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燕琪
(江蘇省昆山高新區美陸小學 江蘇昆山 215300)
11月底聽了一年級的“6、5、4、3、2加幾”一課,上課老師的板書是課題下面寫了“湊十法和聯想法”,很明顯,本課的重點是突出了湊十法和聯想法的計算方法。教學難點是讓學生會運用這兩種方法正確計算20以內進位的加法。整節課,教師的重難點突出,條理清晰,層次分明,練習形式多樣,學生計算的題量也較多,每個環節都處理得很到位。通過課堂教學,學生能夠正確地計算20以內進位的加法算式,完成了本課的教學目標。放大視角,將這節課放回整個單元中,登高望遠。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真正地發展了嗎?思維能力真正地提高了嗎?基礎知識真正掌握牢固了嗎?讓我有了新的想法。
[片段1]在例題教學“6+5”時,上課老師的多媒體課件上出示:

師:我們可以用之前學過的什么方法進行計算?
生:湊十法
師:你能填一填嗎?
生:填一填
師:能說一說嗎?多媒體課件上出示:

生:……
[片段2]
師:3+8怎么計算?
生:我想8+3=11。
師:那么3+8就等于?
生:11.
師:為什么?
生:指著黑板上的板貼:聯想法。
……
通過教師的教學,學生能運用所學的方法正確計算。但不難看出,學生的數學語言能力得到發展了嗎?在片段1中,學生照著樣子完整地說計算過程,學生是真正地能完整地表達?何況“湊十法”三句式表達不是本課的新知,如果教師讓學生看著算式,主動完整地表達6+5的湊十法過程,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才能夠得到發展。在片段2中,教師的這種提問,讓學生“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即知道用的計算方法是“聯想法”,卻不知道聯想法是什么方法,這時,教師要再問下去:也就是什么方法?要讓學生完整地表達出“交換加數的位置,和不變”就是聯想法的方法。在兩個片段中,教師注重教法,側重計算的正確結果,卻忽略了學生的學法,忽略了學生對計算過程的完整性描述,局限了學生語言的完整性表達。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準確地把握教材的知識內容,提高提問的有效性,使學生的語言發展不再受到局限。
[片段3]出示:4+9
師:你是怎么計算的?得數是多少?
生:湊十法
師:怎么湊的?
生:把4分成3和1,1加9湊成10,3加10等于13。
師:為什么4要分成3和1呢?
生:4的后面是9,4里面分出1來才能與9湊成10。
師:說得真好。還可以怎么想呢?
生:計算4+9,可以想9+4。
師:怎么想9+4呢?
生:把4分成1和3,1和9湊成10,10加3等于13。
師:這種交換加數的位置,和不變,我們叫什么?
生:聯想法。
……
課堂上,經過老師的連續提問和引導,學生能運用“湊十法”和“聯想法”計算出4+9的得數。然而,這節課的教學內容是建立在“9加幾”“8、7加幾”的基礎上學習的。湊十法是“9加幾”中學生學習的一種計算方法,聯想法是“8、7加幾”中學生學習的又一種計算方法。我認為,今天的課堂教學中,并不是兩種計算方法的教學再現,靈活地運用是重點。在計算“4+9”時,首先,讓學生討論:運用什么方法可以直接得出結果,能又對又快地算出?接著小組交流,得出:運用湊十法能計算4+9等于13,也可以運用聯想法能計算4+9等于13,通過比較,運用聯想法,計算4+9等于13的速度更快一些。然后,讓學生明確:我們已經學過了9+4,運用了湊十法能很快地說出得數了,那么現在計算4+9,你能很快地直接說出得數嗎?最后,讓學生練習1:算一算:3+9、2+9、3+8、4+8:;練習2:找一找。學生自己找能運用這種方法直接計算的幾加幾。
在課堂中,學生在老師的指向性引導下,對“湊十法”和“聯想法”的運用能力得到了充分的發展,老師訓練得很到位。縱觀全單元,學生的思維在這節課中出現了片段性的重復性的發展。學生已經掌握了運算方法,為什么不讓學生去靈活地運用呢?為什么不讓學生自己體會比較呢?學生的思維是連貫的,今天的課堂,是學生連續性發展、遞增性的發展的最佳平臺。通過比較,學生的計算思維不局限在方法同等的水平上,體會了“聯想法”的計算優勢,既快速又方便,學生的思維發展提高了。通過“算一算”“找一找”的練習,使學生的計算方法上升到了直接口答這高一級的計算目標,學生的思維發展連續性了。所以,在課堂教學中,教師不能局限學生的思維發展,要“大處著眼,小處入手”,不僅要關注學生知識能力的發展,還要關注學生思維的連續性發展,觸動學生的思維神經,促使其在不斷的練習中得到延伸和發展。
教師將教科書上的習題一一練習結束后,又增加了青蛙跳傘等游戲互動的環節,可以說學生的計算練習量達到了教學目標,計算的能力得到了更進一步的提高,課堂的最后,學生的積極性也調動了起來,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但從知識縱向看,學生掌握的知識局限在本課的習題上,只是單一地完成每道練習題,如果在課堂練習的同時,首先,讓學生將計算的習題分類,明確新舊知的內容,如例題教學時,6+5、5+6是新知,試一試4+9、3+9、2+9通過聯想法計算可以說不是新知。在課堂的總結練習中,教師有序地羅列本課計算過的算式,學生再填補20以內進位加中沒有計算到的算式,形成一張本單元的進位加的算式表:
9+2 8+3 7+4 6+5 5+6 4+7 3+8 2+9
9+3 8+4 7+5 6+6 5+7 4+8 3+9
9+4 8+5 7+6 6+7 5+8 4+9
......
9+9
最后,讓學生完整地誦讀加法算式表,找出表中的規律,激發學生直接說出得數的積極性。在這樣的課堂教學中,算式的分類與羅列,是對計算題進行完整化,既見樹木,又見森林。有序地排列和找規律,是對進位加法這一單元知識進行系統化。學生誦讀計算表,對這個單元的加法算式進行了整理,形成自有的加法計算網,上升到一定的系統層面時,對計算的知識認知不再片面化。由單一知識到整體知識的學習型課堂教學,通過教師的放大、點燃,學生獲得了學習進位加的基本性理解,打破了整體知識構建的局限性,完善建構了系統性知識。
課堂教學好比“一葉落知天下秋”,雖是短短的一節課,卻是整個單元的點點星光;雖是處處的思維碰撞,卻是學生成長的滴滴雨露。要讓學生的學習不受局限,教師先要打破自身的種種“局限”。在平時,我們不僅要關注學生語言能力的表達,更要關注學生語言能力的完整性表達;不僅要關注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更要關注學生思維能力的連續性發展;不僅要關注學生基礎知識的掌握,更要關注學生基礎知識的系統掌握。要讓學生站得高,教師絕不能站得“矮”。教師鉆研好教材,備好課,才能上好課。教師把握好全局,運籌帷幄,學生才能上好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