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志江
(韶關學院 商學院,廣東 韶關 512005)
伴隨著被列為全國第三批資源枯竭城市,以及與東莞市結成雙轉移對接城市,韶關市產業轉型和城市轉型的步伐不斷加快,2019年成功入選國家第二批產業轉型升級示范區。近年來,通過深入實施《廣東省工業企業技術改造三年行動計劃(2018-2020年)修訂本》和韶關市優質企業規模與效益倍增計劃,鋼鐵、有色冶金、能源電力、紡織服裝等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效果顯著,寶武集團廣東韶關鋼鐵有限公司、中金嶺南丹霞冶煉廠、大寶山礦業有限公司等骨干企業提質增效明顯。先進裝備制造、旅游文化、大數據、生物醫藥、新材料等新興支柱產業不斷壯大,先進裝備制造業、大數據產業已初具規模,“華南數谷”大數據產業園被確定為省級大數據產業園,華韶數據谷、鷹碩大數據中心等項目也紛紛落戶韶關。文旅產業保持較快增長速度,入選全國第二批全域旅游示范區創建名單。生物醫藥產業發展勢頭良好,擁有博雅生物制藥(廣東)、麗珠集團韶關利民制藥廠等21家重點醫藥企業。在產業轉型升級背景下,人才需求的技術結構、知識結構和學歷結構也在不斷發生變化,高層次管理型人才和技術應用型人才的需求也逐漸擴大。
2010-2019年期間,韶關市地區生產總值從624.77億元增長到1 318.41億元,年均增長率為8.79%。由于不同產業增加值增長速度的差異,三次產業結構比重由2010年的14.1∶39.1∶46.8調整為2019年的13.2∶33.6∶53.2,見圖1。

圖1 2010-2019年韶關市GDP及三次產業增長速度
2010-2019年期間,韶關市第一產業增加值從87.97億元增長到174.41億元,年均增長率為8.69%,略低于地區生產總值的增長速度。在三次產業結構中,第一產業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也略有下降,從14.1%下降到13.2%。2010-2019年,韶關農林牧漁業總產值的增長速度維持在4%-6%左右,增長較為穩定。從農林牧漁業結構來看,農業總產值占比稍有下降,從65.9%下降到63.1%,而林業和漁業總產值占比都有所上升,分別從8.5%和3.7%增長到9.5%和4.3%,而畜牧業基本不變。
韶關市的第一產業在三次產業結構的比重,以及第一產業的內部結構基本保持不變,傳統農業與當前的經濟社會發展趨勢漸行漸遠,但技術進步給第一產業帶來了巨大變化。在網絡化、智能化等先進技術快速發展的背景下,新型的現代農業發展模式、形態應運而生,農業機械化、信息化、技術科學化和產業化等特征明顯。韶關農村電商由無到有,建立了主打韶關名、特、優、新農產品的農產品電子商務平臺,通過與樂村淘、阿里巴巴村淘、蘇寧易購等電子商務企業合作,使韶關農產品在粵港澳大灣區的銷售增加了更多渠道和方式。截至2018年3月,韶關市已建成7個縣級電商創業園、76個鎮級電商服務中心和300多個村級電商服務點;建成7個鎮級蘇寧易購直營店、33個農村淘寶服務站、136個樂村淘線下體驗店[1]。全市7個縣先后獲評國家級或省級電子商務先進農村綜合示范縣。南雄市成功獲評2015年國家級電子商務先進農村綜合示范縣,始興縣獲評2019年國家級電子商務先進農村綜合示范縣,樂昌市、翁源縣2019年獲評省級電子商務先進農村綜合示范縣,乳源縣、新豐縣、仁化縣獲評2020年省級電子商務先進農村綜合示范縣,南雄市、翁源縣獲評2020年國家級電子商務先進農村綜合示范縣。
近年來,韶關市不斷加大對農業的扶持力度,強力推出強農惠農政策,培育了眾多新型農業生產經營主體,農民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農業企業等大量涌現。第三次全國農業普查結果顯示,2016年共有5 256個農業經營單位。農民專業合作社快速發展,2016年末以農業生產經營或服務為主的農民專業合作社達2 246個,提高了農業生產經營的組織化程度[2]。農業企業大量涌現,催生了生產加工銷售一體化經營、訂單農業、電子商貿銷售農產品、“互聯網+農業”等多種農業經營新模式。
近年來,韶關市著力推進礦山整頓關閉工作,下大力氣淘汰了一批高污染、高耗能項目和落后產能,第二產業在地區生產總值中的比重也有所下降,從2010年的39.1%下降到2019年的33.6%。鋼鐵、能源、冶金、煙草、紡織、玩具等六大傳統產業的優勢仍然比較明顯。在鋼鐵行業,華南先進裝備產業園積極培育發展基礎零部件、汽車零部件、成套(臺)裝備制造及裝備服務等四大產業,打造特鋼全產業鏈生態圈專業園區,產業轉型升級成效明顯。目前,園區已引進韶能宏大、萬寶韶鑄等優質企業項目24個(均為億元以上項目),計劃總投資52億元,已動工企業15個,試產企業4個。
在積極推進傳統產業轉型的同時,韶關市大力開展工業技術改造,積極培育新興產業,深入推進工業轉型升級,先進制造業、高技術制造業不斷發展壯大。2010-2019年期間,先進制造業增加值年均增長率達到13.35%,高于工業增加值增長率4.56個百分點。高技術制造業增加值的年平均增長率達到11.51%,高于第二產業增加值增長率2.72個百分點。在先進制造業和高技術制造業快速發展下,先進制造業增加值占規模以上工業比重從2010年的31.7%增加到2019年的35.1%,高技術制造業增加值占規模以上工業比重從2011年的2.8%增加到2019年的6.5%,見表1。

表1 2010-2019年韶關市第二產業轉型升級情況

續表1
據第四次全國經濟普查數據顯示,2018年末,韶關市規模以上高技術產業(制造業)企業法人單位26個,占規模以上制造業的比重為6.8%;營業收入62.67億元,占規模以上制造業的比重為8.2%,從業人員9 416人。其中,電子及通信設備制造業作為全市支柱行業,2018年單位數21個,營業收入52.52億元,從業人員7 933人,分別占全市高技術產業的83.8%、85.1%和83.8%[3]。2019年高新技術企業數量提前一年實現倍增,凈增70家、同比增長42.17%,增速排全省第一。
第三產業是韶關市經濟增長的重要引擎,為經濟的穩步增長提供了主要支撐。2010-2019期間,地區第三產業增加值從292.28億元增長到700.59億元,增長了1.4倍,年均增長10.5%,顯著高于地區生產總值的增長速度,見表2。

表2 2010-2019年韶關市第三產業轉型升級情況
從表2可見,第三產業增加值的比重在2015年已超過50%,成為經濟增長的主要貢獻力量。服務業內部結構不斷優化,現代服務業加速發展。2019年現代服務業增加值為318.8億元,是2010年118.6億元的2.7倍,現代服務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也從2010年的17.4%提高到24.2%。
在現代服務業中,旅游業、信息服務業、郵電業為服務業快速增長注入了新動力。2019年韶關市接待旅游者人數5 330.6萬人次,旅游總收入512.3億元,分別是2010年的3.4倍和4.8倍。2010年韶關市郵電通信業務總量69.58億元,其中郵政業務總量2.89億元,電信業務總量66.69億元。到2019年,韶關市郵電通信業務總量達到170.9億元,其中郵政業務總量8.43億元,電信業務總量162.47億元,與2010年相比有較大幅度提升。第四次全國經濟普查顯示,2018年韶關市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企業法人單位有807個,從業人員6 277人,分別比2013年增長661.0%和70.2%。2018年末,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企業法人單位資產總計123.61億元,比2013年增長216.8%,全年實現營業收入30.42億元[4]。
技術進步深刻影響著第一產業的發展,對第一產業從業人員的能力素質提出了新要求。現代農業的機械化、信息化、技術科學化和產業化等特征明顯,休閑農業、生態農業、生態旅游等現代特色農業迅速發展,這意味著只有較高學歷、掌握多種技能的新型職業農民才能承擔現代農業和新農村發展的重任,推進技術興農、人才興農成為關鍵。《韶關市引進培養緊缺適用人才導向目錄》顯示,農林生態類緊缺專業包括農業工程、農業與裝備、農機、農業水利工程、農業技術管理、農作物種植與生產、農林經濟管理、農作物栽培、農產品加工、種子生產與經營、農產品檢測、休閑農業、生態農業、現代農業技術、畜牧獸醫、動物學、蜂學、水產養殖、漁業科學與技術、水生動物醫學、森林工程、林學、園藝、林業資源與保護、木材加工技術、生態旅游等。第三次全國農業普查結果顯示,2016年,在韶關市農業生產經營人員中,小學文化程度的占比35.3%,初中文化程度的占比50.8%,高中或中專文化程度的為8.3%,大專及以上的占比1.1%[2]。可以看出,超過85%的農業生產經營人員的學歷都是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韶關市農業勞動力的學歷低,綜合素質不高,新型農業科技知識的學習能力普遍低下,難以適應現代農業和新農村發展的新要求。現代技術對農村農業的沖擊會加速農業人才培養的變革,新型農業技術員、農業管理人才、農業營銷人才急缺,高等院校需要積極探索“互聯網+農業”“信息技術+農業”“智能技術+農業”等教學培養模式。
近年來,韶關市深入推進工業轉型升級,結構調整取得明顯成效。以裝備制造業為主的先進制造業及以電子及通信設備制造業為支柱的高技術制造業保持較快增長速度,占韶關市工業增加值的比重不斷擴大,成為拉動工業經濟增長的重要支撐力量。韶關市緊缺適用人才也主要集中在機械類、檢測與標準、信息自動化類、能源動力類、電氣類、紡織類、生物醫藥類、新材料學類、鋼鐵深加工類等重點學科,對應的產業類緊缺專業主要是先進制造業和高技術產業。最為典型的機械類重點學科包括機械工程、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機械設計與制造、機械制造與自動化、模具設計與制造、數控技術、精密機械技術、特種加工技術、材料成型與控制技術、金屬材料與加工、熱處理技術、表面處理、鑄造與鍛壓工程、車輛工程、液壓與氣動技術、傳動與控制、結構力學等專業。信息自動化類重點學科包括自動化、機電一體化技術、電氣自動化技術、工業過程自動化技術、智能控制技術、工業機器人技術、電子信息技術、信息安全、軟件工程、物聯網工程、數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通信工程、無人機設計與制造、智能交通技術、微電子與芯片技術等專業。從近年韶關學院畢業生供需見面會來看,工業企業的人才需求也主要集中于信息技術、網絡科技、電子信息、工程建設、新材料、新能源等行業,其中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車輛工程、土木工程、物聯網工程、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專業需求較大。現階段韶關工業結構加速轉型升級,新興產業的迅速崛起和高新技術產業的快速發展對應用型人才的知識結構和培養質量也提出了更高要求。
服務業是推動韶關市經濟增長的主要力量,且服務業結構逐步升級,現代服務業占比明顯提升,尤其是旅游業、信息服務業、郵電業等為經濟快速增長注入了新動力,這些行業的人才需求不斷擴大。根據《韶關市引進培養緊缺適用人才導向目錄》,在服務業中,適用于新型研發機構及規模以上、高新技術企業的緊缺適用人才主要集中于旅游類、物流管理、城建、環保、交通運輸、管理、法律、金融等重點學科,適用于韶關市事業單位的主要集中于交通城規環保、旅游文化藝術、教育醫療衛生等重點領域。例如旅游類重點學科包括旅游管理、酒店管理、旅游管理與服務教育、會展經濟與管理、旅游英語、市場營銷、網絡營銷、人力資源管理、涉外旅游、景觀園林設計、美術與平面設計;物流管理類重點學科包括物流工程技術、物流信息技術、工程物流管理、冷鏈物流技術與管理、采購與供應管理等專業。
韶關市堅持以新發展理念為引領,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推進產業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鋼鐵、能源、冶金、煙草、紡織、玩具等六大傳統產業不斷得到優化提升的同時,先進裝備制造、旅游文化、商貿物流、健康醫藥、現代特色農業等新興支柱產業也逐步發展壯大。伴隨著產業高級化程度的提高,韶關市產業發展對人才需求的技術結構、知識結構和學歷結構也在不斷發生改變。韶關市應在分析自身產業轉型升級現狀和產業人才需求特征的基礎上,從人才需求數量和人才結構兩個方面對所需人才進行需求分析,為科學合理地培養面向產業轉型升級的應用型人才提供經驗證據,為實現產業可持續發展提供必要的理論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