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斌華
(余姚市東風小學教育集團 浙江余姚 315400)
“公頃的認識”是人教版教材四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的內容,要求學生了解測量土地面積的常用單位公頃,知道公頃與平方米之間的進率,建立“1公頃有多大”的表象。教學內容簡單,教學任務也輕松,課堂上學生“看似”很快就能掌握概念。結果,學生的作業中卻依然出現了種種“迷糊”:“公頃”和“平方米”的單位張冠李戴,對某些場地(如游泳池)大小的估計讓人啼笑皆非。這反映了教學中的一些問題所在:
數學是一門嚴謹的學科,知識與知識之間也是密切聯系的。對比教材,深入解讀,弄明白了知識的來源與產生,才能更好地幫助學生理解它的意義。

“公頃的認識”新舊教材對比

表1
通過對比發現,修訂版教材這樣編排的好處是:有助于學生認識公頃、平方千米和平方米之間的關系;習題不再受數的范圍的限制,可以利用大數充分地感知這兩個大的面積單位。
教材中,從學生比較熟悉的“鳥巢”引入,讓學生初步感受到“公頃”是一個很大的面積單位,然后從3個方面對“公頃”進行了刻畫:一是正方形表征,通過邊長100米的正方形面積來表征“1公頃”,體現了面積單位研究方式的延續性;二是根據邊長100米的正方形面積是10 000平方米得到“1公頃=10 000平方米”,從而使學生將“公頃”與“平方米”之間建立起聯系;三是通過呈現400米跑道圍成部分的面積大約是1公頃,使學生建立起“1公頃”的直觀表象。
只有深入解讀教材,才能更好地理解編者的意圖,把握教材的編排體系,方能真正做到“使用”教材,高屋建瓴地“駕馭”教材。
兒童學習數學獲得的不僅僅是知識,更重要的是思想與方法。在認識1公頃之前,學生已經建立了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大小,知道了它們分別是邊長1厘米(1分米或1米)的正方形的大小,這是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也是寶貴的學習經驗。當學生需要找一個比邊長10米的正方形更大的正方形,猶豫著說出邊長是100米的正方形時,是學生遷移認識的最好契機:邊長是100米的正方形面積就是1公頃。
學生的學習過程既包含對新信息的意義的建構,又包含對原有經驗的改造和重組。通過具體的一個個正方形的逐漸放大,強化對面積單位的意義和實際大小的理解,再順勢利導地遷移到平方百米——公頃的認識。這一過程是學生主動學習,自主遷移認知的過程,“邊長100米的正方形的大小”是自然得出的,公頃概念的建立也是水到渠成的。
有研究表明:眼睛看過的,過一段時間就容易遺忘了;但動手操作過,親身經歷過的,就很難忘記了。1公頃的大小對四年級的孩子而言,非常抽象,學生是很難通過想象得到的。所以,光靠老師的“教”,學生往往就很容易聽過,看過,然后很快就忘記了。因此,筆者在課前借助了教室旁邊的活動區域,和孩子們親身體驗圍一圍邊長10米的正方形大小的活動,以此建立了100平方米的大小。然后以小推大,把這個100平方米的正方形放到學校操場上,對比觀察草坪的面積大約有幾個100平方米,整個操場的面積大約有多大了?最后逐步過渡到400米跑道圍起來的部分的面積大約是1公頃,并以孩子們熟悉的余姚全民健身中心作為參照的對象。對學生來說,選擇的場所是熟悉的,參與的體驗是深刻的,學習的感悟自然就深入了。
從學生的反應中,看到了他們的所思、所想、所悟。學生的感受是真切的,學生的體驗是深刻的,學生的探究是自主的,學生的學習是高效的。
《課標》指出:借助幾何直觀可以把復雜的數學問題變得簡明、形象,有助于探索解決問題的思路,預測結果。當學生的思維遇到困難時,畫圖是最好的“拐杖”,也是最形象的表達。
在解決 “( )個這樣的游泳池(長50米,寬25米)面積約1公頃”這個問題時,學生想到了畫圖的方法,非常簡明、形象地闡述了解決問題的過程。正所謂“有圖有真相”,不用教師的只言片語,學生就已經一目了然了。

當學生用方法2依次畫出8個長方形,解決這個問題后,馬上有學生將圖中的方法進行了優化,指出只要長邊畫4個,寬邊畫2個,用乘法就行,更有學生說,我的圖畫在腦海里,也知道了是8個的答案。多么精彩的回答呀!學生思維的火花閃爍著、碰撞著,概念的表征也在交流中愈加豐盈,這樣的學習是主動的,這樣的課堂是靈動的。
解決完“1公頃里有幾個這樣的游泳池”的問題后,筆者還設計了一道綜合題:李叔叔承包了一個面積為2公頃的桃園。如果每4平方米可種一株桃樹,那么這個桃園一共可種桃樹多少株?在學生讀題、理解題意、尋求策略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進一步培養了學生綜合運用所學知識靈活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讓學生在“用數學”的過程中,促進對數學知識的建構與完善,促進知識經驗的進一步積累。
“公頃”是一個比較大的土地面積單位,學生建立表象比較困難,除了課堂中的體驗,還可以組織學生進行課后實踐活動,用不同的方式感受“公頃”這個概念。
課后實踐活動可以是觀察想象類活動,呈現學校旁邊一小區的圖片,告知學生其占地面積的實際大小,讓學生聯系實際,想象其大小并與相應的面積數據建立聯系,體驗大小。課后實踐活動也可以是測量類活動,結合我們今天的學習,請同學測量校園面積,甚至校外測量某一土地的面積(可以是1公頃,也可以是“做一做”那樣),讓學生更好地建立1公頃的表象。課后實踐活動還可以是調查類活動,布置學生去調查一些土地的面積,從而積累更豐富的感性經驗,對“公頃”這個概念有更深刻的認識。
以生為本,從“教會”走向“學會”,是一種教師角色的轉變,更是學生學習主體地位的凸現。只有以生為本,把課堂交給學生,學生才會學有所需,學有所得,學有所思,從而學有所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