改革;彭燕莉(1979— ),女,漢族,廣西南寧人,工程碩士,廣西水利電力職業技術學院水利工程系副教授,研究方向為水環境監測與治理技術、職業教育教學改革。
(責編 黎 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