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茂龍
摘? ?要: 媒介融合背景下社會關系采取重構的方式,已經成為社會發展的主要驅動力,對教育和高校課程教學評價機制設計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高校課程教學評價機制設計受到各方面因素的阻礙,主要有:學生、教師、所屬主體、制度等。使傳統課程受到非常嚴重的沖擊,傳統課程制度大眾傳播模式完全被顛覆,構建媒介融合背景下的課程價值觀,并且對行為進行正確的引導,以及對程序實行規范化處理,從制度上為課程的知識產權、符號多元化、傳播渠道、融合技術、能力提供保障。
關鍵詞: 媒介融合? ?高校課程教學? ?評價機制設計
目前,高等教育、社會經濟發展、社會環境都在不斷變化中,既充滿機遇,又是一項非常嚴峻的挑戰,在這種不斷變化和面臨挑戰的過程中,信息是非常關鍵的因素,尤其是在當今時代日新月異的改變之下,不僅經濟發展發生明顯的改變,科學技術也同樣如此,促進了媒介融合的生成與不斷發展,從而信息的產生的影響得以增強。媒介融合使高校課程教學評價機制設計處于困境中,既是機遇又是挑戰。
一、媒介融合背景下構建全新教育發展模式
在人類歷史滾滾車輪中,生產力是社會發展中最基本的部分,同時是最直接的驅動力,即使在當今社會同樣如此。經歷了幾千年的歷史演變,生產力的含義不斷變化,“生產力”一詞已經發生明顯的改變,不再只是指體力勞動,而是腦力勞動、科學技術、信息化等諸多部分的整合,其中信息發揮的作用和產生的影響如同原子彈一般。這種單一化的信息模式在當今時代科技技術不斷融合發展之下,即媒介融合。媒介融合具體指在數字技術和網絡技術的基本條件下,以信息消費終端的實際需求為重要導向,使內容得到融合、網絡得到融合、終端得到融合形成的媒介形態的深化過程。
媒介融合不僅指單一化的傳播問題,而且已經融入社會發展的各個角落、各個領域,產生了非常重要的影響,主要體現在:首先,媒介融合使民主政治進程加快,扁平化的民主管理模式迅速生成,人們信息接收和反饋渠道實現了多樣化,有限性得到了相應的強化;其次,媒介融合對經濟發展起到了推動性的效果[1](147-150)。因此,不僅媒介融合得到拓展,還使財政資源得到很好的重新配置,實體金融和網絡金融的共同進行,使經濟迅速成長,如支付方式更方便快捷,人們在日常生活中主要應用的是網絡支付、移動端支付等。最后,媒介融合使技術革新腳步加快,不僅帶來了便捷性,還使安全得到了相應的保證,使合作雙方都能夠信賴。
二、媒介融合背景下高校課程教學評價機制設計面臨的挑戰
首先,媒介融合給高校課程教學評價機制設計帶來的挑戰,主要源自學生,高校傳統課程教學評價機制設計過程中,大部分高校依然采取大眾化傳播理念,對課程教學評價機制進行設計、建設,主要強調傳播者在其中體現的主導地位[2](49-51)。因為學生在此種情況下,如同醫生眼里的患者一樣,對所有事物都處于被動接受的狀態,效果相對較好。但是對于年輕學生而言,傳統課程已經不再適用,傳統課程中應用的教學方法備受爭議,因為以往學生接受方式已經發生翻天覆地的改變,年輕學生對新的教學方式更加容易接受,新的傳播方式、內容使學生充分感受到與時俱進的效果,更重要的是學生認為自己已經是新的一代,必須標新立異,充分彰顯個性,以此與父母及年長者進行區分。網絡傳播模式迅速轉變以后,正經歷傳播模式、編碼解碼等多方面的深化改革,逐漸趨向多元化發展方向。另外,傳播技術日新月異的發展模式,網絡和終端融合越來越明顯,并且傳播速度非常快,程度越來越深化,同時實行人際傳播、大眾傳播、網絡傳播三種方式,逐漸呈現出融合趨勢[3]。在智能設備方面得到了非常廣泛的應用,這部分設備非常容易受到年輕人的歡迎。目前課程教學評價機制設計越來越趨向于智能化、融合型方向,但是這樣的課程教學評價機制設計非常少,大部分課程教學評價機制設計都是傳統課程教學評價機制設計的翻版,本質上并沒有明顯不同,只是載體存在部分差異。紙質課程教學評價機制設計直接轉換為電子版,課程教學評價機制設計只是傳統課程評價方式的再現而已。
其次,媒介融合對作為傳播者的教師具有非常大的挑戰性。面對媒介融合方式,教師存在一定的惰性[3]。實際上,惰性存在于每個人,傳統課程教學評價機制設計通常有一套完整的體系,要對這樣一個完整的體系進行一定的突破與創新,不僅要消耗大量的時間和精力,還要對以往理念進行突破與創新,產生阻力的重要原因是惰性。因此,部分教師,包括年輕教師,不愿意對媒介融合課程教學評價機制,采取主動嘗試的方式。教師缺乏對媒介融合有關理念和技術的認知。如果向一名普通教師提問,課程教學評價機制設計是什么?那么可能得到的答案是,傳統課程教學評價機制設計一直都是那樣,實際上,大部分教師對課程教學評價機制設計理念還處于相對比較模糊的狀態,對新環境下課程教學評價機制設計的含義和內容沒有一定的了解和認知,部分教師僅僅認為對課程教學評價機制設計內容進行一定程度的更新即可。絕對不只是針對課程教學評價機制設計而已,根據社會實際發展情況作出的必要性調整[4](37-44)。與此同時,媒介融合背景下的課程教學評價機制設計總是比較落后一拍,尤其是在快速發展的媒介融合背景下明顯處于落后狀態。現階段,自上而下實行資源共享模式,但是這僅僅是利用網絡技術得到的成果,并不是與媒介融合相適應得到的課程教學評價機制設計的成果。對高校而言,媒介融合既是一項陌生的課程教學評價機制設計,又是無法預知的巨大考驗。媒介融合背景下課程教學評價機制設計不只是載體融合問題、教學方法、信息符號等,課程教學評價機制設計內容也是需要面對的問題,媒介融合背景下學校、教師、學生面臨非常大的考驗[5](104-108)。
最后,媒介融合對高校課程教學評價機制設計的沖擊力非常大,媒介融合對學生、教師、學校的影響非常明顯,政策性產生的影響以隱性的方式存在,媒介融合在政策制度方面的發展正遭遇瓶頸。雖然課程教學評價機制每三五年都會根據實際發展具體情況進行重新修訂和設計,但是媒介融合發展經歷一定時間以后,課程制度會進行相應的設計,無法否認的是,每一個政策制度都是陳陳相因、蕭規曹隨的模式;媒介融合背景下的課程教學評價機制同樣發生此種現象,對發展產生制約。首先,課程教學評價機制設計有關方面的制度,阻礙學校與教師各方面的理念創新,尤其當下新發生的事物和理念得不到及時更新。其次,課程教學評價機制設計會對人財物的配置產生一定程度的制約效果,傳統課程教學評價機制設計主要以文字為符號內容,只要學校與教師能夠花費足夠的精力開展有關方面的工作,都能夠處理好媒介融合背景下的課程教育評價機制設計。媒介融合背景下課程教學評價機制設計并非單一化的模式,而是多種多樣化的方式[6](76)。因此,此類內容在建設過程中,不但要消耗大量的時間和精力,還要有豐富的設備資源,以及大量的資金投入做好具體保障工作。目前,課程教學評價機制設計還沒有得到充分肯定和支持,高校在開展有關工作過程中無法得到確切的保證。
三、媒介融合背景下課程教學評價機制設計重建的可能性
上述部分已經探討了媒介融合給社會發展帶來的各種影響,以及對高校課程教學評價機制設計帶來的影響,一方面是人們感受到的各種變化,另一方面則以非常隱性存在的方式,不容易被輕易知道,課程教學評價機制設計中的制度就是以隱性方式存在的,效果已經無法估計。因此,要想課程教學評價機制設計在媒介融合背景下很好地發揮作用,必須構建適應媒介融合的課程教學評價機制設計制度[7](206-207)。
第一,要對傳統的課程教學評價機制設計制度理念進行顛覆。從人類前進的歷程來看,人類信息主要應用于交流,對思想進行有效的傳播,并對人們的思維模式產生影響。通常認為,人際傳播是雙向性的,同時不斷循環,大眾傳播的方式則是單向線性的傳播模式,網絡通常被認為重雙向循環模式,但是這兩種循環模式存在明顯的差異性。人際傳播過程中的雙向循環模式采取的是面對面方式,網絡傳播不僅涵蓋面對面的交流方式,還涵蓋非面對面的交流模式,交流方式可以在現場,也可以不在現場。因此,傳播模式既不會受到人類思維模式的影響,又不會對人類思維產生影響。高校課程教學評價機制設計是經過很長時間逐步構建的,需要樹立媒介融合背景下的課程教學評價機制設計理念,使其具有實際意義。
第二,高校課程教學評價機制設計如何做到適應媒介融合。課程教學評價機制設計主要很好地體現價值觀,如果沒有實際措施對其進行相應的支撐,那么這樣的價值觀沒有絲毫意義。采取理念化的方式,并不是單一化的制度理念,而是制度理念化在未來發展過程中的重要坐標,然后根據確定的坐標,有效開展相應的活動,媒介融合背景下的課程教學評價機制設計在價值觀方面的體現相對較為復雜,不僅要充分體現傳統課程教學評價機制設計的價值延續,還要將媒介融合背景下的開放性、創新性、突破性很好地展現。不僅要確立教師在課程教學評價機制設計中的自覺性和創造性,還要增強學生的參與度和課程建設中的主動性。媒介融合背景下課程教學評價機制設計對融合傳播的引導具有非常大的幫助,不但要保持大眾傳播模式下的人才培養優勢,如整體性和獨特性,還要重點突出媒介融合背景下以網絡傳播作為載體,課程教學評價機制設計對人才培養具有非常良好的新穎性。因此,媒介融合背景下課程教學評價機制設計必須保證其適和融合課程教學的實際需求,合理化地開展,以及規范化地執行,使課程教學評價機制設計具備良好的發展空間。同時對以往的局限性進行突破與創新,最終使課程教學評價機制設計能夠滿足時代發展的需求。
總體而言,媒介融合背景下不斷改變社會的發展模式,對高校課程有關成員,如教師、學生、所屬主體及制度,都產生非常大的沖擊與挑戰。課程教學評價機制設計與媒介融合主要存在的關系是控制與反控制,所以需要對傳統思維和制度實行突破,使媒介融合背景下的課程教學評價機制設計很好地完成。
參考文獻:
[1]李鵬飛.從慕課走向智慧課堂——論媒介融合語境下的高校課程模式[J].阜陽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6).
[2]陳涵,羅夢.淺析媒介融合背景下高校新聞寫作課程的教學策略[J].教育觀察(上旬),2014(8).
[3]陳涵,羅夢.淺析媒介融合背景下高校新聞寫作課程的教學策略[J].教育觀察,2014,3(22).
[4]劉成新,羅靈燕.生活、職業與學業:移動時代的場景化學習活動研究[J].中國電化教育,2020(6).
[5]李煒,袁愛中.媒介社會化背景下藏族大學生的媒介素養教育體系研究[J].西藏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0,41(2).
[6]王瑤.媒體融合背景下高校新媒體專業的教學改革[J].教育藝術,2020(5).
[7]劉霞.5G媒介融合背景下新聞傳播實踐教學的途徑探析[J].新聞研究導刊,2019,10(23).