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學目標】
一、引導學生在情境中梳理情節,積累語言經驗,培養學生運用語言文字的規范性。
二、設置以文繪畫的環節,激發學生自主還原文本情節的興趣,引導學生對人物、環境、細節進行深刻思考。
三、引導學生通過物象分析文本中的人物、語言,感受戰爭中的人間溫情、青春美麗、人性美好,并自主表達對其中人物的情感與態度。
【教學重點】
引導學生得出情節畫面中的物象,通過物象分析文本中的人物、語言,感受戰爭中的人間溫情、青春美麗、人性美好。
【教學難點】
一、使學生理解并深度認同小通訊員身上善良淳樸、樂于助人、舍己為人等優秀的傳統美德,并且能夠將中華傳統美德貫徹于日常生活之中。
二、關注時事,拓展知識,讓學生了解共產黨不拿老百姓一針一線的優良傳統,并且插入時事材料——“半條被子”,讓學生對于這樣薪火相傳的優良傳統有深刻的體會。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師:同學們如果讓你將戰爭與花聯系起來,提到戰爭你會想到什么花?
生:《奧斯維辛沒有什么新聞》中的野雛菊。
生:待到秋來九月八,我花開后百花殺的黃菊。
……
師:同學們提到的花或是象征生命,或是表現戰爭的肅殺,今天我們重新認識一朵與戰爭有關的百合花,只是這朵百合花不是根植于泥土中,而是綻放在一條被子上。
二、設置情境,復述情節
新中國成立后,身為文工團員的“你”被安排回老家天目山工作,遇到了小通訊員的父母。他們得知“你”與小通訊員相識,想知道自己兒子的事情。請“你”告訴他們小通訊員的故事。
三、繪文字插畫,加深情節記憶
師:剛才我們隨著文工團員的回憶一起回顧了她眼中小通訊員的一生,其實這也是《百合花》的主要情節。有時候為了讓我們對特定的情節印象更深一些,我們教科書上一般都配有相關的插畫,我們拿到的文本是沒有插畫的,現在請同學們以文字當畫筆,繪一副讓你印象深刻的插畫。
(讓學生隨心所欲地找情節,激發他們參與課堂的積極性)
四、挖掘情節,分析人物
【小通訊員】
護送:樸實(穿了一身洗淡了的黃軍裝,綁腿直打到膝蓋上);怯于與女性交往,羞澀而拘謹(在遠遠的一塊石頭上坐下,背向著我\見我挨他坐下,立即張皇起來\飛紅了臉,更加忸怩起來,兩只手不停地數摸著皮腰帶上的扣眼);細心體貼,有責任感(沒讓我撂得太遠,但也不讓我走近,總和我保持丈把遠的距離);天真而熱愛生活(肩上的步槍筒里,稀疏地插了幾根樹枝,這要說是偽裝,倒不如算作裝飾點綴)。
借被:有點執拗,有點任性(執拗地低著頭,像釘在地上似的);熱愛生活,熱愛美(多了一只野菊花);善良淳樸(知道了撒滿百合花的被子是新媳婦唯一的嫁妝之后,一度想要送回去還給她)。
犧牲:舍己為人,具有崇高的思想覺悟。正是因為他擁有一顆赤子之心,在面對即將爆炸的手榴彈的生死關頭,只是讓隊員“趴”,自己“撲”這樣的兩個下意識動作就完美展現了他的品質。
總之,小通訊員就是這樣一個人,他是年輕的小伙子,個頭高挑,肩膀厚實;他是一個孩子,稚氣未脫,質樸憨厚,時而天真活潑,時而執拗任性;他是親密的戰友,關心同志,體貼別人,做事負責;他是擁有一顆赤子之心的少年,善良淳樸,無私奉獻;他是一個英勇無畏的戰士,大戰在即,從容不迫,危急關頭,挺身而出。他就是這樣一個真實的人。
五、探究特別物象,發掘濃烈情感
師:大家的插畫圖包羅萬象,不僅繪景,更是繪人。里面藏著某些特定的物象,只需一提,那情節畫面就浮現在我們的腦海中。
請同學們為你們的插畫再圈圈重點,找出最有代表性的東西。
預設:百合花、饅頭、破洞、野菊花(挑選重要的兩個重點分析)
(一)百合花被子
問:為什么小戰士一開始沒有借到這條撒滿百合花的被子?
明確:是新媳婦唯一的嫁妝。
問:那為什么后來新媳婦又愿意借了?
明確:“我”對她說了一遍共產黨的部隊打仗是為了老百姓的道理。
問:我們常說共產黨不拿老百姓一針一線,最后這個百合花被子還給新媳婦了嗎?
明確:還了,但新媳婦沒要,而是主動蓋在了已經犧牲了的小戰士的身上。
【插入材料】
半床棉被,也稱“半條被子”,是紅色經典故事。在1934年11月湖南汝城縣沙洲村,3名女紅軍借宿徐解秀老人家中,臨走時,把自己僅有的一床被子剪下一半給老人留下了。老人說,什么是共產黨?共產黨就是自己有一條被子,也要剪下半條給老百姓的人。
師:“半條被子”的故事告訴我們,共產黨就是自己只有一條被子,也要剪下半條給老百姓的人。不管是不拿新媳婦的百合花被,還是這“半條被子”,同人民風雨同舟、血脈相通、生死與共,是中國共產黨和和紅軍取得長征勝利的根本保證,也是我們戰勝一切困難和風險的根本保證。
既然給小戰士陪葬的是新媳婦的新被子,上面的百合花圖案能不能換掉?
明確:不能。對中國人來講,百合花是充滿溫馨感的幸福之花,因為它象征著對新婚夫婦“百年好合”的祝福,象征著人們對于美滿婚姻的向往。一個稚氣未脫的年輕戰士,尚未體驗過愛情的歡樂,尚未感受過婚姻的幸福,就被殘酷的戰爭奪去了生命,實在死得太早了,死得太可惜了。在《百合花》中,作者用“新媳婦”這個在年齡上更接近小戰士的女性,暗示了在正常的生活狀態下,小通訊員這樣的年輕人也該開始戀愛,也該享受純潔的愛情和婚姻的幸福,從而使人們對他的犧牲更感惋惜和心酸。
總結:這樣青春煥發、剛剛涉足人世的小通訊員在這場慘烈的戰爭中倏然消失和毀滅了,但是這不是被迫的、無助的犧牲,而是小通訊員自我崇高的選擇,他生命的價值在這場戰爭中得到了升華。
請同學們帶著感情齊讀“在月光下,我看見她眼里晶瑩發亮,我也看見那條棗紅底色上灑滿白色百合花的被子,這象征純潔與感情的花,蓋上了這位平常的、拖毛竹的青年人的臉。”
(二)破洞
問:新媳婦為何會堅持為死去的小戰士補身上的破洞?(點撥:小戰士身上的破洞是怎么來的?)
明確:“破洞”因小媳婦而起,也應當由她來補。
問:新媳婦是懷著什么樣的心情堅持補洞的?她為什么會產生這樣的情緒?
明確:愧疚、崇敬、痛惜。她已經把小戰士當成了親人,這是一種崇高的軍民魚水情。
問:明明新媳婦與小戰士接觸時間那么短,為什么會產生這樣濃烈的軍民魚水情?
插入茹志鵑的《我寫百合花的經過》——“戰爭使人不能有暢談的機會,但戰爭卻能使人深交。有時僅幾十分鐘,幾分鐘,甚至只來得及瞥一眼,便一閃而過,然而人與人之間,就在這一個剎那里,便能夠肝膽相照。”
總結:這樣小說所蘊藏的人間溫情、戰爭苦難、青春美麗、人性美好全在新媳婦補這個“破洞”的細節中爆發出來,而她這一舉動,在月光下也越顯莊重和肅穆。
五、解析視角
問:戰爭是殘酷的,《百合花》中的這場戰爭,戰況如何?
明確:異常激烈。
問:從哪里可以得知?
明確:包扎所源源不斷的傷員,用完了擔架。
問:這樣激烈的戰爭為什么沒有正面描寫?(點撥:“我”能不能看見?)
明確:視角受限。
問:這樣敘述有什么好處?
明確:不僅真實,而且女性化的視角會給文章增添一抹抒情化的美感。
六、總結
《百合花》通過“我”的視角看到了戰爭殘酷、血腥的一面,但是,不管怎樣,有人就有人性,就有情感,美好依然存在,而正義戰爭的目的,恰恰是為了保護人的生命,保護美好和平的生活,保護人類的情感。
七、閱讀與思考
【插入閱讀材料】
葉紫的《古渡頭》
思考:作品是怎樣敘述渡夫的故事的?這樣寫有什么好處?請簡要分析。
【教學反思】
《百合花》的文風清新俊逸,是一種“詩化小說”,課文里語言美、人情美、主題美,需要深度挖掘,一節課的時間很難講透,我要在深度備課的同時,敢于放手給學生自主思考,充分相信學生的能力。
(作者:何夢,安徽省無為中學教師)
[責編:芮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