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 慧
(昆山經濟技術開發區世茂小學 江蘇昆山 215300)
文言文是我國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是打開民族文化寶庫的鑰匙,學好文言文對于中華文化的傳承起到重要作用。部編版小學語文教材從三年級開始選編小古文,根據單元主題和語文素養的不同要求,共選編了14篇小古文。足以見得,小古文教學在今后的語文學習中占據重要地位。因此,研究古詩文教學取向及教學策略,提高古詩文教學質量,將對小語閱讀教學、學生核心素養提升起到重要的作用。
“小古文”這個詞,最初是2006年由《小學語文教師》雜志的主編李振村先生提出來的。“小古文”是文言文的一種,它的特點是篇幅短小、語言凝練、內容簡單,是適合兒童閱讀的文言文。
北京師范大學王寧教授指出:“對以漢語為母語的人來說,語言構建的初步能力,首先是借助語感,然后逐步走向理性。”因此,學習語言要多讀多背多積累,慢慢地將外部材料內化為自己的語言能力,腦中有材料,口中有語感,才能在實際中做到運用自如。小古文的學習更是如此,小古文雖然篇幅短小,但它是中國古代人民的語言材料,它承載了中國民族的傳統文明,其凝練的語言、嚴謹的結構,深刻的內涵決定了它是培養學生語言的重要素材。因此,在小古文的教學中,誦讀小古文、背誦小古文是重要的一環。
課標指出:“能借助工具書閱讀淺易小古文。”換言之,小古文教學的目的是要培養學生閱讀淺易小古文的能力。古人亦說:“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因此,在小古文教學中,教師不僅指導學生多讀多背多積累,促進語感的培養,更要“授之以漁”,教給學生學習小古文的方法。常見的小古文學習方法:①結合課文注釋,理解文章意思;②利用文白對照,疏通古文意思;③查閱資料,解決學習困難;④聯系舊知,疏通新知;5.聯系故事發生的背景,加深對文本的理解等,運用這些方法可以幫助學生降低學習小古文的難度。
部編版教材中的小古文用詞錘煉考究,語言簡潔凝練,從其文本內容、思想內涵等都可以成為訓練學生思維的素材。因此,教學中要了解作者意圖、態度、觀點或寓意,由字面的理解水平,提高到結合內容的分析、概括與推理的理解水平,既要通過思維的分析、想象、聯想、推理,把字里行間的含義理解具體,又要通過思維的抽象、概括、比較、判斷,把具體內容概括地掌握,即“利用自己的內部語言去理解和改造原文”,達到深入理解水平。讓學生的思維訓練由記憶、理解、應用的初級思維訓練,發展為有分析、綜合、創造的高階思維。
小古文是我國古代思想大家的思想傳承,是我國古代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部編版小學語文教材中的14篇小古文分別選自《論語》《史記》《韓非子》《孟子》《列子》《呂氏春秋》等我國古代的名著典籍,書中反映了孔子、朱熹、司馬遷、韓非子、孟子等我國古代名家先賢的思想意志。小古文不僅是一篇文章或者一篇教材,更是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載體。
學習語言的第一步就是讀通讀好文章,古人云:書讀百遍,其意自見。只有充分地誦讀文章,讀通句子,讀懂意思,才能明白文字背后的內涵。
小古文在語言表達方面有兩個特點:一方面,小古文的語言簡約、凝練;另一方面,其語言相較于白話文比較艱澀難懂。基于以上原因,小古文教學尤其要吟誦古文。教師在教學中要教學學生讀通小古文的方法:首先,借助古漢語字典或者注釋解決生字詞,掃除朗讀的障礙,做到字字準確落實,讀通古文;其次,在讀通古文的基礎上,根據文意進行準確地斷句,讀出古文的節奏,注意抑揚頓挫,讀出古文的韻味來。為了營造學生誦讀的情景,教師可以根據課文內容,配上音樂或者插圖等,從而幫助學生不斷積累語感。
1.借助注釋,讀懂大意
由于學段的原因,在理解字句方面,教師不必太過要求嚴格,適度而為。《司馬光》一文的課后習題中寫道:借助注釋,用自己的話講一講古詩;《囊螢夜讀》一文的課后習題中也明確:借助注釋,理解課文中的每句話的意思;《古人談讀書》的課后習題中也要求:借助注釋,用自己的話說說課文大意。
那么如何借助注釋,理解古文的內容?教師需要教給學生翻譯文言文的基本方法:“留”“換”“調”“增”“刪”。“留”:保留原文中的詞語;“換”:根據注釋中的意思替換詞語;“調”:調整語序;“增”:增補詞語或者句子的成分;“刪”:刪除文中無須翻譯的部分。學生可以借助課文中的注釋,結合以上方法來了解文章大意。
2.抓住關鍵,理清文意
小古文教學要抓住文章中的關鍵詞帶領學生分析文本,在反復品讀中品出文境。例如,《囊螢夜讀》中,抓住“恭勤不倦”一詞進行品讀:車胤是怎樣勤奮學習的?表現在什么地方?《楊氏之字》中,抓住“甚聰慧”一詞品讀:為什么說楊家小兒“甚聰慧”?表現在什么地方?《少年中國說》中,抓住“少年”和“中國”進行品讀:作者從哪些方面說明了“少年”與“中國”的關系?
3.借助圖片,梳理文章
根據學生和文本的實際情況,教師還可以借助圖片進行教學。例如,三年級《守株待兔》《司馬光》;四年級《精衛填海》《囊螢夜讀》《王戎不取道旁李》等文章故事情節很清晰,一段話就是一幅畫面。三四年級的學生剛開始接觸小古文,對小古文不夠熟悉,語感不強,因此,教師可以適當地穿插圖片,幫助學生去理解故事,這樣圖片和注釋相結合,可以有效地提高學生梳理文本的能力。
1.單元連橫,聚焦思維
部編版教材較蘇教版最大的不同是單元設置,小古文也不例外,小古文不是獨立存在的,所有的小古文都處于單元環境之中。因此,教師在教學時要連橫單元主題,在采用多種方法幫助學生理解文本意思的同時,教師要用敏銳的視角發現小古文中符合學生思維之“點”,用高質的問題啟開學生思維之“門”,利用思維導圖的形式,讓精美深邃的小古文真正走進學生的思想深處。
三年級《司馬光》一文的單元語文要素是“讀寓言故事,明白其中的道理。”因此,教師可以提問:司馬光看到有孩子落水了,為什么不去找大人救援?他是怎么想的?可以通過思維導圖的形式,引導學生去設想當下司馬光的頭腦風暴,最終達到“明白其中的道理”的目的;四年級《王戎不取道旁李》一文的單元語文要素是“了解故事情情節,感受人物形象;簡要復述課文,注意順序和詳略。”因此,教師可以提問:王戎為什么不取道路旁邊的李子?他是怎么知道李子是苦的呢?王戎是根據哪些線索推測出來的呢?通過一系列的問題幫助學生走進王戎視角進行分析和觀察,從而達到“感受人物形象”的目的。
五年級《楊氏之子》一文的單元語文要素是“感受課文風趣的語言。”因此,教師可以提問:楊家小兒面對孔君平的話,是如何類推和聯想的?從而體會人物風趣幽默的語言風格;六年級《兩小兒辯日》一文的單元要素是“了解人物的思維過程,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因此,教師可以提問:兩個小兒討論的主題是什么?各是什么觀點?他們的理由是什么?從而了解人物的思維過程。
如六年級《自相矛盾》一文學生推演路人的正向思維過程和逆向思維過程,通過兩方面的事例說明事情的觀點。

(正向思維)

(逆向思維)
2.橫向拓展,融通辨析
小古文教學教的是語言積累,教的是思維方式,更要教給學生我國古代的文化。教師教學時不僅要有縱向延伸的目標,更要有橫向拓展的意識,尋找人文要素相同的文章,幫助學生在閱讀理解教材文本的同時,拓寬知識面,促進他們知識的融會貫通。
小古文教學在完成單元教學目標的同時,教師要關注文化的滲透。小古文是中國古代文化的載體,入選部編版教材中的小古文更是經過編者精心挑選的中國古代文化的精華。通過這樣的富有文化底蘊的小古文的學習,一方面了解我們古代的歷史,另一方面受中國古代優秀文化的熏陶,繼承和發揚傳統文化。
總之,在小古文教學中,教師要重語言,講方法,拓思維,傳文化。正如李振村先生所說:讓語言的根,伸進經典漢語最肥沃的土壤里,源源不斷地汲取營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