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永巧 潘巍巍 仝 虎 史冬蕾 周雅琴
(南京旅游職業學院 江蘇南京 211100)
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英文縮寫AI,是有關智能主體的研究與設計的學問,而智能主體是指一個可以觀察周遭環境并做出行動以達致目標的系統[1]。早在1956年,人工智能的概念就在達特茅斯會議上被提出來,隨后經歷了三次大起大落。1997年,IBM的“深藍”超級計算機戰勝了國際象棋冠軍卡斯帕羅夫,證明了人工智能在推算方面處理信息比人類更快。2011年IBM“沃森”在著名的智力競賽節目“Jeopardy”中擊敗了對手美國冠軍布拉德·拉特和肯·詹寧斯,成功贏取了100萬美元的大獎。2014年,通過深度學習算法,人工智能在識別圖片中的人、動物、車輛或其他常見對象時,超過了普通人類的肉眼識別準確率。2016年,谷歌AlphaGo戰勝世界圍棋冠軍李世石。近年來,隨著深度學習技術的發展,人工智能程序對人臉識別的準確率已經超過了人類的平均水平。這幾個標志性事件的成果表明,隨著計算力的大幅提高、深度學習算法的發展,以及搜索引擎和電子商務聚集的高質量的海量數據使得人工智能又重新掀起了高潮。
近年來人工智能的發展,例如語音識別、圖像識別系統,大部分功勞都要歸功于深度學習。深度學習是機器學習的一個重要分支,作為人工智能的核心技術,它的發展是人工智能發展的必要條件,并且會在未來很長的一段時間內引領人工智能的發展。早在1943年,心理學家麥卡洛克和數學家皮特斯就提出了基于神經網絡的數學模型-MP模型。1982年,著名物理學家約翰·霍普菲爾德發明了HNN(Hopfiled)神經網絡。1986年,深度學習之父杰弗里·辛頓提出了一種適用于多層感知器的反向傳播算法——BP算法。2006年,杰弗里·辛頓以及他的學生正式提出了深度學習的概念,對學術界產生了巨大的影響。2012年,杰弗里·辛頓小組在著名的ImageNet圖像識別大賽中采用深度學習模型AlexNet奪得冠軍。2016年戰勝李世石的AlphaGo也是基于深度學習算法開發的程序。2017年,AlphaGo的升級版AlphaGo Zero,可以從零開始自我學習,并且輕松打敗AlphaGo。如今,深度學習作為人工智能的核心算法,在金融、醫療、交通等多個領域取得了顯著的成果。
綜上所述,當今社會已經進入了人工智能時代。在大數據、深度學習算法和大規模的計算能力的支撐下,人工智能正在飛速發展。目前,人工智能已經在圖像識別、語音識別、機器翻譯、無人駕駛、機器視覺等諸多領域取得了突破性的進展,開始發揮出巨大的商業價值。在智能時代中,人類的工作和生活都將和人工智能息息相關,并且要與人工智能協同工作。據研究從2015至2030年這15年之間人工智能將會在以下領域得到應用:交通;家庭/服務機器人;健康;教育;安全;娛樂;金融;智能制造;雇員與工作場所。人工智能對教育產生了什么樣的影響呢?
首先,人工智能改變了育人的目標。根據教育部[2006]16號《教育部關于全面提高高等職業教育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文件里指出的:“高等職業教育作為高等教育發展中的一個類型,肩負著培養面向生產、建設、服務和管理第一線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由此可知,高等職業教育是以培養高端技能型人才為目標[2]。通過大量深度學習,人工智能能夠實現簡單重復的腦力勞動,將會成為人的思維助手。據統計,會計、政府職員、客服、快遞員、收銀員、清潔工、司機、翻譯等職業的大部分人將會被人工智能替代,社會職業體系和就業形態也將發生深刻變化。應對這種變化與趨勢,教育必須進行改革,高職院校不能再單純的將培養技能型人才作為育人的目標,而高職教師們也應更加關注教育中人工智能的應用,側重培養學生們的創造性和與機器協同工作的能力。教育目標的改變將使得教師們要積極思考教學內容、教學方法、評價體系,乃至整個教育體系的改革創新。
其次,人工智能改變了教師的角色。有專家指出,“創意工作者”“人際連接者”和“復雜模式的判斷者”這三類人是最不可能被人工智能替代的,教師這一職業同時滿足這三類人的特點。雖然人工智能并不能輕易取代教師這個職業,但是教師的很多工作還是會被人工智能技術替代。或者說未來人工智能不會替代有思想、有創新能力的教師,但是會替代那些因循守舊、機械教學的教師。人工智能時代社會更需要個性化的人才,教師就不僅僅是知識的傳授者,而是滿足學生個性化需求的教學服務提供者、設計實施定制化學習方案的成長咨詢顧問[3]。教師必須適應變化的教學政策和教學環境,面向不同個性的學生,處理復雜多變的教學問題。
2017年7月8日國務院印發的《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提出把高端人才隊伍建設作為人工智能發展的重中之重,完善人工智能教育體系,加強人才儲備和梯隊建設,特別是加快引進全球頂尖人才和青年人才,形成我國人工智能人才高地。2019年2月,國務院出臺《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4](簡稱“職教20條”),“職教20條”提出要進行“雙師型”教師培養,同時具備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能力的教師不得少于專業課教師總數的一半,并分專業建設一批國家級職業教育教師教學創新團隊,這項舉措就是在國家層面要多措并舉打造“雙師型”教師隊伍。無論是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還是從國家職業教育改革,這些都是加快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培養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重大舉措,是中國高等職業教育走向信息化進程中的一劑強心劑,并對高職院校教師的必備素養提出了新的要求。
從人類技術發展的速度來看,當今時代的發展比以往任何一次工業革命都要快,我們必須加快步伐緊跟時代發展。培養應用型和技能型人才為主的高職院校,其受影響的速度必然要快于培養研究型人才為主的本科院校。那么面對高速發展的信息技術,高職教師如何利用人工智能提高自身素養以及教學水平,快速轉變角色,適應時代發展呢?
1.角色轉變
職業教育與學位教育相比較,現代社會大部分人還是傾向于學位教育,然而人工智能等技術的發展使得社會對職教人才的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將來、高技術、高水平的職業教育會被更多人接受。對于高職教師來說重點不在于人工智能的理論研究,而在于人工智能的應用。例如如何利用人工智能技術來提高教學質量,讓智能技術服務于教學。所以高職教師要具備對人工智能的理解能力和學習能力,要有與時俱進的對技術有開放的態度。讓人工智能成為我們的工具甚至是合作伙伴,利用它為學生提供服務和幫助。
在以人工智能為代表的新一代科技產業革命背景下,職業教育需要進行自身的轉型升級,培養出新時代需要的人才。高職院校教師的價值不僅僅是技能的培養,更重要的是能力和創造性的培養以及價值觀的塑造。我們的教育目的是要培養具有健全人格、創新思維、廣闊的視野和社會責任感的新一代人才。傳統教育是以教師為中心,傳統教育理念下高職教師具有技術理性片面、知識本位理念、模式化思維等特點[5],因此我們的高職院校教師要積極轉變理念,樹立以學生為中心的價值觀,成為學生的服務者、咨詢顧問和引路人。
2. 個性化教學
《論語·衛靈公》:子曰:“有教無類。”就是說教育應該公平對待每個人,不應該區分高低貴賤。每個學生的特點都不一樣,要公平對待每一個人,那就得按照各個學生的特點進行教育,這是一個非常耗費精力的事情。高職教師如何以有限的精力做到有教無類以及因材施教,提升高職院校學生的創造力,培養具有創造性技能型高端人才呢?高職教師可以利用人工智能幫助學生建立更科學的思維方式,探測學生個性化學習特點、學習方式、學習興趣,并為每個學生量身定制學習策略,實施個性化教學,最終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效率。

表1 高職教師的個性化教學的理念素養實現路徑探析
“雙師型”素養是“職教20條”對高職教師提出的新要求—高職教師需要同時具備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能力。目前大多數職業院校的專任教師都是來自本科院校的應屆畢業生,大部分教師缺乏企業實踐經驗。那么解決目前“雙師型”師資匱乏的問題就尤為迫切,要讓更多既了解企業文化,又了解專業知識的老師回歸學校,讓學生更有就業競爭力。
1.建立“雙師型”隊伍的培訓體系
通過培訓來提高高職教師的人工智能技術和應用水平。2019年全國各高校28名教師參加了在常州信息職業技術學院舉辦的2019年高等職業院校教師國家級培訓“雙師型”教師專業技能培訓及計算機類(人工智能技術和應用)。另外還需要健全和完善激勵政策,從政府層面到學校層面,出臺政策,全方面調動高職教師學習人工智能新技能的積極性。
2.建立“雙師型”隊伍的教育體系
“職教20條”里對于“雙師型”教師給出了明確的思路,即從具有豐富企業工作經歷并具有高職以上學歷的人員中公開招聘來擴充“雙師型”隊伍。那么新的學科出現的時候學校應該如何應對?僅僅是簡單招聘有經驗的社會人員并不能滿足我們的需求。清華大學教授魯白認為,一方面可以通過聘請這個新興學科里最好的教授進行授課。或者是請這個學科里在最前沿工作的人到學校來上課。但是為了避免出現類似哥倫比亞大學的丑聞(被學校聘請的投資家將學生的研究成果用于強行購置)我們可以參考斯坦福大學的做法,不是簡單地把社會上的能人請來學校上課,而是設立“咨詢教授”系列。把比較有思想、善總結的專家有計劃地納入教育體系,與他們一起策劃新興學科的教學。著名投資人彼得蒂爾在斯坦福開設的課程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他不僅有實例,有技術,還有觀點,有思想,并且最后還提升到一整套理論體系。根據其講義出版的名叫《從0到1》的書,在全世界都很有影響力。
新時代下機遇與挑戰并存,人工智能不斷演進,未來發展之路尚未可知。人工智能并非萬能,對高職教師來說一定要用辯證的思維看待人工智能,利用好這把“雙刃劍”,抓住機遇迎接挑戰,努力提高自身理念素養、“雙師型”素養以及創新素養,這樣才能適應時代,更好地投身到高職教育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