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怡萱


摘 要:長期以來,中國與英國保持著良好貿易投資往來關系,兩國經濟合作密切。而自脫歐以來,英國經濟制度框架與各項政策法規發生諸多變動。此背景下,中國企業在英投資面臨資產安全受到沖擊、投資收益大幅下降、業務合同中斷等困境。基于此,中國需加快推進新雙邊協定簽訂、構建長效投資合作機制、強化投資成本控制、拓展新型保險業務,有效保護中國企業利益,促進兩國投資合作良性發展。
關鍵詞:英國脫歐;投資規模;稅收成本;投資收益
英國作為中國最主要貿易伙伴之一,是中企對外投資的重要市場。根據英國中國商會發布的數據,截至2020年底,800家在英投資的中國企業每年創造超過900億英鎊收入,在英國創造7.5萬個以上就業崗位。但自2020年1月31日成功脫歐后,英國國民經濟與市場發展面臨較大不確定性與波動性。此背景下,中國企業對英國投資信心有所下降,對英投資額大幅縮減。英國央行表示,在中短期內,英國脫歐將會為英國營商環境帶來負面效應,一定程度上會影響中國企業在英投資良性發展。因此,深入探討英國脫歐背景下中國企業在英投資面臨的困境,并尋求相應解決策略,對擴大企業在英投資市場、合理規避脫歐負面影響具有現實意義。
一、中企在英投資現狀
(一)投資規模波動變化
英國是中國企業赴歐投資的重要目的國。隨著中英兩國投資貿易逐步加深,中企在英投資規模整體呈現波動式變化。據《2020英國中資企業發展報告》,2012-2020年間,中企在英投資額由58.5億英鎊降至23.2億英鎊,投資規模整體呈現波動式變化態勢(見圖1)。由圖1看出,2018年投資額下降至110億英鎊,主要原因是中國政府為避免某些企業將資金轉移到海外,對部分投資領域進行限制。2019年,這一規模又有所回升,投資額達122億英鎊。2020年英國成功脫歐,其投資市場存在較大不確定性,加之全球疫情影響,中企在英投資規模驟降至23.2億英鎊。但根據央行預測,2021年中企在英投資將實現強勁反彈。據永安分析公布數據顯示,2021年上半年,中企在英投資規模約為9.16億英鎊,較上年同期增長4308%。另騰訊網報道,2021年中國企業成為英國最大潛在投資者,僅在英國倫敦地標商業建筑投資額預計將達128億英鎊。整體來看,中企在英投資活力強勁,投資規模呈波動式變化。
(二)投資領域拓寬
最初,中國企業赴英投資主要以不動產領域為主。隨著中英兩國貿易往來日益頻繁,中國企業在英投資領域逐步拓寬,從不動產領域拓展至基礎設施、石化等傳統投資領域以及新興投資領域。就傳統領域而言,中企在英投資領域逐漸擴展至文化創意、教育、制造業等領域。例如,2019年7月,博實樂教育集團對英國劍橋文理學院進行全資收購;2019年11月,騰訊與網易分別收購英國上市游戲公司Sumo Group與Bossa Studios的股份;2020年3月,敬業集團斥資收購英國鋼鐵企業;2021年3月,中國生物醫藥公司藥明康德于收購英國基因治療技術公司OXGENE。就新興領域而言,據英國國際貿易部統計,截至2020年底,中國企業在英投資新增人工智能、游戲、金融科技以及生物技術等領域。據《2020年投英跟蹤調查》數據顯示,中國企業在科技、醫療等新興領域投資比重超過40%(圖2),幾乎占到在英總投資的一半。從整體投資占比而言,中國企業在英投資總體呈傳統領域與新興領域兼顧并舉狀態,且投資細分領域在逐步拓寬。
(三)投資方式多元
隨著中國經濟快速發展,諸多企業紛紛通過布局海外市場的方式來尋求新增長點。此背景下,中國企業赴英投資方式呈現多元化發展態勢。中國企業在英國投資可以劃分為直接投資與間接投資兩類。就直接投資而言,中國企業主要通過并購、收購、承建大型工程項目等方式進行赴英投資。例如,中國15家企業成功投標承建英國核電項目;2019年5月,騰訊集團以股權收購方式投資英國人工智能公司Prowler.io;2020年7月,華潤資本收購英國垃圾處理公司Viridor;2021年3月,逸仙電商收購英國高端護膚品牌Eve Lom。就間接投資而言,企業通過購買證券、金融債券等金融工具獲取預期收益的投資的方式對英投資。近幾年,間接投資也成為中國企業投資英國的熱門方式。2019年6月,中國證監會聯合英國金融行為監管局聯合批準倫交所與上交所開展滬倫通。據搜狐網數據顯示,該項業務中的西向業務跨境投資總額為3000億元。這意味著中國企業和投資者可通過金融工具對英國進行間接投資。據環球網報道,2021年已有4家企業通過“滬倫通”在英國進行投資,這一舉動打開中英投資新模式。由此看來,中國企業不再以單一化投資方式進行英國市場布局,對英投資方式呈現多元化發展態勢。
(四)投資主體豐富
近幾年,中國企業赴英投資主體日漸豐富。據商務部數據顯示,中國在2015年前赴英投資企業主要以大型國有企業為主,占比幾乎超過90%。例如,中國電信對英國投資并把歐洲總部設立于英國;中國工商銀行投資曼徹斯特機場的商業地產項目。隨著“走出去”戰略逐步深化,中國赴英投資企業類型隨即增多。2015年后,中小型國有企業逐漸開始布局英國投資市場,民營企業、私營企業、法人獨資企業也開始布局英國投資市場,占比幾乎與大型國有企業持平。中國在英投資主體豐富度提升,整體呈現出以國有企業投資為主、民營與私營企業并重的投資模式。如2019年2月螞蟻金服收購英國World First跨境支付公司;2020年11月,阿里巴巴集團與歷峰集團、香港利福國際集團相繼對英國進行投資。
二、脫歐背景下中企在英投資面臨的困境
(一)資產安全受到沖擊
脫歐之前,英國作為歐盟成員國,是中國與歐洲國家貿易連接點。由于英國脫歐引起經濟市場動蕩,中國企業在英資產安全存在巨大隱患。一方面,中國企業在英國資產受到股市波動而產生損失。成功脫歐之后,英國國內市場動蕩、股價暴跌,導致大批中國企業資產縮水,嚴重沖擊中企在英資產安全。據搜狐網報道,2020年英國成功脫歐后,長江基建公司與長實地產在英國股價暴跌,資產縮水近7.8億英鎊。另一方面,英國政府干預導致中國企業資產所有權受到威脅。脫歐后,英國新政府干預中企在英投資項目進程,導致企業在英發展前景不明朗,資產所有權受到威脅。例如,中國廣核集團投資項目被英國政府暫停,之后雖然項目恢復建設,但增加許多政府控股條件。這直接影響中國企業對在英資產實質控股與所有權。并且,2021年4月29日英國出臺《國家安全和投資法案》,針對17個指定行業交易將必須進行申報。新出臺的投資法致使中企在英各項資產交易均會受到更加嚴苛的監管,資產所有權、交易權等安全問題也隨之凸顯。綜上,英國脫歐的政策變動與市場變動均會為中國企業在英資產安全帶來沖擊。
(二)投資收益大幅下跌
英國脫歐后,英國與歐盟之間政策具有不確定性,加之諸多其他因素致使中國企業在英投資收益下降。受脫歐影響,英國房地產價格持續走低,導致中國企業對英國房地產投資出現不同程度的虧損。例如,英國脫歐后,不再擁有單一市場優勢,許多租戶續租率降低,中國投資英國房地產的企業可收取租金減少,投資收益大幅下降。據英國房產租賃市場2020年度數據報告顯示,2020年4月英國房屋租賃需求量相比2019年同期下降62%,房屋續租率也隨即大幅下降,中國企業投資英國房地產產生的收益隨之下降。深入分析造成中企在英投資收益下降的原因,主要是許多專業型人才在歐盟與英國流動受到脫歐影響,致使英國企業人才流失嚴重,制約企業穩定發展。據安永2018年研究報告統計,英國的金融技術人員有42%來自于海外,其中28%來自歐洲國家。英國脫歐后,這些來自歐洲其他國家的人才大量流失,導致英國金融科技企業核心競爭力大幅下降。中國企業投資金融科技領域目的是獲取高新技術與收益,人才流失致使企業發展緩慢,中國企業預期投資收益受企業發展限制大打折扣。
(三)稅收成本不斷攀升
受英國脫歐影響,中國企業在英投資的稅收成本不斷增加,主要體現在三方面。第一,流轉稅成本增加。許多中國企業是以投資英國為手段,實現與歐洲各國的低成本貿易往來。但自英國脫歐起,英國便不再擁有直接進入歐盟單一市場的便利性,與其他歐盟國家貿易將變成進出口貿易。2020年5月19日,英國公布新型關稅制度,替代歐盟關稅制度。相比之下,貨物在英國與歐盟各國之間流通將會產生新的進出口貿易稅。在世貿組織關稅下,英國每年48%出口至歐盟的產品將會受到5.7%貿易加權平均關稅限制。因此,在英投資的中企通過英國公司與歐盟國家進行的貿易進出口流動關稅將會大幅上漲。中國企業在英投資的稅收成本相比未脫歐之前將會有所上升。第二,企業所得稅成本增加。脫歐之前,英國政府并沒有針對中企與其在英子公司之間的利潤與紅利支付收取稅款。但脫歐之后,英國出臺新的稅收規定,要求企業支付非居民盈利利息的20%作為預提所得稅。這意味著中企須向英國繳納新法規定的所得稅稅款。對中國企業來說,所得稅相比脫歐前有所上升,且必須向英國稅務機關報告并繳納稅費,否則將被視為逃稅、漏稅等行為損害信用。中國企業投資對英國上繳的所得稅大幅上漲,主要是由于脫歐導致所得稅上升。第三,土地印花稅成本增加。據英國稅務局發布消息,從2021年4月起,英國開始向非英國籍人員額外征收2%土地印花稅。這一新政意味著中企投資英國房地產將會增加2%土地印花稅成本,將會造成中國企業在英國投資成本不斷攀升的局面。
(四)業務合同面臨中斷風險
根據《投英跟蹤調查報告》顯示,過去十年中,中國企業在英投資業務合同一直保持良好連續性。但英國脫歐后,中國企業在英國投資的合同面臨中斷風險。具體而言,在正式脫歐后,英國與歐盟法律構架將會產生改變,中國企業在英投資的業務合同可能會面臨重新簽訂的問題。為區分英國法與歐盟法,英國出臺《英國內部市場法案》,廢止《歐洲共同體法》。同時,英國立法機構也會在歐盟法律中篩選出適合英國的法律作為英國法律。一方面,歐盟法律在英國留存與否,決定著目前歐盟法律規定勞動力每周工作時間、銀行管控、甚至飲用水的標準等要求是否繼續實行。這些法律條款產生變動,關系著中國企業在英投資管理以及投資合同的連續性。另一方面,英國脫歐觸發《里斯本條約》第50條,這意味著英國與歐盟貿易關系將會進入重新談判階段,且談判期限為兩年。而兩年談判期過后,中國企業在英投資合同是否會非正常中斷,將再次成為未知。
三、應對英國脫歐的策略建議
(一)加快推進新雙邊協定簽訂
李克強總理在2021年《政府工作報告》強調,要深化多雙邊和區域經濟合作。因此,中國應加快推進與英國新雙邊協定的談判與簽訂。從長期角度來看,英國的“單一市場”優勢無法持續下去,預計英國與歐盟之間可能會存在貿易壁壘。英國進口需要被補充,中國企業對英國投資將起到良好替補作用,這對于中國企業投資英國將成為一個巨大機遇。基于此,中國可將擴大進出口作為談判籌碼,與英國達成貿易、市場準入等內容區別于中歐的新協定。與英國商談時,在部分領域給予一定讓利,加快與英國關于貿易投資條件的商談。與此同時,中國需加強對英國貨幣匯率、關稅等方面的分析與監測,及時將最新信息傳送至行業協會與相關企業,為企業投資戰略調整提供支持。
(二)構建長效投資合作機制
“十四五”時期要兼顧“走出去”與“引進來”,不斷提升國內與國際雙向投資水平,為構建“雙循環”系統奠定基礎。中國需借此契機,積極與英國對接,構建兩國長效投資合作機制,以確保企業投資收益穩步增長。具體而言,中國政府應構建中英兩國投資合作信息共享平臺,及時發布兩國投資合作相關信息,加強兩國投資合作信息交流。同時,中英兩國應重點推進中國提出的“一帶一路”建設,出臺相關優惠政策,引導兩國企業積極進行雙向投資合作。例如,中英貿易合作具有較高互補性,中國擁有強大的生產能力,可以向英國出口茶葉、蠶絲、糧食等農副產品以及基建;英國可以向中國輸出高素質工人與尖端技術產品等,雙方企業可進行良性合作,積極引進對方優勢產業,互利共贏。在此基礎上,中國需做好地區與外向型行業抗沖擊準備,借助中介機構、行業協會等第三方組織做好英國投資市場變化的壓力測試。尤其是對于以英國為主要投資國的外向型企業,需根據英國投資市場資金鏈壓力測試結果,提前做好應對英國投資市場波動的方案確保投資的有效性與準確性,進而實現企業利益最大化。
(三)強化投資成本控制
英國脫歐后,面對英國與歐盟可能產生稅收監管等政策變化,中國企業要做好應急預案,不斷強化投資成本控制,有效保障企業利益。首先,中國企業需充分了解并掌握英國脫歐后英國與歐盟的貨物流通程序、產品供應鏈運行模式,確保投資后企業能夠正確申報和回收增值稅,在合理控制流程成本基礎上有序開展對外貿易。其次,中國企業需根據英國脫歐后稅率變動情況,利用鎖箱機制、違約條款、合同約定等方式核算企業稅收成本,有效降低因稅率變動引發的成本抬升。最后,在簽署投資合同時,企業需按照英國稅收規定進行合同貨幣單位與在英貨幣單位選擇,有效防范企業在英國投資時的稅務風險。綜上,中國赴英投資時,需將財務稅收作為投資重點環節進行跟進與管控,降低企業稅收成本增加風險。
(四)拓展新型保險業務
“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提出要健全開放安全保障體系,構建高水平的監管與風險防控體系。英國脫歐背景下,中國須建立健全投資保險機制,確保中英兩國投資業務合同不會因非自然因素產生中斷風險。第一,政府部門應積極與英國政府磋商,建立兩國政府與企業聯保平臺,通過實時共享雙方政策變動與更新信息,及時調整相應保險業務開展工作,降低保險企業因信息差導致的損失。第二,政府應積極出臺相應優惠政策,引導當地保險企業開拓新的政策保險業務,為中國企業赴英投資提供外部保障。同時,政府部門應與保險企業開展合作,根據現有政策、法規,共同制定中國企業赴英投資的投保制度與條約,進行合理風險共擔。第三,中國政府應積極引導保險企業發展境外保險業務,依托區塊鏈等新技術,協同中英兩國優勢資源,共同拓展專業化、差異化、全方位的金融保險業務。例如,中國太平人壽保險公司首創新型跨境再保險業務,通過全新匯率風險對沖跨境人民幣結算再保險模式,有效拓展人民幣支付結算范圍,降低跨境交易匯率風險和資本占用率。▲
參考文獻:
[1]新浪財經.2020投資英國跟蹤調查:中資企業在英創造就業崗位超7.5萬個[EB/OL].https://baijia hao.baidu.com/s?id=16930975669 08615208&wfr=spider&for=pc.[2021-03-02].
[2]騰訊網.中國投資暴跌870億!英國態度出現微妙變化:欲重啟中英經濟談話[EB/OL].https://new.qq.com/omn/20210222/20210222 A0AM8R00.html.[2021-02-22].
[3]袁帥.淺析英國脫歐的潛在稅收政策變化及其影響[J].國際稅收,2019(12):71-74.
[4]趙暢.創造中英金融合作“黃金”時代的機遇、挑戰與途徑[J].對外經貿實務,2020(3):38-41.
[5]張健.英國脫歐的戰略影響[J].現代國際關系,2019(11):43-50+ 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