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晏
摘? ?要: 打造高職“金課”,不僅要求課程的高質量教學,還要擔負起人才培養高質量發展的任務,這是一場以課程質量為核心的“課堂革命”。實施“課堂革命”就是重塑高職課堂,圍繞課堂教學各環節進行全方位梳理、設計和改革,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體,有效落實深度學習理念,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切實完成雙高建設任務。
關鍵詞: 高職“金課”? ?“課堂革命”? ?課程質量
一、打造“金課”的意義
課程是人才培養的重要環節和關鍵著力點,是學生從學校受益最直接、最核心、最重要的途徑。課程學習是體現“以學生發展為中心”理念的“最后一公里”。2018年,教育部提出:“淘汰‘水課、打造‘金課,合理提升學業挑戰度、增加課程難度、拓展課程深度,切實提高課程教學質量。”打造“金課”,就是打造一流課程,不僅要求課程的高質量教學,還要擔負起人才培養高質量發展的任務,是一場以課程質量為核心的大規模變革,也是從教學理念到課堂實踐的復雜變革,需要院校各方協同合作,創造和諧的人才培養生態教育環境,實現新時代教育高質量發展目標。如今,課程教學是中國高職教育的短板,教學方法傳統、教學內容陳舊、教學理念一成不變是普遍的軟肋,只是問題側重情況不同,如何進行有效的課程建設,打造高質量“金課”是所有院校一直關注的焦點問題。
二、高職課堂的現狀及“課堂革命”實施的必要性
傳統高職課堂教學是知識的機械式灌輸過程,即教師機械地講、學生被動地聽或者不聽,一些教師沒有從根本上踐行新時代“知行合一、行動導向”的高職教育理念,或者忙于科研成長無暇顧及教學研究與課堂的創新轉變,也沒有被許可實施的政策環境與教學條件。顯而易見,多年如一日的照本宣科式教學實施起來簡單輕松,但“教有余而育不足”的隱患給課堂和學生帶來了一定不利影響。打造“金課”,實施課堂革命的責任人是教師,要轉變傳統的課堂,需要教師從思想根源上轉變。
傳統高職課堂中的學生處于被動狀態。用學習金字塔理論對照教學方式發現:聽講、閱讀及視聽都屬于被動式學習狀態,這一狀態下的學習效率是有效學習的5%至20%,效率低,學生卻樂意接受,因為讓人放松自在毫無壓力。一些學生存在的學習動力不足、自我約束能力不強、專業視野狹窄、自我發展意識有限等現象反映出這種被動式課堂氛圍常態化延續的嚴重后果。只有讓學生從根本上認識自己在課堂中的主體地位、發現自我價值、強化專業自信、提高創新思維,才能協同學校、教師一起實現顛覆意義的全面性課堂革命。
傳統高職課堂與社會、行業脫節。教師從學校直接到學校,缺乏企業一線鍛煉,教學過程沒有企業參與,沒有行業指導,不能與時俱進設置實戰項目,只能根據書本知識模擬企業工作流程,學生實習時經常發現課堂上講授的部分工作模式、工作標準、工作規范早已落后甚至淘汰,學校的知識內容無法在實際工作中學以致用。高職院校的課程如果不能實戰,不能與企業、行業無縫對接,無法適應市場需求,就體現不出高職教育行動導向的優勢,那么高職教育將無法滿足社會的需求。
高職教育是一種類型教育,課程體系和課堂組織不能完全照搬本科模式,要打造符合高職學校、專業、學生等特點的課程,從整體到局部診斷改進已有的高職課堂教學模式,實施有效的“課堂革命”,消除傳統課堂的弊端,提高課堂質量。進入教育強國引領的新時代,各大院校以打造金課為目標的”課堂革命”如火如荼地推進起來,需要從教師層面到學生層面進行高要求的理念引導,增強課堂的教育教學效能,以“課堂革命”的有效實施應對教育及時代發展變革需求,追求高質量多元化融合的教學發展模式,重塑新時代高標準的高職教育,引領職業教育融入區域發展、促進產業升級、服務國家戰略,完成新時代賦予的建設使命。
三、“課堂革命”路徑探索
我國高職院校立足課堂的探索式教學改革不多,一些高職教師為了完成工作量研究教學改革課題流于形式。打造“金課”在高職教育中聲勢之浩大,是由于高職教學領域存在諸多急需解決的問題,根源在于課程實施過程,“課堂革命”迫在眉睫,只有把每一堂課設計組織好,重塑課堂有效實現深度教與學,才能有效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切實完成高職雙高建設任務。
高職院校的“金課”建設要突顯培養學生適應崗位能力與促進行業發展需求,“課堂革命”不只是課堂范圍內的四十五分鐘,而是要圍繞教學環境、教學目標、教學活動、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資源、教學評價、教學團隊等方面進行全方位梳理、設計和改革,實現課堂的職業引領、工作過程導向、應用型人才培育目標,使學生深度學習、主動探究、釋放潛能,得到全面發展。
1.教學環境
課堂是“金課”的主陣地,“課堂革命”的主戰場,根據高職課程的實踐性與應用型原則,在課程教學過程中,將企業現場教學與課堂教學相結合、融入式教學與一體化教學相結合,創造適合學生“學中做,做中學”的體驗教學環境。設置一些課程在企業調研實踐中進行,由企業實戰經驗豐富的專家講授工作步驟流程,讓學生參與其中,設身處地地感受工作環境。學校可以創造人性化的智慧教學環境,云課堂與工作室制教學環境相結合,給學生創造適合交流討論、實踐學習和體驗應用的輕松愉悅的生態化學習環境,打破教師觀點權威性影響力,激發學生快樂、自由的學習心態,讓他們成為學習的主動實踐者,增強專業能力。
2.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不能簡單地認為是知識目標,而要從能力、知識、素質三個維度衡量課程對于學習主體(學生)能否起到有效提升的作用。按照OBE理念把培養目標一步步引向課程目標建設,“由上而下”進行目標“倒推”設計,將教學高質量建設的落腳點置于一系列課程上,關注課堂中的教學目標是否有利于頂層培養目標的實現,是否引領教學內容、教學策略和教學實施。如果課程教學目標合理,體現對職業能力的培養,有利于職業素養的形成,學生就會認同這種利于自身發展的三維度教學目標,自主學習意識和深入學習能力會明顯增強,實現學生課堂教學參與度和有效性的雙重提升。
3.教學活動
在設置教學活動時,教師要明確自己的輔助引導作用,將主體地位讓給學生,以任務為驅動引導學生“課前學習、課中實踐、課后拓展”,在教學活動過程中,師生營造良好的活動氛圍,實現課內課外的視聽、參與、互動、討論、探索、實踐、體驗、應用乃至教導其他成員的方式,以興趣為自主學習驅動力,將人本主義學習理論貫穿于教學活動中,把教學活動靈活變通為團隊學習、主動學習、參與式學習,融入“工學結合、知行合一”有效路徑,培養學生的持續性發展能力,釋放學習熱情和創造潛力。學習金字塔理論提出較有效的學習活動是討論、實踐與應用(教授別人),學生在團隊學習、體驗學習和參與式學習的過程中能更好地運用能力素養,不斷反復地運用行動導向式訓練迅速并且深刻地掌握技能,達到教學目的,是“課堂革命”的意義所在。
4.教學內容
教學內容的選擇提煉,需合理加大課程教學內容難度、拓展課程教學內容深度、擴大課程教學內容的可選擇性。首先要求教師在對課程內容整體全面把握的基礎上,結合實踐導向、教學方法、課堂組織,有效合理地按內容的邏輯與結構組織、整合或重構教學內容,幫助學生系統化結構化地梳理好學習內容,構建不同難度的學習模塊(基礎模塊、核心模塊、拓展模塊),合理區分好課堂內外學習內容。在人才培養、技術創新、就業創業、社會服務、文化傳承等方面全方位、與時俱進地選取需要擴展的教學內容;引入前沿知識,傳遞創新意識,融合思政內容,實時調整與整合技能競賽與校企合作的項目等多元化課程內容,增強學生的實戰能力。
5.教學方法
新時代的課堂需采取混合學習理論的個性化學習與課堂學習相融合的模式,結合掌握學習理論提出的群體教學與個體教學結合的要求,有效推動課堂革命,讓學生站“C”位,讓他們自愿站、自信站、有能力站、習慣站,需要教師審時度勢、循循善誘。課堂上要顛覆我教你學的方法,采用情境式教學、項目式教學、翻轉課堂教學、案例教學、現場教學、工作過程導向教學,同時大力推進智慧教室建設,運用智慧教室提供的一切信息化手段融入教學過程的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法,充分體現課堂的活躍度和創新性,打破課堂的時空局限性,給學生搭建一個高度自主的工學結合、技能展示的平臺,讓學生最大限度地參與課堂教學、實現課堂的主體地位、發揮自身主觀能動性、增強課堂內外的學習效果,實現人才培養質的飛躍。
6.教學資源
教學資源包括課內教學實施過程中需要的資源,主要包括活頁式教材、教學指導書,教學案例講解資料、課堂交流用課件(師生共創)等,便于課堂教學過程中根據學生學習反饋及大數據提供的學情分析進行有效指導和促成學生自主學習后解決問題的有效資源。除此之外,教學資源還包括拓展學生自學廣度和寬度的所有與課程有關的資源素材,可以是教師提供的多媒體視聽教材、微課資源、專業網站的線上素材、比賽項目實戰項目的案例資源等,也可以是學生根據自身需求搜集的適用于完成有效自主學習的一切學習資源。
7.教學考評
課堂的學習效率是教學考評的意義所在,高職教育工作任務驅動的教學模式要求學習效果的考評不能是簡單的“一張試卷定好壞”,而要按工作過程中的參與度、實踐度、協作度等各個方面進行過程性考核評價,并通過工作過程記錄、反思總結等非標化考核形式進行評價。項目引領的課程,教師要求學生提交的除了索取學分的作業外,還要有能體現使用價值和實用功能的作品實物,結合行企業專家的直觀考評,有效反映學生的專業技能、能力素養的養成情況。還可以利用“云課堂”和大數據等信息技術,實時觀察每位學生的學習進度,大數據能呈現每位學生的優劣勢,及時掌握學生發展動向,檢驗學生的綜合素質。
8.教學團隊
課堂質量的關鍵在于教師團隊的專業素質與創新水平,不僅體現在專業學術上,還體現在課堂教學、課堂組織、課程設計等各個環節中,教師能否最優化地構建這些關聯因素重塑高質量課堂最關鍵。在教學團隊建設上,要強化教學作為高職院校核心任務的意識,重視教學團隊集體培育與骨干培優、行企業專家協同育人、海外研修打造國際高水準專業團隊等教師能力發展建設任務,讓產教融合型課堂服務于立德樹人的目標。全面提高教師團隊職業素養,制訂培育提升雙師隊伍成長計劃,資深教授或行業企業專家引領中青年教師、跨專業結對提高團隊綜合素養、下企業強化雙師技能,引進企業促產教融合等手段成為“金課”建設的剛性要求。讓團隊教師最大限度地獲得職業認同感、幸福感、提升感,讓他們不僅在課堂“教書”過程中實現自我價值,還在課堂“育人”過程中收獲尊重。調動教師實施課堂革命的積極性與迫切性,打造一支教學相長的“雙師型”教師隊伍,有效落實課堂質量革命。
四、結語
“金課”不是階段性任務,而是高校的常態;“課堂革命”不是一時興起,而是隨著時代發展需要可持續性的革新。打造高職“金課”,只有在人才培養理念、制度和課堂實踐上共同作用,營造有效教學環境,切實常態化推動“課堂革命”,實現“以教為中心”向“以學為中心”的主體觀念轉變,“金課”建設才能持續推進,才能彰顯回歸“立德樹人”的教育初心和人才培養本位的信心和高職院校建設雙高的決心。
參考文獻:
[1]吳曉靜,傅巖.智慧課堂教學的基本理念[J].教育探索,2009(9):11-13.
[2]王艷茹.大學“金課”建設的智慧教學法——原理、內涵與框架設計[J].創新與創業教育,2019(8):112-115.
[3]劉振天.高校課堂教學革命:實際、實質與實現[J].高等教育研究,2020(41):62-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